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生活 >

如何改善交通的“易堵體質”?閔行開出了北、中、南、東部的針對性“藥方”!

2023-08-27 08:53:10 來源:今曰閔行

8月25日,《閔行區綜合交通規劃(2022-2035年)》正式發布,提出“主城區交通與空間融合”的閔行方案,這也是上海首個區級發布的綜合交通規劃。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閔行區委常委、副區長汪向陽介紹閔行區綜合交通規劃的有關情況。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王曉杰,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工程師孫珊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來看文字實錄↓

本次閔行區綜合交通規劃 有哪些特點?

更多新聞發布會的發布內容請戳↓

上海市首個區級綜合交通規劃重磅發布!


(資料圖片)

閔行區綜合交通規劃出爐!一圖帶你讀懂未來亮點

形成“1+2+3+N”的綜合交通布局!閔行這份規劃正式發布!

熱點問答 有利于引領構建市域空間新格局,強化綜合交通系統,具有很強的引領示范作用 Q: 經濟日報: 本次《規劃》是自新一輪《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發布后的首個區級綜合交通規劃,對于全市綜合交通系統的規劃建設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A:

王曉杰 : 區級綜合交通規劃是本次交通規劃體系當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是確保交通系統合理布局、有序發展,也是支撐項目決策的重要依據,對支持引導城市發展新空間格局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閔行區綜合交通規劃》由閔行區牽頭組織編制,由市級部門組成的聯合審查來進行認定,是全市首個完成發布的區級綜合交通規劃,具有很強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具體來說,有三個意義。

一是有利于引領構建市域空間新格局。 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市域空間新格局的發展新階段,《閔行區綜合交通規劃》充分立足于閔行區作為長三角開放合作的門戶地區、主城片區和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載區的重要定位,將交通發展同服務國家戰略、落實上位規劃、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相融合,全面、準確、辯證地把握了閔行綜合交通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具有閔行特色的“主城區交通與空間融合”的總體方案,對于落實全市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引領推動市域綜合交通建設發展,擴大“主城區交通融合”的影響力、輻射力和服務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有利于市區聯動,強化綜合交通系統。 《閔行區綜合交通規劃》是在市、區總體規劃以及全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總體框架下的區級綜合交通發展藍圖和行動綱領,全面對接市、區兩級綜合交通領域的重點行動和項目,進一步深化市級明確的市域鐵路、軌道交通、高快速路等項目規劃設計條件,優化完善區內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樞紐場站等交通系統布局,突出頂層設計和行動策略相結合,理清交通資源要素投放,推動市域及區區對接交通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協同發展,高效利用地區土地資源,打通關鍵節點,提升綜合交通系統整體的承載能力。

三是能夠作為區級綜合交通規劃范本進行推廣。 交通發展,規劃先行。市交通委始終堅持規劃引領,高度重視交通領域各項重大規劃的研究編制,并將指導認定區級綜合交通規劃編制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下階段,市交通委將繼續指導閔行區統籌抓好規劃實施保障工作,全力協同推進綜合交通各項任務落地,充分發揮本規劃的引領作用。同時也將以《閔行區綜合交通規劃》為藍本,指導各區開展綜合交通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完善綜合交通規劃體系,統籌引領各區交通規劃建設工作,促進交通與城市融合發展。

結合閔行各片區發展實際,分類分區施策,全面系統謀劃支撐地區發展

Q: 新華社: 閔行區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兩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功能承載區,在交通發展方面是如何謀劃和考慮的?閔行一些重點地區像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功能策源區等均在加快推進建設,未來會有怎樣的新舉措來支撐這些地區的發展? A: 汪向陽 : 閔行正在加快推進的“一南一北”發展戰略, 南部是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功能策略區戰略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 北部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戰略以及長三角一體化戰略 。這 是閔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本次《規劃》編制的初衷。 交通如何謀劃去支撐區域的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全面系統謀劃。 以《綜合交通規劃》指導地區建設為抓手,邀請市規劃院、市政總院、城建院組成聯合項目組提出規劃方案,并就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規劃》歷經一年多時間,期間廣泛聽取了各方意見,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對閔行“一南一北”戰略以及重點地區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是分類分區施策。 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閔行各片區發展實際,提出不同的發展策略。 分區上, 北部交通核心是強化內外聯系,中部交通關鍵是路網密度加密,南部主要是彌補主干路網的缺失,東部主要是優化南北向交通。 分類上, 著重解決“一南一北”發展戰略當中交通的短板問題。一是閔行現狀11條軌道交通線路以放射狀為主,未形成軌交網絡,南部馬橋等地區的軌道交通還有欠缺,本次《規劃》著力解決這些問題。二是 《 規 劃》 對越江通道進行了著重的描述并提出策略, 閔行橫跨黃浦江兩岸,從徐浦大橋到浦江第一灣長13公里,現狀只有兩座大橋。 越江通道的建設將有力支撐閔行南部科創中心建設。 三是對閔行南部主干路網的缺失、通道容量的不足, 《規劃》 提出了初步的思路。 三是統籌交通項目建設支撐重點區域發展。 按照綜合交通規劃的總體要求,結合“一南一北”發展戰略的發展進度, 分級分類實施, 來合理布局交通項目的實施 。 總的來說,交通項目和地區發展互為支撐,互為推進。 下階段,閔行將會同市級部門,全力抓好規劃落地工作,通過《規劃》的實施全面支撐和保障國家戰略的落實。 積極推動地區發展融入空間新格局, 構建空間發展與交通引導互為支撐的交通骨架, 探索“高質量規劃圖”轉化為“高品質實景圖”的實施路徑

