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就其過程而言,并不是一個買賣雙方互相博弈的過程,而是一個相互滿足、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
買方心中的理想價位,由賣方的慈悲來實現,而賣方心中的理想價格亦由買方的慈悲來實現。
價格以自然方式在演進,其結果往往會出乎交易一方的意料。 有時令賣方傷心,有時買方絕望。
(相關資料圖)
究其原因,是因為所謂買方心中的理想價位或賣方心中的理想價位并不是市場的理想價位,只是交易者自我意識的猜度結果,也就是我執。
壇經云: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市場也一樣,具有自己的“道”。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在交易中,交易者尋求的是期貨價格演進的“道”,而不是自我認定的“道”。
所以,交易最大的敵人既不是對手,也不是市場,而是交易個體心中的自我意識的存在,即我相和法相。
由于我相的存在,恐懼、貪婪則附蛆而行。 若無我相,自然也就沒有恐懼、貪婪。 正如心經所說:“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
如果沒有了我執與法執,而是順著價格演進的方式,就能依照市場給出的信號,該買 則買,該賣則賣,該觀望就觀望,該入市就入市,該出市就出市,該持倉就持倉,和諧如同溪澗清泉,自然流暢,通徹無滯。
法執,本質上源于我執。 一般來說,市場總會遵循一定的變化規律來運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色類自有道”,這既是我們認識市場的基礎,也是我們進行交易希冀獲利的本錢。
然而市場不總會沿已有的規律運動,總會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 無法執,就是當面對這些預料之外的變化時,不執著于原有的規則,而是勇于求變,一切依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什么是正確的交易心態? 心中常念“不希冀獲利,只守住虧損”,就可能有一個較好的心態。 不希望獲利,就能消除貪婪。 只守住虧損,就能克服恐懼。
只有懂得了市場的佛性,交易才會有人性,交易者才不會有貪婪恐懼,才能真正地認清 “獲利是市場給的,虧損是自己能控制”的般若智慧,就能以平靜的心態,接受市場出現的任何波動。 這就是正確的交易心態。
什么是正確的交易行為? 無外乎戒、定、慧三寶。
何為戒? 戒就是自己經過無數次失敗總結出來的一整套的交易規則。
何為定? 定就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不懷疑,不猶疑。
何為慧? 慧就是變通。
當市場出現有異于規則的變化時,能靈活地應對,不墨守成規,不生搬硬套。 等待守戒,執行守定,遇惑守慧,這就是正確的交易行為。
何時守定? 何時守慧? 當要采取行動、改變目前的交易策略前,最后問一下自己,市場出現了變化嗎? 市場給出了信號了嗎? 若回答是否定的,則應放棄改變策略的想法,繼續耐心地等待,即為守定。 若回答是肯定的,則馬上行動,即為守慧。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定慧各別,將定慧分開,其實定慧本為一體。 市場不可能完全重復昨天的故事,沒有哪一天的走勢能完全在今日的交易中找到他的克隆體。
說市場沒出現變化,只是說市場沒有出現質的變化,但量變則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之中。 面對量變漸進過程的變化,需要守定守慧。 正如《壇經》所云:“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外匯天眼溫馨提醒:大家一定要在交易前仔細查詢經紀商的真實監管,如遇滑點、惡意爆倉,無法出金等事宜,請聯系外匯天眼的工作人員進行投訴曝光!
對業已出現的交易結果,應心平氣和地接受和輕輕松松地放下。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意思是,過去的事情結束了也就結束了,經驗教訓總結后就不應再掛在心中,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若持有如此般若思想,交易其實可以被認定為一個程序化的過程。 信號出來就入市,信號壞了就出市。 在交易信號出來前,千萬不要嚇自己; 在交易信號出來后,千萬不要騙自己。
安然持倉,決然平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