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疊半神話大系》這個奇怪的名字一般會讓人有這是什么和神話有關的故事嗎的疑問,亦或者是從“四疊半”這三個字樣中,能看出與日本的榻榻米文化有很深的聯系,是想頌揚日本建筑文化的美妙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倒不如說原作者森見登美彥對于誕生于四疊半這種建筑文化中的“四疊半主義者”,持有相當深入的理解,考察,與否認的態度。
(資料圖)
如果我們將言辭粗俗化一些,將其他藝術形式與文學設計拋開不談,其實本作的內核,也就是“說教”片,“雞湯”片,森見登美彥他總是放不下那“說教”的習慣,說一些老生常談的,苦口婆心的,正確得不能更正確的“說教”。所以很多觀眾對于本作的一個非常一致的評價是——上大學前必看,對在讀大學生也有相當大的幫助。顯然,這份觀點來自于觀眾們對于剝開作品的外層包裝,如獲至寶般,醍醐灌頂般理解了本作內核后的心靈吶喊。當然我沒有說這份觀點不好的意思,它當然是普遍正確的,正如森見登美彥老師想要表達的意思一般,正確且高尚。
但我們不妨將視野放得更寬一些兒,去深度思考一下為何將這種“雞湯”換個方式講述給我們我們只會不以為意,但在看完《四疊半神話大系》后,卻徒留無盡的回味與感動。
在二刷完《四疊半》后,我覺得我們可以從最終的結論倒推出發——也就是森見登美彥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所謂四疊半主義者,也只是被自我所封鎖,自以為比二疊,三疊的人更加優越,卻又偏安一隅于自己的那四疊半之中,陷入如同物理情況般的,不敢嘗試,不愿外出,不愿向上的一種心理內耗當中。而我們作為生活在母親子宮延伸的大學中的大學生,面對即將參加進去的社會,也是時候學會打開自己的眼界,在是薔薇色之前,世界首先是五彩繽紛的,享受這些五彩繽紛的生活,才是更為值得選擇的生活方式。
而支撐起這一觀點的,正是來自于前9集的鋪墊與ep10的收束——也即在各種各樣的平行世界中的“我”作為四疊半主義者的視角里灰暗無色的生活,在真正的絕望的灰暗無色的視角里,無疑是多姿多彩,姹紫嫣紅的。
正如森見登美彥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一般,我們作為觀眾,能夠從《四疊半》中汲取到的營養,比起最終的答案,更應該從過程中尋找,無論是劇本的設計中,畫面的構成中,情感的流動中。而嘗試去解明這個“過程”,正是我動筆寫這篇雜記的最初目的。
首當其沖的便是構筑作品靈魂的劇本-腳本結構,作為原作的森見登美彥老師的劇本,與作為動畫系構的上田誠的腳本(當然還有湯淺政明的參與),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據說原作中每個平行世界的結尾都是“我”與明石達成正果,以更加輕快明亮的方式結束了不算太完美的世界線。而動畫的腳本改編毅然決然地將“我”的處境陷入充滿悔恨與絕望的深淵中,則是加強了整體的連貫性,ep10收束時的爆發性,以及更為明朗的主旨表達。這便是典型的原作好,但改編不但完全吃透了原作,更是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提升式改編。此外原作與動畫腳本的差異我并不清楚,但就單論動畫而言,每個單集的結構與單集間的聯系毫無疑問稱得上邏輯縝密,嚴絲合縫,前后呼應,渾然天成。這一點在二周目的過程中體會尤為明顯,像是前面9集的結構高度統一,以多方視角展開補全整個人際關系圈子全貌的敘事方式,早早拋出的謎題題面實則是下一個謎題的答案,以及以為是“輪回”,實則是平行世界的誤導性反差,以為是非現實的小津,實則只是視覺誤導的反差(這里與《odd taxi》并感)。說到《odd taxi》,其實odd taxi與諸多技法與劇本編排與《四疊半》與高度相似的點,最典型的估計是完結回在所有下足筆墨的配角的視角切鏡下,主角一步步飛向月下水上的經典鏡頭。此外,也可以稍微延展一部我對于《四疊半》中有既視感的關聯作品:同樣對主角的頹廢,內耗的心理,社會問題的影射描寫得極盡詳細,甚至被稱為脫宅神作的《歡迎加入NHK》(而且小岬和明石的定位也很像啊,但是這同樣也是代入黨最痛的一點啊233)。
