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的優勢體現在哪里?龐鴻宇算了一筆賬:園區光伏裝機容量為2.375MWp,年發電量約2226MWh。按當前工業用電價格0.936元/度,每年可減少電費74萬元。
經初步測算,園區綠電可實現年減少碳排放量2097噸;通過儲能智能充放電管理實現光伏消納,每年減少碳排放量516噸;通過空調節能管理,實現每年減少碳排放量12噸;園區充電樁助力綠色出行,實現每年減少碳排放量25噸。
(相關資料圖)
“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國產化首臺套二氧化碳管輸增壓泵研發工程被譽為“工業森林”,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900萬棵、近60萬輛經濟型轎車停開1年,預計未來15年可實現增油296.5萬噸,將成為我國最大的CCUS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和標桿工程。
4個單個浮體方陣,裝機總容量達400kWp,總凈甲板面積約1900平方米,可滿足在浪高6.5米、風速34米/秒、4.6米潮差的開闊性海域安全運行——這是中集來福士研發的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半潛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發電平臺,也是全國首個該領域的示范項目。
作為海上光伏發電先行企業,中集集光專注于提供基于海上光伏的海洋綜合開發一體化解決方案,掌握海上光伏核心技術,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建設了“全國首個半潛式海上浮式光伏示范項目”“全國首個海上浮式光伏實 證基地”。
天朗氣清,抬頭,是醉人的“天空藍”。
碧水泛波,四顧,是怡人的“生態綠”。
近年來,煙臺高新區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撬動綠色發展新支點,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腳步,描繪出一幅動人的綠色發展畫卷。
讓我們透過一組鏡頭,一起感受高新之“綠”。
鏡頭一車棚能發電
零碳產業園打造“綠色工廠”
走進位于煙臺高新區海興路的東方電子零碳智能產業園,一座幾十米長的車棚映入記者眼簾。這座車棚乍看起來并無特殊,頂部鋪設的太陽能電池板卻“暗藏玄機”。
“有了光伏板,車棚不僅能為車輛遮擋日曬雨淋,還能發電,為園區帶來經濟效益。”東方電子零碳智能產業園綜合管理部部長龐鴻宇介紹,園區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積極開發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除了車棚,三棟廠房頂層全部鋪設了分布式光伏。如今園區通勤班車、照明設備、空調、生產設備等盡可能采用綠電,通過綠電消納,實現節能減排。
東方電子零碳智能產業園
綠電的優勢體現在哪里?龐鴻宇算了一筆賬:園區光伏裝機容量為2.375MWp,年發電量約2226MWh。按當前工業用電價格0.936元/度,每年可減少電費74萬元。“用不完的電并入國家電網,還能帶來一部分經濟收益。”龐鴻宇說。
隨著電力儲能技術的發展,園區又新建了500kW/1500kWh磷酸鐵鋰儲能設施,通過光儲充一體化協同,實現用電波峰平抑,進一步減少了園區需量電費。
不難發現,“零碳”理念已深入園區運行的方方面面。“硬件設施上,我們建設了光伏、儲能、中央空調等設備,軟件系統上,搭建了園區智慧能源管理平臺,作為園區能源管理的大腦,對‘光儲充荷’統籌協同、優化控制,實現了園區能源系統的節能降碳。”東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綜合能源業務部市場總監傅海峰說,借助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園區每間廠房、每條產線的生產情況、用能情況、異常情況等都能實時采集顯示,幫助園區實現了綠色數字化轉型,打造出“零碳智能園區”。
園區持續推進節能降碳,實際效果如何?傅海峰告訴記者,經初步測算,園區綠電可實現年減少碳排放量2097噸;通過儲能智能充放電管理實現光伏消納,每年減少碳排放量516噸;通過空調節能管理,實現每年減少碳排放量12噸;園區充電樁助力綠色出行,實現每年減少碳排放量25噸。
鏡頭二突破技術難關
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
連日來,煙臺龍港泵業股份有限公司一派繁忙,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趕制訂單。“公司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開發的高端泵產品安全穩定、節能降噪效果優良,受到市場青睞。”公司董事長陳培倫說。
不久前,龍港泵業承擔了“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國產化首臺套二氧化碳管輸增壓泵研發工程,交付后一次開車成功并穩定運行,標志著國內首次自主實現二氧化碳長距離密相輸送。
該項目被譽為“工業森林”,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900萬棵、近60萬輛經濟型轎車停開1年,預計未來15年可實現增油296.5萬噸,將成為我國最大的CCUS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和標桿工程。
據悉,二氧化碳管輸增壓泵作為輸送及增壓環節最核心的裝備之一,主要用于輸送10.0Mpa高壓狀態下的二氧化碳,最終將密相二氧化碳介質輸送到地質油井中,增加原油的流動性,提高石油采收率,同時置換油氣、溶解與礦化實現地下封存,真正做到“變廢為寶”。“我們為項目提供的二氧化碳管輸增壓泵撬裝實現了100%裝備國產化,泵的流量、揚程、振動、溫升各項性能指標均滿足技術要求。”陳培倫介紹。
研發過程中,龍港泵業攻克了二氧化碳管線流動保障、安全控制和基于相態控制投產運維等多項技術難題,解決了工作穩定性差、效率低、汽蝕性能差、使用壽命短等問題,讓“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長距離二氧化碳管輸更穩定、更高效,各項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綠色低碳技術與產業的支撐。不只是龍港泵業,在高新區,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自主創新,不斷突破各自行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把更多綠色低碳技術紅利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鏡頭三年發電72萬度
