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滾動 >

預審民警朱燕銘:與嫌疑人“過招”33年

2023-06-25 22:31:54 來源:天津政法報

鉆研業務 “小菜鳥”成為“尖兵”

朱燕銘是公安河北分局法制支隊預審大隊民警。他今年已經58歲了,仍然承擔著一線預審工作,一次次啃下“硬骨頭”,找到案件突破口。而這一身過硬的業務本領,是他33年工作經驗的積累。

1988年,朱燕銘在干了5年基層派出所治安民警之后,被調入公安河北分局預審大隊,成為一名預審民警。雖說已經過去33年了,但那段時光,朱燕銘記憶猶新。他說:“只有牢記前輩的教導,永遠心存謹慎,才能真正干好預審工作。”


(資料圖片)

剛加入預審大隊時,朱燕銘不是獨立的預審員,而是一名“記錄員”。他信心滿滿,自認為憑著5年的治安工作經驗,記錄審訊過程是“手到擒來”的事。不成想,第一次參與審訊,制作出來的筆錄,交到師傅手里,很快被打了回來:“重寫!”朱燕銘很不服氣,但他不得不承認,師傅的每一句批評都說到了點子上。下班后,朱燕銘熬夜回顧這次審訊的每一個細節。師傅這句話的重點是什么?嫌疑人回答之后師傅為什么又問了一句看似不相干的話?他花了整整一個晚上的時間,重新整理制作了筆錄,并在這一過程中悟出了一些預審工作的門道。

此后,朱燕銘邊學邊干,不到一年時間就成為了正式的預審員。當時,27歲的他,是預審大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預審民警。

正式走上預審崗位后,朱燕銘沒有辜負領導的信任和師傅的教導,經過一次次實戰磨練,審訊技巧迅速提高,判斷力可謂“精準”。

1990年,朱燕銘接手了一起故意傷害案件,當事人斷了三根肋骨。光看案卷,這起案件事實明確、案情清晰,但朱燕銘還是第一時間提訊嫌疑人,詢問當事人。

嫌疑人都快哭出來了,一個勁兒地說:“我沒用多大的勁兒啊……”朱燕銘在預審過程中遇到過很多拒不承認犯罪事實的嫌疑人,但眼神中帶著明顯悔恨情緒的可不多見。他感覺此事可能有隱情。而見到被打傷的當事人后,朱燕銘心中的疑惑更深了:此時距離案發只過了兩個星期,當事人三根肋骨骨折,按理說需要臥床靜養,可他卻行動自如。而他自己也說,被打時覺得特別疼,但幾天后就緩解了。

這骨折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可關系到嫌疑人是否會被定罪!朱燕銘向隊領導匯報了這一情況,帶著當事人重新拍了X光片,然后向三甲醫院的影像專家請教,得知這是醫學影像上罕見的“偽影”,其形成和當年醫院使用的影像設備有關,而當事人其實并沒有骨折!

就這樣,朱燕銘憑借精確的判斷糾正了一起險些被錯斷的案件。多年來,他先后糾正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等類型案件十余起。

臥底偵查 “好演技”助力破大案

“不能當臥底的刑警不是好預審!”這是熟識朱燕銘的人對他的打趣,也是對他的褒獎。在偵審一體的年代,朱燕銘憑借出色的洞察力和“好演技”破獲了不少大案。

2009年,分局破獲了一起販毒案件,抓獲了女性嫌疑人李某。辦案民警對李某進行訊問,希望獲取更多線索,抓獲李某的“上線”,可是,李某拒不交代。

朱燕銘并非這起案件的主辦人,但有一天,他去看守所工作,在門前遇到了一名男子和一名老婦。他不經意地看了男子一眼,對方眼睛一亮,馬上要過來搭話,但又猶豫著退縮了。朱燕銘暗自留心,進入看守所詢問,得知這兩人自稱是李某的哥哥和母親,前來給李某送日用品,但送完物品后遲遲沒有離開。朱燕銘憑著多年的辦案經驗察覺兩人有問題,于是向領導匯報,申請去和兩人“結交”,嘗試“挖”出有價值的線索。

得到領導的支持后,朱燕銘晃晃悠悠來到兩人跟前。這回,對方終于鼓起勇氣和他搭訕了。經過幾番交流,他獲得了對方的信任。對方主動說明自己并非李某的哥哥,那名老婦也和李某無關。同時,對方表示,如果可以把李某“撈”出來,就讓“上線”來天津見面。兩天后,李某的“上線”帶著其他“馬仔”來到天津,隨即被蹲守民警抓獲。警方順藤摸瓜,搗毀了一個特大販毒集團。抓捕過程中,朱燕銘沖在一線,死死地控制住其中一名嫌疑人,而事后他才發現,該嫌疑人身上帶著刀!

