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財經 >

【熱聞】都在夸,但他是 0 還是 1 啊

2023-07-06 00:38:59 來源:毒舌電影

總有那么幾個瞬間,我們心里,那根 " 上進 " 的弦會崩掉。


(相關資料圖)

或許是失去了信心。

或許是因為無法排解的壓力。

總之那時候,我們開始喪失對生活的熱情,變成社恐,變成家里蹲,變得不愿與這個世界交流。

這是我們普遍的脆弱時刻

別覺得 Sir 夸張。

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顯示,今年 4 月,我國 16~24 歲的年輕人失業率為 20.4%。

這意味著五個年輕人里就會有一個人失業。

只是找不到工作?

不。

最近,《橫道世之介》導演沖田修一再次操刀了日劇——

0.5 的男人

故事聚焦在了一個游戲宅、家里蹲、社恐人身上。

它告訴我們。

那些社恐、家里蹲的失業者背后,其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所謂的不上進。

也許,只是我們對抗這個內卷時代的,消極武器。

01

在 " 人均社恐 " 的今天,我們幾乎已經忘了,真正的社恐是什么樣的。

他們不是不情愿與人交流。

而是一旦與人接觸,就會出現生理和心理上的雙層恐慌。

立花雅治(松田龍平 飾)就是一個標準的社恐。

他已經失業很久了,每天住在父母家里,過著日夜顛倒的 " 游戲宅 " 生活。

他從不下樓吃飯。

而是習慣性地,等別人吃完后,打開冰箱,拿出準備好的剩飯。

他也很少出門。

只是在每周的固定時刻,出門采購一周的泡面,補充物資。

如果不小心碰到家里來人了。

這跌跌撞撞連滾帶爬逃回房間的速度,連 Sir 都自愧不如。

而一旦遇到 " 好心人 " 打招呼。

可能會被直接嚇得 " 豪情壯志 " 頓失,逃回了家。

他不會與人交流,不會給社會帶來貢獻,總而言之,他就是一個隱形人——

既不需要這個社會,也不被這個社會需要。

他們是廢材、躺平、擺爛、佛系的代表人物。

而這樣的人,往往是有自己的世界的。

拿雅治來說,他打得一手好游戲,在他的圈子里,他是神一般的存在。

但現實中。

非但妹妹紗織(臼田麻美 飾)對于這個 40 歲無業,在家 " 啃老 " 的哥哥極度不滿。

就連青春期的侄女看到他,都會充滿厭惡,說出一句:

惡心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個社會對他的定義:0.5。

什么意思?

不是可 0 可 1 的那個 0.5。

而是來源于日本的 2.5 世代住房,由 1 個父母世代 +1 個子女世代 +0.5 單身親人組成。

沒錯,單身狗從來不會被看做是完整的,只能算 0.5

但問題是。

這樣的人就真的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嗎?

不創造價值,就理應被唾棄?

甚至于。

他們需要被拯救,被教育,乃至被喚醒嗎?

這,恐怕就是《0.5 的男人》最有意思的地方。

因為從頭到尾。

雅治這個人,都沒有給任何人造成過麻煩。

他在躺平。

但與此同時,就像母親說的,也是在努力活著。

02

在我們的傳統理念中,每個人都該被社會需要,所謂發光發熱,才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雅治不一樣。

他累了。

很久以前,他也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擔任一個人工智能研究小組的組長,但隨著壓力與日俱增,以及工作環境的糟糕,他再也支撐不下去了。

于是他開始退縮。

這一退,就是退到極致,退到只有他一個人的世界里了。

不負責任?

當然不是。

劇集里,侄女曾經問過外婆,為什么舅舅會變成這樣。

外婆沒有細說。

只說了一個詞:溫柔。

為什么是溫柔?

Sir 覺得,大概只有內心溫柔的人,才會忍受不了這個世界的勾心斗角,只有一顆溫柔的心,才無法適應這個世界的圓滑或粗暴。

他們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

過于對別人負責。

所以才無法和其他人一樣,似是而非地活著。

與其在這個世界上頭破血流。

不如,放棄這場戰斗。

就像 NHK 的紀錄片《死在視線之外:繭居族在高齡化的日本》,里面報道的繭居族(常年不出社會、不上學、不上班的人)狀況。

根據日本政府調查結果顯示,現如今 40 歲 -60 歲的人中,約有 61 萬人是繭居族,39 歲以下的繭居族有 54 萬人,總數約有 115 萬人,占日本總人口 1%。

他們和雅治一樣,都是被這個社會遺忘的人。

有位 43 歲從清潔工轉為公司白領的職員,他覺得自己不被工作單位需要," 我也沒有人可以責怪,除了我自己。"

從而因為壓力導致了適應障礙,得不得辭去工作。

失業后的強烈羞恥感,讓他不敢請求援助。

而中國呢?