海上光伏技術全國領先
高新區四十里灣海域,幾塊巨大的光伏板漂浮在湛藍海面上,在太陽的照射之下,閃耀著粼粼波光。
4個單個浮體方陣,裝機總容量達400kWp,總凈甲板面積約1900平方米,可滿足在浪高6.5米、風速34米/秒、4.6米潮差的開闊性海域安全運行——這是中集來福士研發的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半潛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發電平臺,也是全國首個該領域的示范項目。
“在海上光伏技術方面,咱煙臺已經實現全國引領!”說起煙臺海上光伏領域的蓬勃發展,中集集光海洋科技(煙臺)有限公司總經理潘細錄豪情滿懷。作為海上光伏發電先行企業,中集集光專注于提供基于海上光伏的海洋綜合開發一體化解決方案,掌握海上光伏核心技術,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建設了“全國首個半潛式海上浮式光伏示范項目”“全國首個海上浮式光伏實證基地”。
“目前我們已安裝的光伏發電能力是600千瓦,每年可發72萬度電,用作海上基地平臺的生活和工作用電以及電動船用電,實現海上新能源發電和海上就地消納。”潘細錄向記者介紹。
蔚藍大海,蘊藏著綠色低碳的無限潛能。近年來,中集集光大力開拓基于海上光伏的新型應用場景,推進海上光伏制氫、零碳海水淡化、零碳海上數據中心等示范項目,形成海上光伏發電、離網就地消納、高耗能產業低碳發展的良性閉環。未來,公司將結合海洋綜合開發項目,開發更多海上運動、海上文旅、海洋科普、海洋研學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推進海洋“漁光旅”融合發展。
鏡頭四守護美好家園
擦亮最美綠色發展底色
一群飛鳥時而展翅翱翔,時而飄落駐足,綠草如茵的公園里,鮮花開滿林間小路……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在高新區辛安河公園已成為日常。
楊國軍大叔是一位戶外運動愛好者,“周末沒事就來公園散步騎行,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如畫的美景,心情別提多愉快了!”
綠色是發展最亮麗的底色。一直以來,煙臺高新區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倡導綠色環保生活方式,積極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全力發展風電、光伏、儲能等新能源產業,吸引綠色低碳項目入駐,積極引導企業節能改造,以綠色低碳鍛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新浩陽高端精密軸承項目是高新區近年來投資最大的智能制造項目,致力于打造高端風電主軸軸承研發生產基地,從事風電主軸軸承等產品的研發、設計及制造。全面投產后,項目可年產高端軸承2000余臺套,助力煙臺打造北方海上風電母港戰略規劃,擦亮煙臺智能制造“新名片”。
高新區兒童文明實踐廣場
在高新區管委大樓對面,一個大型民生項目正在拔節生長。這座占地16.7萬平方米的科技文化主題教育基地,設置了系統的海綿城市設計元素,打造親民舒適的“新城建”公共環境。參照“滲、滯、蓄、凈、用、排”海綿城市設計方針,基地通過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植草溝、旱溪、排水系統、雨水模塊、中心湖及景觀綠化等具體設計元素,實現整個場地雨水系統的科學利用。項目建成后,將為高新區塑造良好的綠色生態形象,改善公共環境,提升市民舒適感。
環境保護就是經濟利益。煙臺市辛安河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是高新區一家主要從事污水處理,污泥制肥、污水工程建設及管理的治污企業。自2018年環保稅稅法實施以來,公司已累計享受環保稅減免稅1195萬元。如今,在以環保稅為代表的綠色稅種帶動下,高新區多家企業主動加大減排治污力度,推動綠色發展效果明顯。
鏡頭五倡導文明新風
綠色低碳讓生活更美好
“干垃圾能焚燒發電,濕垃圾能發酵成營養土、營養液,可回收垃圾能實現‘再生’,有害垃圾應妥善處置……”昨日,在高新區海岸社區舉辦的“全民參與知識競賽,爭做煙臺最美家庭”競賽活動中,工作人員現場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讓垃圾分類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手做的一件小事,都能對環境的低碳循環產生巨大的作用,很有意義。”一位參加活動的居民說。
像這樣的綠色主題活動,在高新區還有很多。今年以來,高新區組織各公共機構進行節水宣傳周活動、節能宣傳周活動、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宣傳活動等幾十余次,在企業、居民、機關等領域發出綠色出行倡議,普及綠色發展理念和節能降碳知識,宣傳全省及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成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家住中海國際社區的王女士一直堅持節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家里,盡可能一水多用,淘過米的水用來澆花,洗完衣服的水用來拖地板、沖馬桶。不使用的電器隨手關閉電源,減少電器待機能耗。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教育、感染了女兒。“我們每次出行,孩子首先提議的是騎自行車,既低碳又能鍛煉身體,我們一家人也會經常去海邊夜騎。”王女士說。
如今在高新區,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正緊密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成為新的潮流風尚。
逐綠而行,未來可期。
當綠色融入發展肌理,高新區必將更具內涵和品質,為加快打造全市創新創業引領高地、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基地、高質量發展示范樣板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YMG全媒體記者 信召紅 通訊員 郭健 姜庭尉 于淼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