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西林縣以“跨省區接邊聯合黨建模式”為突破口,加強與云南、貴州等毗鄰地區鄉村治理工作協作,推動鄉村協同治理、協調發展,共同打造黨建示范高地、產業發展洼地、善治宜居福地,推動形成跨區域鄉村治理工作新格局。
聚焦“行政壁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打造跨區域黨建“綜合體”
搭建“組織共建”平臺。成立跨省(區)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組建“服務接邊經濟圈·共建萬峰湖黨建聯盟”,制定聯盟章程、議事規則,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在桂滇黔三省區接邊鄉鎮、村屯建立跨省區域聯合黨工委5個,聯合黨(總)支部50個。
建立“項目共推”機制。建立“接邊黨建聯席會議”機制,接邊鄉鎮、村黨組織書記輪流擔任“輪值書記”,采取“月協商、季會診、年盤點”等形式,研究推進重大事務、聯動項目。近年來,聯合舉辦組織活動59場次,商定合作項目16個。
圖為廣南縣西林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跨省區聯建協商座談會
創新“隊伍共育”載體。實施桂滇黔跨省區毗鄰地區年輕干部“共培共育”工程,建立綠領人才學校3所,建立桂滇黔接邊鄉村振興“師資庫”,開展技能培訓、座談交流,為跨區域鄉村治理匯集眾智,破解桂滇黔三省(區)毗鄰鄉村“三農”發展和治理難題。
圖為邀請電商創業者在桂滇黔跨省(區)聯合黨工委黨校為農村黨員進行電商直播內容授課
聚焦“發展瓶頸”,
打造區域特色“產業鏈”
由“分散布局”向“統一規劃”轉變。按照“全域規劃、一體設計、串珠成鏈、連片成景”要求,打通鄉村旅游試點專線,推出馬蚌鎮那巖“依欄”建筑群—平寨夜月觀三省—云南魯布革鄉布依風情小鎮等“鄉村生態一日游”精品路線6條,構建互送游客合作共享聯盟。
由“單打獨斗”向“抱團共興”轉變。充分發揮省區際毗鄰地區先進村優勢產業的輻射功能,盤活兩地資產資源,抱團實施項目開發,促進村集體創收、群眾增收。建成八大河村萬畝油茶產業核心示范園等4個桂滇黔跨省區“產業聯動區”,創建跨省區聯合產業示范園3個,引領萬峰湖兩岸三地群眾轉產上岸,推動萬峰湖區域綠色發展。
圖為馬蚌鎮萬畝油茶產業核心示范基地
由“同質競爭”向“錯位發展”轉變。深挖省區際毗鄰地區特色產業比較優勢,引導三地跳出“產業結構趨同化”發展誤區,通過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推進西林縣古障鎮者夯村與云南壩美鎮堂上村共建沙糖桔基地、茶葉基地,打造集觀光、采摘、加工制作為一體的休閑農業體驗區,帶動兩地村集體經濟增收10多萬元。
聚焦“服務梗阻”,
打造跨區域便民“生活圈”
打造“鄰里共享陣地”。整合盤活毗鄰地區陣地設施,逐步拓展養老、幼托、醫療等6類服務功能,并深入推行“紅色積分”引領鄉村治理機制,發布文明督導、愛心幫扶等7類35個積分項目,引導三省(區)毗鄰鄉村黨員干部主動認領積分項目,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實施“便民惠民工程”。持續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進接邊鄉鎮與云南省、貴州省的6個縣(市)毗鄰鄉鎮醫保跨省區異地即時結算、公交無縫對接、交通互聯互通等,惠及跨省區三地鄉村近20萬名群眾。
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建立省區際毗鄰地區村規民約、家教家風、婚喪嫁娶等制度公約,整治陳規陋習;定期開展“文明村”“文明戶”等聯評活動,共同挖掘文化資源;開展“山歌聯唱、非遺聯演、壯戲聯臺”等文藝活動,不斷深化少數民族群眾交流,增進民族團結。
圖為西林縣馬蚌鎮舉行2023年“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桂滇黔歡歌?唱響萬峰湖”山歌賽暨潑水節活動
聚焦“治理盲區”,
織密跨區域協同“防護網”
治安聯勤聯動。推動西林縣馬蚌派出所與廣南縣魯布革派出所、興義市三江口派出所等建立跨區域治安聯合整治聯動機制,不分行政區劃界線,以就近原則出警,第一時間處理案件,提升辦案效率;組建平安接邊先鋒隊23支,吸收接邊黨員志愿者160多人參與聯合巡防工作,實現毗鄰地區社會治安穩定。
糾紛聯排聯處。成立桂滇土黃村、底先村、那卡村及馬蚌鎮浪吉村、興義市洛萬鄉秧木村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等,聯合化解各類糾紛100余件。
圖為廣西西林縣古障鎮、云南廣南縣壩美鎮聯合調解委員會實地調解古障鎮昌房屯與壩美鎮者洪小組的水源糾紛
平安和諧聯創。實施跨省區接邊“平安細胞工程”創建專項行動,開展接邊平安鄉鎮、平安村社、平安家庭等一系列“平安細胞工程”聯創共建,以“聯創”促“共治”,以積“小安”聚“大安”。2022年,該縣實現“廣西平安縣”16連創,并獲評為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