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席卷汽車賽道,為汽車行業帶來一場“智能升級”。近日,梅賽德斯-奔馳宣布與微軟達成合作,雙方正合作測試車載ChatGPT人工智能,在美國將有超過90萬輛汽車可以使用這一功能。
梅賽德斯-奔馳表示,這項新興技術將通過Hey Mercedes語音助手用于音頻請求,預計將大幅擴展該系統的能力。而微軟方面表示,這是ChatGPT在汽車上的首次應用,車載ChatGPT除了能理解車主的語音命令之外,還能開展交互式對話。
實際上,想把“GPT”引入汽車賽道的不只是奔馳一家。5月30日,長城汽車申請注冊“長城汽車SPACEGPT”、“GWMSPACEGPT”商標,當前商標狀態為申請中。除此之外,蔚來汽車申請了“NIOGPT”商標,小鵬申請了“XPGPT”商標,理想汽車申請了“MindGPT”商標,多家造車新勢力都申請了“GPT”相關商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中,百度智能汽車事業部智艙業務部和交付中心總經理王博表示,chatgpt的核心是大語言模型,大模型技術出現后,語音交互方式將發生革命性變化。未來大模型將成為提升語音交互水平的拐點,讓座艙變得更智能。
“GPT”席卷汽車賽道的背后,是汽車行業智能化進程的加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持續增長已經為汽車智能化打開了重要的市場空間。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從2023年1月份的27%上升到2023年5月份的30.1%。2023年1-5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00.5萬輛和2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5.1%和46.8%。
IDC中國研究經理王博表示,乘用車作為汽車市場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其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進程是整個汽車市場發展水平的重要反映。電動化使車輛底層架構更適合智駕與智艙技術落地,是車輛智能化的重要驅動因素。
“智駕與智艙是汽車市場智能化的兩大支柱。IDC研究顯示,自動駕駛技術在當下乘用車市場的落地形式依然以駕駛輔助功能為主,在20至40萬人民幣價位段尤其集中。L2級自動駕駛滲透率快速提升,今年一季度,L2級自動駕駛在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到45.3%。智能座艙不斷突破車機與用車者之間的交互維度,并使車艙的應用場景向廣義延申。今年一季度,智能座艙相關功能在中國乘用車市場中的滲透率達到88.8%。”王博說。
而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發展驅動下的汽車智能化“加速跑”,催生了車聯網和汽車云市場的龐大需求。IDC中國高級分析師洪婉婷表示,車聯網是汽車制造與軟件、通信領域融合應用的重要方向,對于促進汽車制造、軟件信息、通信等產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車聯網市場不僅是“十四五規劃”中提及的重要“新型基礎設施”,也是車企滿足終端用戶對汽車智能、網聯需求的重要路徑,是技術提供商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的重要抓手。
“當前,汽車電動化初步完成,自動駕駛各場景規模化落地仍需更多突破,距離成為車企核心賣點仍有差距,而智能座艙內產品的智能化與網聯化成為了車企與上游零部件供應廠商的又一差異化突破口。” 洪婉婷說。
據IDC判斷,下一階段技術提供商將在網聯化方向進行更多投入。如充分結合車端數據與網聯數據,以AI推薦引擎為驅動,形成智能化充電服務、智慧停車、本地生活服務推薦,以此形成對用戶個性化、實時化的服務。
而隨著車聯網的發展,作為車聯網基礎設施的汽車云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IDC中國研究經理楊洋表示,汽車的智能網聯化重新定義了云與產業的關系:云即生產系統,數據和算法即競爭優勢,軟件重新定義產品和服務。
2022下半年,中國汽車云市場規模達39.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8%。從市場結構上來看,汽車云基礎設施市場占比55.5%,同比增長44.2%,市場規模達22.0億元人民幣;汽車云解決方案市場占比44.5%,同比增長38.9%,市場規模達17.6億元人民幣。
IDC預計,未來五年,中國汽車云市場的增速將不斷創新高,未來五年復合增速達53.6%,2027年該市場規模突破600億元人民幣。其中,汽車云基礎設施市場復合增長率預計達51.4%,汽車云解決方案市場復合增長率預計略高于基礎設施市場,達56.1%。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