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為什么清軍一直被壓著打?除了多年缺乏訓練造成的戰斗力缺失之外,武器的劣勢也是重要原因。而太平軍一幫"泥腿子",學歷最高的石達開也僅僅是個舉人,還是武舉人,而且啟動資金也和清朝的國庫比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竟然能在武器上壓倒清軍,按常理分析似乎得不出這樣的結論。可是歷史就是如此的離奇,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如果仔細研讀這段歷史,就會發現太平軍獲得武器優勢是很正常的。他們沒有清朝滿族人那種落后的科技觀念,也沒有朝廷中的資源斗爭,一切從零開始,反倒比背著大包袱的清軍要輕快的多。當然,太平軍的武器優勢也是逐步建立的,主要是分了三步走:
金田起義之前,初創的太平軍也沒有啥好武器,和清軍一樣,以大刀、長矛為主,以一少部分自制的熱兵器為輔。這些熱兵器就包括抬炮、五子炮、母子炮等。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造的。據清軍方面的《平賊紀略》記載,金田起義之前,在廣西金田、白沙、紫荊山區等地,遍布著太平軍很多小型兵工廠。這些兵工廠白天做農具,晚上造兵器,也算是加班加點了。這其中不乏一些有手藝的工匠,可以制作土制銃槍,甚至還能制造火炮。 定都天京后,太平軍嘗到了熱兵器的甜頭,開始為制造熱兵器設立了專門的部門,由專門的官員負責生產。比如"督銃炮"這個官職,就是專門負責制造槍的;鑄銅炮一職,就是專門負責制造銅炮的;另外還有督造戰船的、造鉛彈的、制造火藥的,不一而足。此外,太平軍還在自己的統轄區內設立了各種兵工廠,如興國子藥廠;湖口火藥局、鑄炮局;吉安的船炮局;安慶的船炮廠;武昌的鑄炮局、火藥局等。甚至為了更好的生產武器,太平軍還請洋人工程師來擔任顧問,其武器的性能開始形成了優勢。
當然,太平軍的武器自產自研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主要還是得益于此時的武器還比較簡單,不需要以大工業環境為基礎。但是相比清軍幾百年的裹足不前,太平軍的大規模軍事生產已經足以造成武器優勢。想想康熙皇帝曾經為了壓制連珠火槍的推廣,將其發明者戴梓流放異鄉,我們不得不感嘆一句,洪秀全一個不及地的秀才,在對軍事科技的重視上,遠超過了清朝那些廟堂上的高官和皇帝,這的確是一種悲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金田起義后,清軍在太平軍面前迅速潰敗,將大量的武器裝備留給了對手,太平軍的武器裝備迅速升級。據《太平天國文獻史料集》記載,1852年12月,太平軍攻克湖南岳州,繳獲了大量清軍武器,僅大炮就有280余尊,甚至連吳三桂當年使用過的大炮都"重新上崗"。這一仗讓太平軍變得闊氣了,不用再擔心武器不夠使。他們一路沿長江東下,連破數城,武器和人員卻越打越多,進軍速度也越來越快。從岳州直接打到了南京,太平軍只用了四個月。
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并將此地改稱為天京。
這期間,太平軍繳獲的武器越來越多,武器的精良程度也越來越高。在靖港、吳城、鎮江、青蒲等戰役中,太平軍大量地繳獲了清軍的先進武器。僅僅吳城一戰,就繳獲了大小炮700余尊。 太平軍可不是迂腐的清軍,天天抱著大刀長矛弓箭,喊著"祖制"裹足不前。據記載,清朝的綠營兵也是以冷兵器為主,熱兵器使用率極為低下,很多武器在被繳獲之前,還是存放在倉庫里的。太平軍可不是這樣,他們繳獲了武器就是要來用的,所以不管武器數量大不大,只要對戰斗有利,就給我推上前線!