Q: 文匯報: 本次發布的《閔行區綜合交通規劃》是在市、區國土空間規劃對于閔行區總體空間格局基本明確的基礎上開展的,請問市規劃資源局,如何規劃形成與本市及閔行區空間格局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體系?下一步有哪些重點保障的措施? A: 孫珊 : 閔行區是我們上海中心城面向長三角開放協同的西南門戶,是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的承載區之一,也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長三角的區域一體化和上海市域空間新格局戰略的引領下,落實“2035總體規劃”的要求,閔行區本次的綜合交通規劃編制重點強化了以下三個方面的重點舉措。 一是強化縱向傳導,積極推動地區發展融入空間新格局。 今年是“上海2035”總體規劃批準實施的第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的領導下, 市規劃資源局 會同各區的黨委政府、各委辦局,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全面推進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作為深化落實2035全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的重要舉措,本次《規劃》以承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國家戰略的落地要求為主線,重點強化內、外交通銜接,提高過境交通和區域到發交通的綜合效能,發揮滬寧、滬湖、G60發展廊道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為閔行區作為上海市主城片區的綜合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是強化空間協同,構建空間發展與交通引導互為支撐的交通骨架。 本次《規劃》在充分落實閔行區的總體規劃、各單元規劃,銜接專項規劃的基礎上,圍繞規劃提出的“一帶兩軸四板塊”的空間發展結構,以軌交網絡、道路網絡、客運樞紐“兩網一樞紐”為核心,提出了“空間發展與交通引導互為支撐”的“閔行方案”。 重點聚焦互聯互通 。 對外加強與周邊相鄰的7個區以及嘉定、青浦、松江、奉賢4個新城的高效聯動;對內按照分類分區施策的原則,加強莘莊副中心、大零號灣、馬橋人工智能、紫竹高新區等重點功能板塊的快捷聯系和精準供給,并且提升 地區慢行系統的舒適性和可達性。 三是強化行動落地,探索“高質量規劃圖”轉化為“高品質實景圖”的實施路徑。 本次《規劃》按照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在全市范圍內首次采用“綜合交通規劃+行動任務分解”的成果形式,聚焦現狀矛盾突出和未來發展潛力凸顯的地區,將區域互聯、網絡完善、廊道強化和品質提升作為行動任務的重點,納入了整個規劃體系和成果構架,構 建 起從規劃理念—規劃方案—實施方案的成果框架,探索全周期、全過程的綜合交通規劃編制和實施路徑。 作為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一項重大舉措,下階段, 市規劃資源局 將和閔行區、市交通委一起,加大綜合交通規劃的實施推進力度,推動地區功能不斷優化、城區品質持續提升。

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加快區域融合發展,為全市路網系統的完善做出閔行貢獻 Q: 上海電視臺: 閔行區與7個區相鄰,區與區之間相鄰的區域往往是交通比較薄弱的地方,區區對接道路的打通受到老百姓的關注,請問本次《規劃》是如何做好與周邊相鄰各區的互聯互通工作的? A:

汪向陽 : 閔行是上海版圖的中心,與7個區相鄰,北部有虹橋樞紐,東邊緊鄰上海南站,交通流量很大,同時由于受到鐵路、高速、河流等阻隔,形成眾多“斷頭路”。歷年來區區對接道路和區內“暢通路”的打通一直是區委、區政府的重點工作,也是閔行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社會各界關心的焦點。通過“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兩輪“區區通”和“暢通路”建設, 先后打通了景東路、綏寧路、劍川路等2 0余條區區對接道路和近80條區內“暢通路” ,在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的同時,加快區域融合發展,為全市路網系統的完善做出閔行貢獻。

本次《規劃》編制過程中得到了相鄰區的大力支持,系統梳理區區對接道路的建設需求,目前區區對接道路現狀共107條, 規劃新增49條。 下一步,閔行 將和相關區在市交通委的統一部署之下, 持續推進區區對接道路建設,打通“斷頭路”,提升區域路網連通性。 “十四五”期間,全市35條區區對接道路中, 閔行將推進申昆路、申長路等14條道路的建設, 后續將根據時間節點加快推進,不遺余力、久久為功。

