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關注 >

世界觀察:40年前,《廣東畫報》大篇幅介紹恩平,這些老照片見證僑鄉發展·

2023-06-28 05:35:09 來源:恩平廣播電視臺

迥然不同的恩平八景,人車密集的錦電雙橋,有的已成為回憶,有的如今依然可見。近日,記者在恩平市檔案館見到一本40年前出版的雜志《廣東畫報》,它用了將近一半篇幅介紹恩平的發展。如今,通過這本舊雜志,我們仍能感受到恩平在那個時代的脈動。

40年后的今天,恩平迎來長足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河兩岸新樓高筑,道路交通進入新紀元,工業發展進入新軌道。

時隔四十年 風景仍舊在


(相關資料圖)

這是《廣東畫報》1983年第12期雜志,它用大量篇幅報道了恩平,主要聚焦當時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發展情況,更涉及恩平的城市建設面貌,足以勾起一代人的回憶。彼時,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南粵大地,恩平正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在雜志題為《恩城新姿》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錦電雙橋的舊景,橋上人車混行,場面相當熱鬧,錦江河中有烏篷船等船只在游弋,僑聯酒店等清晰可見,遠處的大人山巍峨聳立,云霧繚繞。如今,錦電雙橋經過除險加固、新鋪瀝青,一河兩岸重新改造,當年的船游錦江、遠山如黛、近水含煙等景象仍然可見。

雜志題為《僑鄉恩平樂豐年》的文章描述了恩平水電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恩平農業發展向好、農民收入增加的情況,圖片展示了當時糧食種植區的場景。如今,恩平農業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恩平市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實施現代設施農業提升行動,加快推進省級絲苗米、生豬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江門水都產業園、深圳科技園灣西國際食品谷建設,打造鎮海灣水產名品等特色品牌,爭創百億元級食品加工強縣。

橡膠林精神 代代永相傳

雜志中有記載當時橡膠園的文章《“黃土高原”膠園綠》,講述恩平打破外國專家的斷言,在大槐鎮成功種植橡膠樹,并成功生產干膠,“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被當時的國家科委評為國家發明一等獎。如今,大槐橡膠林已成為恩平大地的精神圖騰,其蘊含的“橡膠林精神”推動恩平人“到困難中去,以困難解決困難”,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精神力量。

雜志中記載了當時的恩平水泥廠、陶瓷廠、糖廠、紡織廠、吊扇廠等工業企業迅速發展的情況。其中,《鰲峰山下工業興》一文充分展示了恩平工業發展,記錄了恩平工業留下的腳印。

鄭鶴儀、李長、吳明等曾為家鄉經濟建設、工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僑胞、港澳同胞的名字出現在雜志的《造福鄉梓款款情》一文。當時,僑聯大廈落成,君堂鎮的堡城學校、東成鎮的橫崗頭學校建成,均被記載入文。其中,由港澳同胞李長投資興建的廣聯泰企業有限公司是當年紡織行業的佼佼者,是恩平工業發展的一顆明珠。如今,君堂鎮鶴儀中學大道經過修復依然是當地的重要通道,橫崗頭學校經過活化,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設置的黨建帶僑建展示館、僑胞之家、橫崗頭村紅十字會成為村建亮點。

“八景”有不同 發展步伐快

雜志詳述了當時的“恩平八景”。原來,恩平早在明清就選有“八景”,包括“大人興雨”“君子歸云”“石神松翠”“雷海潮聲”“獅崗春曉”“鳳嶺秋晴”“金雞映月”“白馬飲泉”。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恩平八景”又改為“學宮春色”“寶塔斜陽”“云松古寺”“水沼夜月”“錦水歸帆”“石牛返照”“鰲峰擁翠”“獅子望陽”。雜志刊登了當時重新選出來的“八景”——“大帶天池”“河排貯綠”“響水龍潭”“江洲榕蔭”“雙橋錦繡”“僑苑挹秀”“鰲峰松海”“石山銘古”。可見,“恩平八景”三易其址,最新的“八景”中,“響水龍潭”“河排貯綠”“江洲榕蔭”“石山銘古”在今天仍是較為知名的景點,響水龍潭更是升級為省級森林公園。近年來,恩平市林業部門積極組織開展植樹活動,完成園內廣東省森林生態綜合示范園工程建設,響水龍潭森林公園逐漸被打造為四季見綠、全年有花的戶外活動好去處。

雜志中還有百歲歸僑在恩平得到贍養的報道,展示了恩平人民淳樸孝順的品性,《馮如業績永存》一文則記錄了馮如的偉大事跡。值得一提的是,雜志的彩頁廣告中,不少恩平知名企業參與中,有恩平縣機電廠、華僑商品公司生產經營的高能牌吊扇、電蒸汽發生機,陶瓷廠生產的陶瓷錦磚,恩平縣水泥廠生產的熊貓牌水泥,恩平縣針織廠生產的男女服裝,恩平二輕閥門廠生產的閥門,以及當時興建不久的僑聯大廈。雜志內充滿恩平元素的廣告,令人回味無窮。

如今,恩平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園區擴園,萬畝連片園區夢想實現,產業集聚,打造智能裝備制造等多個全產業鏈。恩平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全面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力拼項目、拼經濟、拼發展,奮力沖刺“六個百億”目標,力爭2025年GDP突破300億元,2030年GDP突破500億元,推動恩平全面振興。

《廣東畫報》于1958年創刊,以攝影報道為主,是圖文并茂的大16開本綜合性月刊。42年來,雜志報道了廣東的經濟建設、社會風貌、人民生活、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發行至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以及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是廣東省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在海內外均具有重大影響力。1999年10月,《廣東畫報》更名為《城市畫報》。

來源:江門日報

記者:吳健爭

責任編輯:張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