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德國和日本相繼從高加工度組裝工業轉向技術密集與服務業,前者明確提出走"技術立國之路",后者重點關注電子制造業,通過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來推動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化。中國產業鏈也到了向價值鏈上游挺進的關鍵時刻。通過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同時布局新基建,完善產業生態,將激發產業鏈獲利。按BCG在2016年5月的測算,在自動化、5G、物聯網、AI等技術幫助下,中國總成本效率將提升5%-8%,轉化成本效率將提升15%-25%。
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我國電子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也將迎來重大機遇。協作機器人作為一類輕量化的柔性制造工具,經過十多年的演進,以及與本土市場和垂直行業的磨合,成為逐步被市場和用戶認可的未來生產制造方向之一。六關節協作機器人從最初主打"人機協作"、"無需安全圍欄即可與人共享操作空間"的概念,一直到結合本土使用特點和用戶需求,因其"靈活易用"、"空間緊湊"、"可重復部署"等特征,被進一步發掘出差異化優勢。逐漸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一起,被列為一種生產的選項。
2021堪稱電子行業爆發的大元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宅經濟興起,強勢拉動了電子消費品以及云服務系列需求,也同時對生產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設計研發與服務消費兩端不斷調整。產業轉型需要提質增效,中國制造業需要從價值鏈中低端的生產加工環節中解鎖。"讓機器擅長的歸于機器,讓人擅長的歸于人,在生產制造環節中通過更加科學的分工,由平臺化柔性化的機器人為生產賦能,從而發揮自動化的乘數效應。
這是協作機器人在這場大變局中的小貢獻。"艾利特機器人董事長及CEO曹宇男博士面對記者時說。"作為國內的協作機器人廠商,有幸見證這項'舶來'的技術在中國特殊的制造業土壤中迅速扎根,生長出本土的特色,我們覺得這個市場比眼見的大得多。經歷了去年的特殊時期,跳出行業看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我更深感行業中的小趨勢透露出國家未來的大戰略。對于中國機器人企業來說,我們的優勢在于從1到N的發散和裂變,未來機器人應用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