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廣州CBD里好熱鬧。天河區獵德村招景熱火朝天,鑼鼓喧天。
6月20日,廣州海珠區大塘村龍舟招景。龍舟進入大塘涌后,探親隊伍鳴放鞭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23日,正處在舊改中的廣州海珠區瀝滘村,親朋好友共享龍船飯。
6月20日,廣州海珠區大塘村招景熱鬧非凡,村民在岸邊剪發悠然自得。
6月19日,廣州海珠區康樂村,一名制衣廠女工正在上班,窗外正是康樂村龍舟招景。
6月20日,珠江水上,程界村龍舟招景,隊伍經過廣州新地標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6月19日,一支龍舟隊“趁景”探親,經過“廣州圓”。
5月31日,佛山疊滘村夜訓龍舟。珠江水系由西至東,流域經過肇慶、佛山、廣州。疊滘村是龍舟文化極強的村落。
奮楫競渡又見龍舟熱
綿延千年的龍舟文化,在這個盛夏成為熱門話題。南至海南省,北及東三省,各地龍舟競渡開,旗展鼓號鳴。與發生疫情前的端午節遙望,三年后民間一些暫別的聯系,通過龍舟賽這條紐帶重新開啟。
廣東熱衷龍舟運動,以往的龍舟季在農歷四月初八(佛誕、起龍習俗),最晚結束在中秋、國慶節前后(南海、順德河道上的年度比賽),這是民間約定俗成的一個“時間表”。
為了給龍舟季做準備,在今年二月初二“龍抬頭”,廣州天河區獵德村的11條龍舟被運往廣州番禺和佛山南海兩地的龍舟廠進行維修與保養。與他們相似,廣州各個興盛龍舟文化的大村落,都提前為能再度招景、“扒龍船”做準備。
據龍舟制造廠數據顯示,今年做新船的數量是去年的3倍;有些訂單甚至跨越端午假期,舉行新船下水為明年的龍舟季而忙碌。龍舟廠在這段時間里,不斷地有新船下水,也不斷地有修理翻新的老船出廠。為龍船添置裝飾、配件上新;隊員待龍舟回港后跟上訓練節奏,添置新隊服、新船槳。環環相扣,成本投入成倍增加。各村以宗族祠堂和片區(原生產社)為建制形成的捐款捐物也在明顯增多,而俱樂部(船隊)則需要更多的企業贊助。
今年廣東龍舟競渡,千帆并舉,百舸爭流。在東莞,大灣區龍舟競賽一馬當先;在廣州,近百艘龍舟隊在珠江主航道上趕場,船上五色羅傘與彩旗飄揚;在深圳,賽龍奪錦更是開進大?!送?,“豪橫”龍船飯全網出圈,引全國網友“垂涎”。在廣州,天河區獵德村500圍,海珠區小洲村600圍,荔灣區山村800圍……廣州和周邊地區的南(海)、番(禺)、順(德)十分重視飲食文化,“龍船飯”的規模甚至超越農歷新年期間。這時候“吃在廣州”還得是鄉里鄉外的融洽氛圍,“龍船飯”則是其中的一個載體,當地村民更想表達“歡迎”、“不要客氣”的好客之情。
一江珠水串起龍舟景
所謂龍舟景,即每條村落在埠頭設點,招呼兄弟村、老表村的龍舟過來“探親”。若是過路的船,村民揮起草帽,響一發鞭炮,表示“打個招呼”;若是兄弟村、老表村的龍舟到了,雙方互遞過拜帖,主人家出船迎接,點一串響炮,接著招呼親朋好友上岸喝口茶、吃龍船餅,敘敘舊,再相送下船,目送遠去;若是情誼較深的“鐵哥們”,自然少不了隆重招待:長老們從埠頭迎請到祠堂,共享豐盛的龍舟飯,舉杯相擁。
珠三角水網縱橫,各個龍舟文化大村都串聯在河涌之間,通水路才有龍船景。連通各河涌的水道便是珠江。珠江的前航道和后航道,儼然成為龍舟季里的“高速”通道。借助拖船的帶動,趁景的龍舟快速行駛在江面,“扒仔”們把體力留在了內河涌的吆喝聲中、與兄弟老表們的比劃當中。
龍舟景路線穿越了市區的橋梁與地標,揮槳競渡場景里有熟悉的廣州塔、獵德橋等,也有不斷拔地而起的新地標,海心橋、廣州國際金融城、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原互聯網集聚區),一種新視覺映入眼簾;還有正進入拆遷階段的海珠區瀝滘村和黃埔區雙崗村。珠江江畔看龍舟,其實也在跟著龍舟看城市景觀。大部分的龍舟景在內河涌里、村中央、祠堂外,凸顯著村俗文化。獵德涌串起了石牌村、冼村、獵德村三大景;深涌、石榴崗河也有一涌多景。黃埔區的雙崗村和越秀的楊箕村,龍舟上鞭炮轟鳴,此起彼伏,論燒炮仗的力度和難度,當屬千龍翹楚。而江岸上,埠頭與祠堂的鞭炮既比長度:50米、100米,又比頭(個)數:10萬頭、20萬頭。
通過龍舟季,廣東陳述了一次自己。江畔水岸人山人海,感受著地道而熱鬧的南粵龍舟文化;“你在看熱鬧,看熱鬧的人也在看你?!币f哪里看龍舟景最好?也許廣東,就是您最好的選擇。
統籌:陳成效
采寫:南都記者 任磊斌
攝影:南都記者 黎湛均 張志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