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陽光鋪灑在合江縣綠水青山間。近日,位于合江縣先灘鎮的梨樹塆村黃背溪路段混凝土道路施工現場,梨樹塆村8組村民李登科和工友們正用碎石鋪設路基。在合江縣2023年中央財政銜接資金以工代賑項目參加務工近20天的李登科盤算了一下:“每天170元,到現在已經有3000多元的務工收入了。”
近年來,合江縣為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不斷拓寬增收渠道,讓已脫貧、易返貧等低收入群眾干起來、跑起來,通過大力實施以工代賑項目,讓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極大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相關資料圖)
以工代賑
帶動低收入人群增收
以工代賑是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讓當地群眾(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參與工程建設,就近務工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在先灘鎮梨樹塆村和顯云寺村,合江縣2023年中央財政銜接資金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已進行多日。
該項目計劃修建4.5米寬20厘米厚混凝土道路2.8公里;土地整理80畝;新建3口100立方米水池;新建灌溉管網9公里。今年3月底開工建設,建設期為10個月,項目總投資415萬元,資金來源為中央財政銜接資金390萬元,地方自籌25萬元。項目主要服務于顯云寺村、梨樹塆村金釵石斛特色產業發展,為產業基地完善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后,將極大提高先灘鎮金釵石斛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水平。
“外面千好萬好不如家鄉好。現在家門口的工作收入不比外地低,還能建設家鄉,真好!”談起家鄉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吸納當地群眾務工的好處,曾在外地打工的李登科連連說好。
“喊專業的施工隊伍也是一樣開工資,不如讓村里的群眾學習技能,就近就業,大家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讓村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鼓起‘錢袋子’。目前,全鎮有264人簽訂了務工協議,其中脫貧戶53人,將發放勞務報酬105萬元。”先灘鎮黨委委員、組宣統委員馮裕浩說。
魚漁雙授
“零工”變“常工”
為民生計,當計長遠。讓一個可能的救助對象,變成合格的建設者、勞動者,這是個人價值的體現,亦是以工代賑的初心。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按照“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的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的原則,先灘鎮積極吸納當地群眾尤其是低收入群體在項目內務工,解決就業,增加務工收入,并針對弱勞動力、半勞動力等就業困難群眾量身定制崗位,確保充分發揮“賑”的效益。
除了“授人以魚”,讓群眾在以工代賑中掙到錢,先灘鎮還“授人以漁”,通過培訓讓務工人員掌握新的技能。項目建設期間,先灘鎮開展了以工代賑政策、建設安全質量教育、常用施工技術、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培訓,讓農村勞動力從“力工”變“技工”,從“零工”變“常工”。
同李登科一樣,顯云寺村3組的黃代勇也受益于以工代賑項目。“政府讓我去參加培訓,培訓合格后,我就留在了工地上工作。”黃代勇說,由于自身殘疾,外出務工受限。以工代賑的項目下來后,工地負責人安排他收拾工具、看管材料。“如今,每天能保證有120元收入。”黃代勇開心地說。
馮裕浩說,以工代賑不僅是讓受賑濟者作為勞動者參加工程建設,通過勞動獲得勞務報酬;更重要的是,提升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氣神。
黨建引領
石尖尖上開出“致富花”
金釵石斛是合江縣三大特色產業之一,也是合江縣地理標志產品,其花朵和根莖有著較大的藥用價值,又不占用耕地,不破壞植被等優勢,先灘鎮植被茂密,自然環境十分適合金釵石斛種植。從2016年開展種植以來,全鎮已發展金釵石斛約3000畝,其中顯云寺村、梨樹灣村種植1500畝左右,已逐漸投產。
以工代賑項目實施后,將大大改善先灘鎮金釵石斛產業基地的基礎設施。
近年來,先灘鎮為推動鞏固脫貧成果上臺階,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建立了“黨支部+黨員示范種植+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群眾發展金釵石斛產業。通過組織黨員種植技術服務隊,積極為農戶開展選種育種、種植選址、種植技術等培訓,并組織金釵石斛產品營銷、創業培訓等課程,持續帶動群眾參與金釵石斛栽培、種植。
“以工代賑的核心是‘為民’二字,就是要把握好項目建而有用、群眾做而有獲,以解決群眾長遠生計。同時,以工代賑還是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催化劑’,通過補齊集體經濟基礎設施短板,撬動鄉村特色產業、農文旅融合等項目資金投入,從而為村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村民多元增收。”馮裕浩說。
(曾臻)
來源:瀘州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