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區范圍有網約房1100余間。其中,柯城區花園街道花苑社區的國旭城有網約房212間,是市區網約房相對集中的區域。國旭城位于衢州火車站附近,附近有大型商業綜合體,人流量大,如何管好網約房顯得尤為重要。
【資料圖】
去年以來,柯城區花園街道、衢州市公安局柯城分局城站派出所(以下簡稱“城站派出所”)聯合在花苑社區先行先試,推動形成“黨建統領,依托主體,數改支撐,融合治理”格局,規范網約房管理,為網約房加上了安全鎖。
成立網約房行業協會
管理有抓手
網約房管理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它的特殊性是人員流動大、人員復雜,入住人員信息無法掌握。”城站派出所指導員曾佳說,賓館的入住管理有一套完善的規范,要實名登記,查驗身份證,進行人臉識別。而網約房通過網上預約、直接入住,難以掌握入住人員真實情況,很容易成為滋生違法犯罪的土壤。
花園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鮑紅蓮介紹,網約房管理在法律層面上還是一片空白。去年3月,花園街道在城站派出所協助下謀劃成立網約房行業協會,探索以協會為管理抓手,提升經營戶的主體意識,推進實行賓館前臺式的實名登記,共同做好網約房規范化管理。
6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國旭城。在27幢1樓的國旭城網約房一站式服務平臺,網約房經營戶高康康正在前臺值班。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柯城區網約房行業協會秘書長。
“這個一站式服務平臺的功能,類似于賓館的服務前臺。”高康康說,平臺值班人員的職責,主要是對旅客進行“四實”(即實名、實情、實數、實時)登記。前來住宿的旅客,需要按要求進行登記,拿到統一制作的門禁卡才能入住。
“國旭城網約房一站式服務平臺”是由花園街道和網約房行業協會共同出資打造的一個統一平臺,實行24小時輪流坐班,目前有10家客房規模較大的網約房經營戶加入。平臺登記的信息與城站派出所的“公安大腦”實時聯通,以此為技術依托,推進衢州全域首個網約房登記管理改革試點。
實名登記是網約房實現有序管理的關鍵環節。實名登記后,未成年人入住等治安隱患得到消除。6月5日,一名外地旅客入住國旭城,信息登記后,后臺自動將相關預警信息推送到城站派出所,民警隨即上門進行核查發現無問題。“今年4月,就有一名逃犯在國旭城登記入住后觸發預警,在衢州被抓獲。”曾佳介紹。
柯城區網約房行業協會現有21名會員,全部為國旭城的網約房經營戶。“一開始,經營戶擔心網約房行業協會成立后規矩太多,對生意有影響,我們就一家家去做工作。”花園街道花苑社區負責人汪永虹說,城站派出所還每個月召集網約房經營戶開例會,講解外地發生的真實案例,提高經營戶的社會責任意識、法律意識,讓經營戶認識到自己承擔的主體責任,意識到只有規范管理才能實現多贏。
引導區域集中經營
矛盾得以化解
在花苑社區,網約房經營已實現區域集中,原來分散各小區的網約房已經退出,全部集中到了國旭城。而國旭城的網約房經營,則全部集中到了26幢、27幢這兩幢商業性樓宇。
幾乎所有城市,網約房零散分布于各個區域,包括住宅小區內。租幾間住房,在相關APP上注冊一個賬號,就能開展網約房經營,這種便捷性讓網約房經營星羅棋布。此前,花苑社區也是類似情況。
網約房分散經營,特別是住宅樓內經營網約房,大大增加了管理難度,安全隱患多。曾佳介紹,此前城站派出所每周都會接到一兩起轄區內的網約房警情,小區居民投訴很多。現在花苑社區網約房經營已經全部集中到兩幢商業性樓宇內,實現集中規范經營,網約房的警情已經極少發生。
那么,花苑社區又是如何順利實現網約房集中經營的呢?
“《民法典》規定,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一致同意。”汪永虹說,以該條文為依據,花苑社區聯合城站派出所引導網約房經營戶退出住宅樓,集中到國旭城的兩幢商業樓中。
但網約房經營具有隱蔽性,如何及時發現并制止在住宅樓內私自經營情況發生?這其中,融合治理發揮了很大作用。
發揮各方力量,是“融合治理”的應有之義。對社區來說,一是發揮紅色物業的作用,二是網格員的日常檢查,三是業主的監督舉報。汪永虹說,住宅樓內如有經營網約房,必定會有拎著行李箱的陌生人進出。有效發揮物業、網格員、業主的作用,就可以及時發現私自經營網約房的問題,相關信息報派出所,并及時介入進行勸退。
“你只要掛,我就可以發現。”曾佳介紹,網約房必然要在各相關網絡平臺、APP上架。城站派出所依托警務融治靠前管理,主動利用相關平臺的區域搜索功能,及時查找發現本轄區是否新增違規經營者。(衢州傳媒集團記者 姚沐水 柯城傳媒集團記者 鄭晨 通訊員 汪婷婷 制作 徐正天 編輯 詹葉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