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城市 >

天臺時評丨領導多下去,群眾就少上來

2023-08-27 19:49:35 來源:株洲新聞網


(資料圖)

8月25日,市委書記曹慧泉在石峰區下沉接訪,與相關單位負責同志面對面傾聽群眾訴求,現場梳理分析問題癥結、研究制定解決措施、逐一回應群眾關注,并對部分問題現場予以交辦(本報8月26日1版)。

各大媒體報道,各地領導近期紛紛下沉基層接訪,以實際行動推動各級干部深入踐行“浦江經驗”。

2003年9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當時信訪問題最為突出的金華市浦江縣下訪接待群眾,創了省級領導干部下訪接訪的先河,推動形成了“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深入基層,聯系群眾,真下真訪民情,實心實意辦事”為主要內容的“浦江經驗”。今年是“浦江經驗”20周年,學思踐行“浦江經驗”,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信訪工作被稱為“天下第一難事”,一頭牽著黨心,一頭連著民心,是“送上門的群眾工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眾有意見、有問題、有建議,這不是洪水猛獸,無需懼怕。作家莫言說,“人民的沉默據說是可怕的征兆,當人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詈罵著時,這個社會還有救;當人民都冷眼不語啞巴時,這個社會就到了盡頭。”遇到問題繞道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往往“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踐行“浦江經驗”,就是主動走進群眾、勇敢直面問題,遇事不繞道、遇難不退縮,有訪必理、有信必復,這是做好信訪工作的前提。

群眾在基層,問題在基層。領導干部“沉”下去,民心民意才能“浮”上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信訪工作本質就是做群眾工作,群眾有需求,進村入戶方曉得;企業有困難,進車間才知情。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釘”在椅子上,“茶水喝淡、報紙翻爛”,就會與群眾愈行愈遠。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進“問題村”,推“百家門”,端“大碗茶”,同人民群眾坐到一條板凳上,才能聽到更多真實聲音,為群眾解決更多實際問題。變坐堂等訪為主動下訪,領導多下去,群眾就少上來。踐行“浦江經驗”,必須正確理解、牢牢把握這一“多”與“少”的辯證關系。

下訪接訪,關鍵在“心訪”,真新實意解決實際問題。問題不解決,永遠是問題。抱著“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定”的錯誤思維,矛盾問題積累會越來越多,損害群眾的利益和黨委政府的公信力。多去復雜矛盾多、社會輿論多的地方,鍛煉打鐵不怕火燙腳、接燙手山芋的勇氣與能力,以下訪接訪的實效,檢驗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水平。踐行“浦江經驗”,既要“新官必須理舊賬”,也要“新官不能留新賬”,努力推進信訪問題清倉見底,讓“問題清單”變成群眾“滿意清單”。

編輯:青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