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主辦、騰訊研究院與騰訊學堂承辦的“打開: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素養”活動在深圳舉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迎來新突破,并預示著數字技術將給社會帶來更大變化,“應該以怎樣的數字素養迎接人工智能時代”這一問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本次活動上產學研各界嘉賓共聚一堂,在介紹騰訊數字素養實踐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數字素養領域的前沿話題。
(相關資料圖)
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素養將更有挑戰性
“深圳的夏天時而暴雨傾盆、時而晴空萬里,變幻無常,這恰巧跟近期人工智能的新突破給我們帶來的感受類似。”在活動開場環節,騰訊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負責人、騰訊研究院總顧問楊健以天氣作為比喻,描述了人工智能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不確定”感受。他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更需要以數字素養來應對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帶來的復雜挑戰。
“數字素養內涵的演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1.0階段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二是2.0階段的青少年發展;三是3.0階段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四是4.0階段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素養。”楊健認為,這四個階段表現出越來越復雜的特征,而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素養,將會更加前沿、更有挑戰性。
他指出,近期以ChatGPT為代表的AIGC應用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在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同事,也啟發人們思考一系列的問題:AIGC帶來的究竟是技術門檻降低之后的平權,還是技術門檻更高的新的兩級分化和“數字鴻溝”?同時,結合全球科技競爭視角,還要考慮AIGC帶來的效率革命、成本革命和交互革命,以及我們參與全球競爭的應對方式等前沿問題。楊健表示,AIGC的話題,比以往數字技術引發的未成年人保護、數字適老等問題更復雜,也更有挑戰性。
“從創新周期和普及速度來看,新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深刻,遠超預期。”楊健介紹,騰訊研究院長期關注前沿數字技術的發展及應對,騰訊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是今年3月份由國家網信辦13個部委共同授牌,由騰訊內部多個團隊共同申請和運營。
借助科技的力量促進青少年教育
在活動的主旨演講環節,三位嘉賓分享了騰訊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在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領域的積極探索。
騰訊IEG用戶平臺部高級運營經理、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追夢營負責人張煜瑾介紹,騰訊未保團隊從2019年就開始探索如何以游戲科技助力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并孵化了騰訊扣叮平臺和騰訊未來教室項目。開展項目之前,團隊調研發現,全國青少年數字素養的提升在設施、師資、課程、學習出口等方面存在多重困境。由此,騰訊以游戲科技為依托研發了騰訊扣叮平臺,研發十大國產自研編程學習實驗室,以適應小、初、高不同學齡段、不同編程語言的學習需要。
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健飛分享了以視頻號直播電商培訓助力“新農人”提升數字素養的實踐。他首先介紹了對農村電商發展現狀的觀察,認為當前鄉村電商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設施,但成長空間仍然很大。在電商平臺上,個體新農人自己賣貨的成功比較少,人們主要是從頭部大主播或者做出影響力品牌的二級、三級的供應商手上買商品。去年騰訊西南總部、騰訊研究院和微信共同在重慶市三個縣開展了視頻號“新農具”計劃,助力沒有深入實踐直播帶貨的新農人使用短視頻工具,并實踐了線下培訓+線上陪跑+本地裂變“三步走”的方式。
騰訊青少年科技學習中心總監凌云介紹了該團隊在過去7年所做的探索。她介紹,騰訊青少年科技學習中心是騰訊人力資源體系下專為青少年提供科技學習和發展平臺的專業團隊,運用騰訊在人力資源、多產業業態、前沿技術與產品的資源與力量,打造了青少年“學-訓-戰”螺旋式上升的培養模式。
“今年年初ChatGPT的橫空出世,帶來技術加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社會熱議,”凌云指出,“孩子們對于技術變化的敏銳度一點不弱于我們,與AI共存將滲透到他們未來從事的各行各業。”
數字素養研究不是“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的事業”
在圓桌環節,來自政策研究、教育、科技、法律等不同領域的嘉賓們,以多元的視角,共同討論他們對數字素養的理解與展望。
如何理解數字素養的核心?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數字經濟研究室主任殷利梅認為,數字素養與技能,就是每個人對數字化的適應力、創造力,每個人對于應用數字技術、使用數字技術、駕馭數字技術的能力。“素養”和“技能”并重,不能偏廢其一,“素養”更強調綜合的素質底蘊,“技能”更偏重于在工作當中所具備的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行動綱要》的編制,考慮了人的生命周期,數字素養培育要覆蓋到每個群體,一個都不能少。未來希望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這個平臺,能夠觸達更多的群體,讓他們能夠有機會通過基地的各種資源得到培訓和體驗。
全國第一套進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的網絡素養教材主編、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媒介與教育工委會常務副主任張海波在豐富的青少年教育一線工作基礎上,提煉了青少年數字素養的三重意義——有“246”三種理解。他表示,用2個字來解釋數字素養,就是“善用”,即善用技術,并用它做善事;用4個字解釋數字素養,就是“趨利避害”,即認清技術的兩面性和“雙刃劍”功能;用6個字解釋數字素養,就是需要保障數字技術的安全、健康、文明。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員、數字政府與數字經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華南師大共建)秘書長馬顏昕指出,人工智能時代,對于數字素養應該有兩重理解:一是“應對這個世界復雜性的能力”,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重新理解變化的、復雜的世界,教會孩子辨別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比起輸出結果,更重要的是面對不斷變化和復雜的社會,他們能選擇更加正確的工具。二是“價值判斷的能力”。
他還強調,在教學場景中,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學生會不會用AIGC工具,而在于能不能用,所以應考慮制定場景化的使用指南,明確使用規則。“就像考試可以用計算器,但不能帶有聯網和編程功能的設備,這是被限定的技術工具,在教育領域大家應該有一個共識。”
鵬城學者、深圳大學計算機視覺研究所所長、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沈琳琳教授指出,當前不同行業的數字素養以及對人工智能的理解都存在落差,各行各業的人都需要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過程有所了解、認知,這也是人工智能時代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的一部分。沈琳琳強調,人工智能行業有很多種不同水平的工作類型,不同能力的人可以在金字塔的不同位置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并依靠自己的興趣和努力,不停上升直至塔頂。“不管你原來的起點如何,只要你堅持做下去,最后總能夠成功。”
楊健在會議的總結發言中指出,通過這場精彩的研討能夠更進一步感受到,數字素養研究不是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的事業,而是與每個人的未來息息相關。他表示:“全民數字素養的培育和生長,需要我們大多數人參與進來,共同努力、擁抱未來。”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