在淺聊完大綱結構的劇本之后,下面進入到角色的階段。
“我”這個高度第一人稱視角展開的角色,將多面和統一兩個詞深深烙印在了觀眾心里,有無數的可能性,無數種才能,但始終如一般地將失敗的責任歸咎于小津身上,逃進自己的四疊半房間里不聞世事。因為遠超一般番劇的語速導致的巨量心理獨白臺詞量,“我”的形象就算是片面的,也是被文本量堆成了厚重的片面,自然也就立體了(莫名其妙的冷笑話kana?),此前我評價過森見登美彥老師的《有頂天家族》,其中這樣寫到“一部極其難以代入的番,在這部番里觀眾無法代入貍貓,無法代入人類,無法代入天狗,甚至站在上帝視角也很難理解角色們的邏輯”,而“我”的形象塑造其實是與之相通的,這部番的主角不是用來代入的,而是需要置身于上帝視角,仔細地琢磨,觀察,思考過后,才得以更加理解的角色,那龐大而又復雜的心理矛盾活動,總是踏入同一條死路的定式迷宮型心理,以及只有第一人稱視角才能做到的視覺誤導。
然后是明石和小津,我想將這兩個角色放在一起講,也是因為早期被視覺誤導導致的對小津的認知錯誤,想還原當初的想法便將這兩個角色綁定了。像是經常出現的,我在一周目揭秘前都將明石和小津抽象化成了“我”腦中的天使與惡魔的自我形象,以為這二者是互相對立的,分別代表著對“我”而言象征著光明與墮落的角色。當然這種猜想在揭秘后自然不攻自破了,或者說,從“我”的主觀視角上來看也依然沒錯,就是從更高一級的客觀視角上來看問題不小,與其說明石和小津分別代表著光明與墮落,不如說分別代表著“薔薇色的良機”與“五顏六色的社會”,或許正是因為制作組理解到了這一層關系,才會將每個平行世界結尾處的明石get情節刪除吧,因為與明石在ep11的修成正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面9集里全都是小津的作威作福,這樣更能體現兩個角色的對比,以及其所象征的東西的對比,進而加深主題。至于為什么小津是“五顏六色的社會”,可以從結尾處“我”在小津的視角中轉變為惡魔,而“我”的視角中從灰暗無色一轉五彩繽紛里得出。
角色方面最后再扯一嘴前輩三人組的羽貫,城崎,樋口。第一印象上會有種:啊!他們三個是不是就是“我”,小津,明石將來的樣子的感覺,但實際上肯定不是這樣的,既然是額外的角色,自然有別樣的塑造,樋口與羽貫其實有著高度一致的角色性質——豁達灑脫的人生觀念(此處也與《有頂天家族》中森見登美彥借下鴨一家想要表達的東西高度一致了),而城崎則是與“我”和小津形成了補充,在對于現實問題,社會風氣的諷刺上補上了一些空缺,使得故事更加飽滿了一些。
侃侃而談了一些劇本和角色的設計之后,我們將踏足進入對動畫而言最為直觀重要的——畫面設計中去。而這方面也是我見識最淺,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所以敬請多多包容我接下來的一派胡言。
監督湯淺政明,無疑是構建《四疊半》畫面風格,元素的第一人,縱觀這位“百年一遇的天才”的工作經歷,比較早期的蠟筆小新的分演,作監,原畫,櫻桃小丸子的原畫,以及偏后的乒乓,惡魔人cb,映像研,可以看出湯淺的風格是最符合“動畫”的原教旨的——即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具象化,放浪不羈的形變,少而精的線條,色差明細的大片色塊,嫻熟而又驚艷的運鏡以及背動,非常規的透視構圖,大量采用的畸變廣角,不符合運動規律的角色肢體演出,將這些元素結合到一起后,便是獨屬于湯淺政明的藝術,有人戲稱其為LSD畫風,換句話說,沒吃過drag或者蘑菇是畫不出來的(笑),當然湯淺的這種風格不是真的吃過那些東西,而是有著很明確的演出目的的——即為了更加真實的將情感具象化和更加沖擊觀眾大腦的表現力,所謂規規矩矩的畫面也可以拋棄。此外湯淺政明對于實拍畫面的使用也是相當的大膽,用得多而且用得強。