隊友們都說朱燕銘“抓捕不要命”,但當時誰也不知道,朱燕銘是真的豁出命去辦案。原來,朱燕銘由于常年持續高強度的工作,免疫力下降,患上了血小板減少癥。他的血小板數值僅為正常值的萬分之一,凝血功能低下,以致于在健康人身上可自愈的傷口,對他來說可能致命。這也意味著,他一旦在抓捕行動中受傷,即便送醫也無法保證可以及時止血。

朱燕銘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但每次參與抓捕,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沖上前,而一旦因此受到領導和隊友的“指責”,他就笑著給自己找理由:“我忘記了……”

如今,朱燕銘雖然不再需要親赴抓捕現場,但因為常年接受激素藥物治療,他的雙腿出現了嚴重的水腫,在經過連續數小時的審訊和閱卷后,走路都困難。對此,他說:“辦案子,哪兒有時間想那么多。”

攻心鎖證 從細節打開突破口

“審訊,應該是你和嫌疑人的‘第二次見面’。第一次是在案卷里、紙面上,那會兒你就得把案子研究透徹。到了審訊的時候,你得多注意嫌疑人的眼神、情緒、動作,甚至每一個表情,這些細節往往能暴露嫌疑人的真實想法,也決定著你接下來的審訊方法。總之,能否讓嫌疑人及時、如實交代犯罪事實,這些細節起到關鍵作用。”如今,朱燕銘快到退休的年紀了,他除了承擔日常的案件審訊工作外,已經開始帶徒弟。他和自己的師傅一樣,將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全部傳授給年輕人。

言傳不如身教。2019年5月,朱燕銘接手了一起系列盜竊案件的審訊工作,嫌疑人拒不交代犯罪事實。朱燕銘與嫌疑人第一次見面,開門見山地說了四個字,令嫌疑人臉色一變。

當時,朱燕銘對嫌疑人說:“你太累了。”據朱燕銘事后解釋,嫌疑人四十多歲,雙目無神,面色黯淡,彎腰駝背,不時嘆氣,不正是一個被種種壓力壓垮的中年人嗎?

“看得出來,你肩上擔子重,一個人扛不容易……”審訊中,朱燕銘適時追加了一句話,徹底擊潰了嫌疑人的心理防線。嫌疑人掩面而泣,等哭夠了,一五一十地交代了犯罪事實。

觀察,是預審工作中最重要的經驗,而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看守所實行全封閉管理,預審民警只能通過視頻提訊系統提訊嫌疑人。雖然可以保證問話,但受網絡延遲、畫面清晰度等因素影響,很難及時觀察到各種細節。面對困難,朱燕銘沒有輕言放棄。既然以往的經驗不管用,他就積極尋找新方法。

今年3月,在審理一起惡性案件過程中,嫌疑人多次推翻口供,一會兒說此案就是自己所為,一會兒又改口說自己是被冤枉的。而由于案發現場沒有監控設備,嫌疑人的口供成為證據鏈中較為重要的一環。“既然無法通過面對面的審訊觀察細節進行攻心,那么,就想方設法鎖住證據鏈!”朱燕銘反復閱讀案卷,梳理嫌疑人在案發當日的行動軌跡,包括他什么時間進入現場,多久之后離開,進入之前、出來之后的衣著變化等情況,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最終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對此,嫌疑人難圓謊言,只得供認了犯罪事實。不僅如此,為了防止嫌疑人再次翻供,朱燕銘又將其口供中的各種細節與證據鏈中的事實相互印證,徹底鎖住了這條證據鏈。

33年來,朱燕銘經手的案件數以千計,因工作出色9次獲得個人嘉獎。如今,朱燕銘沒有了年輕時的矯健身姿,但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對預審工作的熱愛始終不變。每當有人問他:“快退休了,有啥打算?”他的回答總是:“沒啥,就是想再多干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