提標、挖潛、共享,構建區域以靜制動、合理布局的靜態交通系統 Q: 上海人民廣播電視臺: 停車難一直是民生痛點,特別是醫院、學校、老舊小區、商場等重點地區的停車難、亂停車等問題,請問閔行在停車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重點工作安排? A:

汪向陽 : 停車難綜合治理是市委、市政府推進的重要民心工程,在閔行特別是在醫院、學校、老舊小區等地區,停車難問題也比較突出,緩解群眾停車難一直是閔行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泊位總量有缺口,閔行汽車的保有量50多萬輛,停車泊位約60萬個,全區的車均泊位1.04個,但按照規范配建標準,需達到1.1-1.3個泊位,停車問題才能有效緩解;另一方面,存在結構性短缺。由于停車周轉率問題,重點區域停車矛盾突出。

本次《規劃》提出分區化發展、差別化管理的策略,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構建區域以靜制動、合理布局的靜態交通系統。 總的來說我們將持續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提標, 在認真執行《建筑工程交通設計及停車庫場設置標準》的基礎上,對于停車難重點區域,在有建設條件的前提下研究提高閔行區停車配建標準。

二是挖潛, 重點聚焦老舊住宅小區、醫院、學校等場所,實施內部挖潛增建車位,外部規劃新建公共車位,靈活設置時段性道路停車泊位。“十四五”以來,閔行區完成14個停車治理先行項目,利用學校操場、公共綠地、民防設施等新增約2500個公共泊位;建設完成10條(段)智慧道路停車場,共500多個泊位。

三是共享, 強化適度建設、高效管理、科技賦能,動態調整道路停車泊位設置,推動各類停車資源開放共享。鼓勵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率先向社會開放停車設施,閔行 在一個鎮試點,利用夜間向社會共享停車位,效果非常好。全區 累計推出29個線上錯峰共享項目,共 提供共享泊位1695個。 推出醫院停車線上提前預約服務,目前區內共有9家醫院提供了440個預約泊位,實現了預約停放服務。

下一步,將繼續按照市交通委工作要求,緩解區域停車矛盾。探索 垂直掘進式車庫、利用橋下空間新建停車場 等建設新模式,充分開發利用城市空間,從“立體”視角探索解決“停車難”問題。

加快交通設施完善,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優化交通出行結構,進一步加強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工作 Q: 閔行區融媒體中心: 閔行區南北狹長,東西受黃浦江阻隔,針對這樣的地理區位,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工作,《規劃》也提到要加強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工作,請問下一步將有何具體舉措? A: 汪向陽 : 治理交通擁堵,是一 個城 市發展永恒的主題。 閔行區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窄處僅2公里,同時與7個區接壤,特殊的形態和區位造成了“易堵體質”。 據統計,閔行區46%是過境交通,過境與向心道路交通壓力比較嚴峻,路網南北干道支撐能力不足,東西越江通道缺失,更加劇了交通擁堵問題。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破題。 一是加快交通設施完善。 本次《規劃》堅持 “東西協同、南北聯動”的原則。 北部地區 ,強化與中心城聯系,新增虹橋樞紐東西向連通道,擴大虹橋國家開放樞紐東向輻射效應。 中部地區 ,打破阻隔縫合城市空間,結合外環西段交通功能提升,貫通東西道路,強化區內聯動。 據初步測算,外環西段在閔行段的抬升,將釋放多條東西向道路,很好地緩解交通擁堵 。 南部地區, 填補地區越江功能短板,構建兩岸融合的聯系紐帶,近期加快銀都路越江工程建設,啟動研究東川路越江通道。 東部地區, 構建骨干交通走廊,加快浦業路一期建設、研究浦星公路功能提升。 二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通過路口渠化、車道增設或更改、信號燈配時優化、標線重新劃設、加強重要路口交通管理等措施,推進閔行緩擁堵項目的實施。 閔行是快速城市化的地區,部分地區城市的發展空間余量不足,對一些已經建成的道路進行微更新 。 “十三五”以來,閔行先后完成近100個路口渠化和微更新 項目,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接下來閔行還會繼續推進下去。 三是優化交通出行結構。 通過增加軌道交通站點覆蓋,優化常規公交線網,提升公共交通的出行品質,增加公共交通吸引力。同時著力慢行系統 “從有向優”的品質化提升,引導居民綠色出行。 交通擁堵綜合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要重視硬件建設,還要注重軟件配套,包括交通設施的日常管理等,閔行將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對道路進行“體檢”,發現問題及時修復,更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編輯:毛海萍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提醒:

如果您不想錯過“今日閔行”,記得“星標”,并多點“贊”和“在看”,這樣,每天新文章推送,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號列表里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