繳獲越來越多,太平軍的熱兵器占比也越來越大;據《向榮奏稿》記載,太平軍攻打武昌時,"至兩湖、安徽及江寧鎮揚三府,大小炮位,以及抬鳥槍盡為賊有,遍布城上及各賊營,我兵每次接仗,賊中槍炮如雨……";"各營火炮極多,聲震如雷,子密如雨"。很難相信,這是一只官軍對"反賊"武器的描述。想想秦末陳勝吳廣的"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隋末楊玄感起義時部下的赤手空拳,太平軍還真是給農民起義長了臉。
隨著戰局的發展,普通的生產和繳獲已經不能滿足太平軍的需要。在攻占南京之后,太平天國開始出臺各項利于海外貿易的政策,其最終希望達成的交易物品就是武器!這一時期,經常看到太平軍軍官用旗子招來往的外國艦船.向船上的洋人表示:"如有大炮、火藥,可來銷售!"而且價格優厚,絕對不讓對方吃虧。靠著這種主動求購的舉動,太平軍從洋人手中購買了數量非常巨大的武器。而且,工業化生產的武器也比手工制造的好用,太平軍開始了又一次的裝備升級。
后來隨著戰事的發展,太平軍對西洋武器的需求,逼迫他們進一步放低身段求購,甚至不惜死纏爛打。太平天國戊午八年(1858年)十一月,太平軍蕪湖守將侯裕田,專門為了購買武器給英國艦長巴克遞交了照會,其上說道:"緣乏缺洋炮火門應用,祈賢弟勞心相讓若干,是為深感,謹此恭候。"巴克沒有同意,給出的理由很巧妙:他不是軍火販子,船上的武器是用來自衛的,沒有多余的可以銷售。侯裕田卻下了決心要買下點兒軍火來,大炮不給,火槍總可以給點兒吧?子彈、火藥總可以給點兒吧?于是一天之后,他又給巴克去了一個照會.希望對方能看在"上帝"和"耶穌"的面上,同意這筆交易。"昨弟所需者,不過懇祈麾下相贈小洋炮一千桿,洋粉(即火藥)若干,洋炮火嘴十余個而已,并非要尊船大炮也。為此再行照會,望乞見贈。"由此可見,太平軍購買西洋武器的態度之懇切。
各國洋人礙于清政府的面子,對太平軍的需求,明面上總是保持一個拒絕的態度。可是有錢能掙誰不掙,私下里的武器交易依然進行得風生水起,太平軍的武器,也因此一直保持了很好的先進性。據《避難紀略》記載:"(太平軍)每十人中八人執旗,二人執鳥槍或洋炮。用銅帽子(擊發槍)不用火繩者,夷人所賣也。"英國人呤喇在他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也記載:"太平軍……使用的火器有輕便的火繩槍,也有歐式的滑膛槍、雙銃槍或手槍。"可見,太平天國士兵手中的武器,已經和歐洲的陸戰兵器相差不多了。
即使到了兵敗之時,太平軍的武器裝備仍然讓各路清軍自嘆弗如。我們來看看清朝湘軍的記載:1854年8月.湘軍與太平軍在湖南岳州激戰,清軍繳獲了15門火炮,皆為西式火炮;1856年,湘軍攻占安福縣城折.曾國藩描述了太平軍的失利狀況,"大敗狂奔……我軍(湘軍窮追,奪獲洋槍、炮械、藤牌四百余件,旗幟尤多……";1859年,太平軍將領韋志俊投降清軍,曾國藩檢閱此部隊,發現"器械甚精。洋槍甚多"……等等記載不一而足,由此可見在太平軍中,西洋武器的普及。
太平軍的武器發展,硬逼著保守的清王朝也走上了武器革新之路。以曾國藩的湘軍為首,大量自產和購買的熱兵器被不斷應用。清政府運用自己的官方身份和財力優勢,大量購買外國的先進武器。歐洲的軍事工業自然不是太平軍的土作坊能比的,后來清軍逐漸在武器上再次取得優勢,甚至有的地方直接雇傭外國軍隊。再加上太平天國后期,政權的內部斗爭虛耗了實力,又被收義子、男女營這些奇葩政策弄得人心惶惶。在各方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太平天國最終失敗。而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也終于認清了形勢,開始讓幾位漢臣推進洋務運動,讓茍延殘喘的清朝又掙扎了幾十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