在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三位電波型監督(新房昭之,湯淺政明,幾原邦彥)中,湯淺政明的畫面自由度是最高的,因此也比起其他二位在畫面上有著更強的包容性,能容納更多的作畫,在動的方面更為突出(其他二位我的印象是新房-靜,幾原-意象)。
《四疊半》在靜的方面可以聊的并不多,但在意象的方面可以聊的還是不少的,除了前文所提及的關于角色的象征意義與諷刺意義,以及對于主旨的提升意義。還有眾多意象可以解析,下面就這些意象做一些個人解讀。
1,海底兩萬里和地球儀——如同樋口師傅般豁達的人生觀念與生活態度。
2,蛋糕——來自于“社會”的反饋,切割的方式也是四疊半式的,對社會態度的具象化。
3,占卜婆婆和“良機”——孜孜不倦的師長,價格膨脹或許是代表著拖延導致的代價提高,“良機”則是邁出去的第一步。
4,總是會撿到的白色餅熊——邁出去的第一步一直都是“我”隨時可以做到的,只不過總是因為四疊半主義而將其視而不見,看見時又如同眾多觀眾評論“可惜我大二/大三/畢業前才看到”般后悔不已。
5,飛蛾和燈泡——飛蛾是四疊半主義,縹緲而又遮蓋著燈泡的光芒,燈泡則自然是“良機”。ep11中巨量的飛蛾跟隨“我”逃離四疊半世界,也是象征著四疊半主義的徹底解放。
6,倉鼠輪里騎馬的johnny——這個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打膠環節,包括羽貫那會兒與大量的性暗示,湯淺對于這方面的把握也有著極高的水平,既能令人忍俊不禁,又不至于過于直球和粗俗。
7,貓拉面——如同偽電氣白蘭地般,既是森見登美彥式的幽默,又代表著人們除了自己那偏安一隅的小地盤外,心靈得以洗滌的港灣。
8,咖啡壺中沸騰的水——象征著“我”的心情感到焦躁與不安。
大抵就是這么些東西吧,對于抽象化的一類事物,或者是角色的心情,亦或者是態度,在湯淺政明的筆下都能得到具象化的體現,這正是湯淺最天才的地方啊。
除了湯淺政明之外,在制作層面我也看到了許多熟人,制作公司madhouse自不必提,參與分演的夏目真悟,濱崎博嗣,參與原畫的山下清悟,松本憲生,田中宏紀,值得信賴的音響監督木村繪理子,ed演唱的藥師丸悅子等等等等。
最后再提一嘴op和ed里的演出,ed可以快速過一遍,在前9集中固定在鐘塔指針倒轉后出現,無限連接的四疊半房間,打開又關閉的房門(應該象征著隨時可以踏出去的良機),在ep10最后時如同醍醐灌頂般,眾多的感情轟入大腦,忍不住地淚目。
而op里第一人稱視角穿越連接的走廊和四疊半房間自然也是對ep10的照應,但后半段op角色翻面的設計,最先想到的自然是角色的多面性這一點,但雖然是多面翻面,但依然是單薄的紙片人,也許代表著湯淺對于動畫的態度——作品的角色不管塑造得多立體,也依然不能與真實的人相比(這也是湯淺對于阿宅的勸告嗎?),而最后的小津的翻轉則最值得琢磨,惡魔和正常面孔的翻轉很好理解,但其間與翻轉到johnny的畫面,大概是想講johnny代表的性欲與小津代表的負面想法有著高度一體性?這兒想不出更多東西了。
最后做一個平淡的總結吧:《四疊半神話大系》有著天馬行空的畫面,富含隱喻的象征,對社會問題的諷刺,充滿趣味的角色,引人入勝的劇情設計,震撼人心的翻轉揭秘,引人深思的哲思明辨,苦口婆心的心靈雞湯,不過,說這些東西也沒啥用,只需要打上兩個字——牛逼!便夠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