豆瓣有一個 " 家里蹲自救同盟 ",截至目前已經有六萬八千多小組成員。比起三年前新聞報道的兩萬,已經漲了 3 倍。

他們在講述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也改變不了現狀的同時。

也述說著,無法適應社會、工作、學校生活而被人嫌棄的苦惱。

說到底。

當這個社會崇尚內卷,付出的勞動與收獲越來越不成正比,必然會帶來很大一部分 " 掉隊 " 的人。

有人是被迫如此。

有人主動放棄。

這與能力無關,而是選擇的結果。

更何況,這也并非是自暴自棄,他們也有與人接觸的沖動。

就像雅治。

他也會試著對侄女說," 謝謝你喜歡那個玩偶 "。

遇到突發狀況(侄子沒人接)時,也會鼓起勇氣出門。

只是。

他們的訴說,無人關心。

人們的目光從來都聚焦在成功者身上。

而不會去在意,一個 " 失敗者 " 的內心,究竟在想什么。

03

《0.5 的男人》只有 5 集,從每集的標題就可以看出,這是講雅治如何走出自己房間的故事:

跟家人之外的人說話

白天出門

騎電動自行車

請吃冰淇淋

工作

老實說,作為劇集來說,進展過快,有些理想主義,但這也并不妨礙大家的喜歡(豆瓣開分 8.3,如今已經漲到了 8.6)。

為什么?

因為大家看到了一種平視,一種作為小透明,作為社會新聞里的負面,也可以合理存在的可能性。

如同導演沖田修一在采訪時所說的那樣:

有很多到現在為止過著普通生活的人突然無法工作,或者在社會上無法生存的事情。我也十分有可能會變成這樣,也有他們變成家人的時候。所以與其把它描繪成病態,不如把它拍成電視劇,變成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

他非但沒有奇情化、妖魔化這個群體。

反而。

在很多時候,都讓我們深深共情了。

比如,自我吞噬的瞬間

侄女離開舊日朋友,轉學到了一所新學校。

可是。

新學校里的同學都有著自己的圈子,她站在外面,格格不入。

與日俱增的喪氣逐漸侵蝕了她。

她開始早退,開始不愿與任何人交流,沉默變成了一副鎧甲,保護著她。

這不正是進入這個社會時,那個手足無措,不得不封閉自己的我們嗎?

這時候別人指責我們不 " 上進 "。

或者強行要打開我們的心扉。

到最后,也只會讓我們變成更沉默更拒絕與人交流的雅治,起了更大的逆反作用而已。

也許我們不是家里蹲,不是社恐。

但每一個家里蹲,每一個社恐,都不是天生的。

怎么辦?

日本記者石川清,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跟蹤調查了 500 多位繭居族,并寫成了一書《繭居族援助手冊》。

他告訴我們,要有耐心,不要冒進緊逼。

他認為繭居族缺少的只是一種刺激,如果能通過長期的接觸,巧妙的溝通技巧,各種形式的交流和陪伴,鼓勵他們走出那個小小的 " 繭 ",換一個讓他安心的環境比如外出旅行,或是換個居住的地方,他們還是很有可能變得跟正常人一樣的。

關鍵在于,當他們走出去后,如何彌補上這一段缺失的空白和經驗,是比讓他明年走出來更長久的任務。

更需要援助人員,相關機構的耐心。因為冒進緊逼的結果,很可能是把繭居族變成了社會的棄民。

劇集里也說。

遇到這些事,第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第二,要用美食讓對方保持好的心情。

但,Sir 更喜歡劇集里出現過的,這么一段話。

起因是侄子不喜歡幼兒園,總挑食,不懂 " 粒粒皆辛苦 " 的道理。

結果,雅治說了這么一句:

現在是多樣性的時代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

吃不了也是個性

承認吧

這些多樣性

是的。

有人就是不愿意吃某些食物。

就像有人就是不愿意參與內卷,不想 " 上進 "。

何必要以正確之名改變他?

時代的發展,不該是把人的多樣性越收越窄。

相反。

應該是即便不創造世俗意義上的價值,也該毫無憂慮地活下去才是。

承認這些多樣性吧。

畢竟,這其實就是在承認,我們可以擁有獨特的自我。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坂元家的小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