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召開的全國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強調,要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確保取得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成效。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復雜,從供給側看,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人,畢業生求職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從需求側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加上近年疫情導致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數字化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創新動能。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各領域數字化轉型縱深推進,數字化推動信息、技術、資金、人才、崗位等要素循環流動,為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創造了可能。以數字化思維和方式開展就業工作,構建多元化、協同化、精準化的就業工作新體系,有助于開辟充分就業的新領域新賽道,塑造高質量就業的新動能新優勢。
以數字經濟拓展就業機會,實現就業最大化。數字經濟具有創新性高、靈活度大、個性化強等鮮明特征,與高校畢業生的青年特質、職業意向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不僅可以創造更豐富的就業形態、更多的就業崗位,還有助于優化就業結構、激發創業活力。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18個新職業中,有9個新職業與數字技能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將在數字生態中實現就業或創業。因此,應適度超前布局數字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大數據中心、物聯網、衛星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提供基礎支撐。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大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為高校畢業生開發更多就業崗位。高校應聚焦國家和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適度擴大數字經濟相關學科專業人才規模,開展數字技能選修課或第二學歷教育,加快形成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以數字技術優化就業服務,實現就業協同化。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各地各高校紛紛加強就業線上服務平臺建設,擴大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為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迭代升級奠定了基礎。要完善以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為龍頭、各地各校就業服務平臺為主體的就業線上平臺體系,匯聚教育、人社等政府部門和高校、社會就業資源,構建統一、規范、開放、共享的數字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大市場,優化各級平臺的服務功能,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智能化、便捷性、不間斷的就業指導服務。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應加強就業數據分析和結果運用,動態掌握各專業就業情況和市場供求變化情況,有效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要建立覆蓋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數字檔案,全程記錄學生入學到畢業期間的思政表現、專業成績、社團活動、個人專長、獲得榮譽等有關成長數據,精準提供個性化、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使就業工作更有前置性、更富實效性。
以數字手段提升就業幫扶,實現就業精準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強化就業優先的導向,并將高校畢業生作為重點就業群體優先保障,千方百計克服經濟下行、疫情、外部環境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了8000多萬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水平保持穩定。但仍有一些低收入家庭畢業生、身體殘疾畢業生等因各種原因,實現就業比較困難,需要發揮數字化優勢,加強重點幫扶,實行精準滴灌。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數字手段,建立動態更新的就業困難群體臺賬,全面掌握不同困難群體的個人信息、就業需求、思想動態等情況,為“一人一策”精準幫扶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通過互聯網等手段,對就業困難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面試輔導、職業規劃指導等,對存在就業焦慮的畢業生開展心理疏導,引導其堅定就業信心、保持良好就業心態。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比對匹配學生專業特長、就業意愿、薪資期望等數據與用人單位招聘崗位要求和待遇數據,提供精準的崗位推薦服務和就業能力提升幫扶。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王振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