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戴夢希
在近日召開的以“人工智能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為主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廣泛的技術變革和產業重塑,但其中不乏風險挑戰,應在探索發展新機遇的同時加強監管,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和社會。
【資料圖】
就保險業而言,隨著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IGC)為代表的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浪潮席卷而來,我國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一方面運用這項技術拓展保險產品和服務邊界,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尋找應對潛在風險的對策和保障方案。
“保險+AI”生成新機遇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080億元,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正在逐步形成,產業布局也在提速。面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突飛猛進,我國保險機構持續加強科技投入,以理解式AI為主的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前端銷售、定損理賠、風控減損等領域,目前正在探索生成式AI,即AIGC的應用。
所謂AIGC,是指一種可以學習復雜數據結構和規律,并用這些規律來生成新內容、新數據或解決問題的算法。例如,通過輸入關鍵詞、描述或樣本,AIGC可以生成與之相匹配的文章、圖像、音頻等。
2022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AIGC風靡全球,生成式大語言模型開發如火如荼,正在重構醫療、金融、教育等行業。據記者了解,在百度發布文心一言后,北京人壽、信泰保險、泰康保險、慧擇數科、安華農業保險等多家保險機構或保險科技平臺紛紛接入其中,踴躍嘗鮮AIGC。
根據眾安保險與眾安科技共同發布的《AIGC/ChatGPT保險行業應用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AIGC在保險業有33個具體可落地應用的環節,不僅可以在保險產品設計、精算、營銷、運營和客服等全鏈路環節提供深度技術賦能,還可以應用于保險機構的日常辦公、研發提效等多個方面。比如,在產品定價和經營分析環節,AIGC經過一定的指令輸入,可以把精算人員需要的指標和底層的數據做直接映射。對產品賠付率高的歸因問題,以前需要精算師做較為復雜的數據提取與分析,但AIGC則可以快速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縮減了時間成本。
泰康保險人工智能研究院實驗室負責人李馳表示,AIGC一定會帶來生產工具的變革,同時會提升整個保險行業的生產力,比如能成為銷售助手和培訓助手。但如果想在業務場景中真正落地,還需要進行針對性訓練。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相結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我國迅猛發展。中國研發的大模型數量排名已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目前,中國已發布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79個。
財通證券分析師夏昌盛分析認為,對于保險業來說,人工智能大模型可從產品研發、渠道營銷、運營管理等方面實現對保險機構的全流程賦能,推動國內保險機構業務迭代升級。未來,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望向個性化產品定價、核保核賠、風控減損等場景延伸,深度賦能全產業鏈。
太保集團數研院人工智能首席專家徐國強近日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將驅動保險數字化轉型邁入4.0階段,其中包括對人建模,打造數字化勞動力,進一步提升生產力。太保正在探索研究保險領域可交易的數字化勞動力。
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給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變革和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挑戰。如何走出一條創新驅動、技術向善、持續健康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重要議題。
在本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上,與會專家和代表一致認為,應加強對人工智能發展潛在風險的研判和防范,相關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系統設計之初就要充分考慮安全、風險可控。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才可持續。
近幾個月,關于ChatGPT的討論愈演愈烈。通過自然語言處理,ChatGPT不僅可以理解命令和讀取代碼,還可以提供實際的見解和補救建議。但強大的信息數據處理能力在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存在難以預料的風險。國外有研究報告表明,許多網絡犯罪分子可能利用ChatGPT輕而易舉地獲得篡改程序、泄露數據、惡意攻擊的開發代碼。
放大到AIGC本身來看,《白皮書》認為,盡管AIGC在諸多場景下展現出強大能力,但其限制和風險不容忽視。比如,在安全風險與數據保護方面,企業問答助手涉及企業敏感數據傳輸和存儲,需注意數據安全保護。AIGC大模型也存在被惡意攻擊的風險,如注入有害數據或使用攻擊性文本。在使用生成式AI時,需要對數據進行加密和安全措施,保護企業和客戶敏感數據。
眾安保險首席技術官蔣紀勻認為,金融的本質特征之一是管理風險。基于保險業數據機密性強、監管嚴格等特點,保險業在應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時,需要注意數據質量、語義理解、安全風險、誤解風險、用戶需求等問題,確保模型的準確性和可用性。同時,開發者和使用者需掌握相應技巧和經驗,結合人工智能和人類判斷,實現最佳的協同效果。
除解決人工智能運用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外,保險業自身作為風險管理者,被賦予了防范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風險的職能。但據記者了解,在供給側方面,防范人工智能風險的技術工具尚未形成,現有的網絡安全保險通常不涵蓋機器學習系統保障或只是部分涵蓋。
因此,有業內專業人士提出,保險公司可以考慮推出專注于人工智能的保險。但該類產品客戶是誰、具體涵蓋哪些風險等問題都還有待探討。未來,這一領域的參與者將不僅只有保險公司。由于AI和機器學習的專業性較強,在該領域開展保險業務時應盡可能引入專業的第三方公司進行風險評估、設計保險方案和定價,最終由保險公司負責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