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柱頭認真作業。
當地干部群眾積極支援工地建設,將土建材料運上山。
(相關資料圖)
大寨頭電視差轉臺機房與接收天線、發射天線。
多年前,我在溫州妙果寺舊貨市場,淘到一本舊相冊,內有30幅大小不一的黑白照,難能可貴的是每張照片下方都有文字說明,其內容反映的是1979年我市在西岸區林垟公社大寨頭(現屬甌海區澤雅鎮林垟村)建設電視差轉臺工程的情況。
1979年9月,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滿足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需求,加速發展電視事業已勢在必行,當時的溫州地委、市委決定籌建溫州市電視轉播臺,采取大寨頭和華蓋山二級差轉的辦法,接收金華北山電視訊號,轉播浙江電視臺的節目。
林垟大寨頭地處我市西部群山峻嶺之巔,海拔高847米,離市區56公里,交通不便,自然條件較差,但建設單位在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堅持“群策群力,發動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方針,鼓足干勁,克服困難,從9月19日破土動工,奮戰33天,于10月21日完成了大寨頭電視轉播臺的土建工程,即新建了60平方米的機房,架設了1.8公里的電源、電話專線,架立了十多米高的接收天線和發射天線。經過一度試播,信號情況良好,遂決定于1980年元旦正式開播。
1978年,隨著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電視機開始走入溫州的百姓人家。我家住在市區大南門花柳塘夏宅二進院子的二樓,北窗之下是護城河,再隔了一條小巷弄——柴巷,便是一座民國時期建造的中西合璧式的私人住宅,南邊一個院子,三間二層樓,二樓有走廊,每戶人家不是開窗戶,而是四扇格子玻璃門。那年夏天,其二樓東邊間,應是換了主人,住進一位60多歲的老人,他家客廳擺放著一臺14英寸黑白電視機,正對著我家北窗。每當夜幕降臨時,老人坐在椅子上,搖著扇子,觀看電視。我們兩家相隔約二十米,能看見小小的屏幕,也依稀能聽到一點聲音。有一回,我家一位鄉下親戚來,也許他也是第一次見識電視機,于是跟我說,叫我一起到對面這戶人家看電視。我說,又不認識人家,怎么好意思去他家?
好奇心驅使我,想了解電視差轉臺建成前后這段時間,溫州人家擁有第一臺電視機的情況,我特地在老同學、老同事的幾個微信群發信息,尋求相關素材,當即得到幾位朋友的反饋信息。邵瓏回憶說:“我家住在倉橋街,我的航模老師施民岳,住在我家隔壁,他在溫州體委工作,培養了許多航模學生。他的動手能力特別強,大概在1977年底,他從上海、杭州以及溫州本地買了一些電器元件,自己組裝了一臺9英寸黑白電視機,我全程見證了他的裝搭成果。之后,他還將一些三極管、電容、電阻之類贈給我,教我組裝收音機,太興奮了,也太神奇了。那時看電視、收聽自己組裝的收音機,真是太高興了!”
回憶過去的美好往事,可謂幸福滿滿。我的微信,也勾起定居在瑞典的徐意雅同學的記憶,她發來十多條語音微信,向我講述了她家第一臺電視機的故事。她說:“1979年7月,我高中畢業,考入杭州的浙江建筑工業學校(高中專)。那年的10月,我母親與幾位親戚去廣州,與從香港回內地的外公團聚,那次外公特地對我母親提要求,很想見一見外孫與外孫女。于是,在1980年初的那個寒假,我從學校回溫后,母親帶著我與弟弟,先乘長途客車到金華,再轉乘火車抵達廣州,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未曾謀面的外公,外公很高興,分別給我們姐弟倆大大的利是包,母親見狀,對外公說,兩個利是包不收了,家里尚無電視機,是否到華僑商店購買一臺電視給我們家?外公愉快地答應了。那天,外公進華僑商店買電視機,當時華僑商店只準外籍人士、港澳同胞進,我們仨不能進店,只好在門外等。后來,在廣州游玩了幾天,我們啟程回溫,火車抵達金華后,我直接轉車回學校讀書,電視機由母親與我弟弟抱回家。該電視機是14英寸黑白的,大概是長虹牌,外殼是紅色的塑料殼。1980年暑假,我回家了,看電視預告,晚上有一部日本的電視劇播放,到點觀看時,發現信號有時不太穩定,未免有點令人失望。我家住在飛霞北路46號,離華蓋山信號塔也很近,據說,風兒稍大一點,就影響了天線,以致電視屏幕產生‘雪花’。我對弟弟抱怨說,當時我在學校的食堂看到的電視,是彩色的,信號非常好,杭溫兩地差別好大啊。而弟弟則說,平常你沒回家之前,信號還是好的,每天晚上都有不少鄰居來觀看呢。也許是我回家了,或者是有鄰居家也買了電視機,我倒是沒看到鄰居來蹭看電視。最可笑的是,弟弟還買來一種紅綠藍薄膜,貼在電視機屏幕上。我說,這是干嘛?他說,這樣子電視就有色彩了。哈哈!”
由于電視差轉臺建在林垟山頭,我就自然想到朋友林長春先生,因為他是從澤雅走出來的文化人,估計會有與此相關的往事。于是便微信發過去詢問。他回復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家里的第一臺電視機是彩色的,印象中是牡丹牌,當時有親戚在國外,用外匯券去溫州華僑商店買來的,花了一千多元。當時,電視機還是稀罕物,每天晚上一開電視機,附近村民紛紛來圍觀,由于人多,后來干脆將電視機擺放在院子里,讓大家分享。
到了1984年7月1日,溫州電視臺建立,并正式開播自辦節目《溫州新聞》。從此,溫州電視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原標題:老照片里的溫州電視差轉臺
沙開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