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波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就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多次召開重要會議,頒布了許多重要文件。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甫一公布,更是激起社會各界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熱烈反響。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與共同富裕具有密切的關聯。進一步深化民營企業改革、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導向。
(資料圖)
思想認知
亟須凝聚和達成民營經濟作為推進共同富裕重要力量的共識,引導和激勵民營經濟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承擔幫帶“后富”的歷史使命。
第一,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思想引領。堅持主題教育常態化,積極落實31條舉措,組織和動員民營企業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類重要講話、中國百年現代化探索、改革開放史以及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體會共同富裕的歷史必然性。
第二,強化民企黨建工作,促進“兩個健康”有效實現。做好黨的統戰工作,促進民營企業及企業家健康成長,這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需要加快民企黨建工作建設步伐,發揮民營企業家在民企黨建工作中的組織動員作用以及民企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構建民企基層黨組織的系統架構。同時,對民企黨建創新典型要加以總結和推廣,凝練出一套“黨建與民企深度融合,黨建引領職企共富”的民企黨建工作新做法或成功經驗,并通過對典型案例的相互學習借鑒,進一步針對現實問題進行協同創新與集成攻關。
第三,明確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堅持將“兩個毫不動搖”落實到位,穩定預期,消除民營企業家的擔憂。營造誠實勞動、合規經營、依法致富的社會氛圍。將民營企業以及民營企業家等當作自家人,并落實到實際舉措中。同時,加大對民營經濟積極作用的宣傳,如充分利用新媒體、互聯網等媒介加強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宣傳。
第四,引導“先富”帶“后富”。鼓勵民營企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幫助勞動者提高勞動技能、促進勞資關系和諧、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健全困難群眾幫扶機制、建立民營企業家參與慈善的保障機制。積極樹立民營企業“先富帶后富”的先進典型和學習榜樣,總結經驗和做法,在共同富裕導向下創造現代新型企業制度,引導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到共同富裕建設中來。
治理結構
應積極推動企業完善內部治理,強化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民營企業更加公平地實施初次分配,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
第一,明確工會組織作為黨領導下的群團組織以及職代會制度作為民企利益分享的法定議決形式。一方面,根據民營企業的發展規模、產品構成、行業規范性等客觀情況,引導各級工會在民企中創建工會組織,增強組織力量。同時,工會組織要充分發揮黨員職工的思想引領作用,團結凝聚職工,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引導員工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融入企業發展及其社會價值的實現之中。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職代會制度。為逐步規范民營企業職代會,要推動符合建制條件的企業集團普遍建立并規范運行集團職代會制度,引導各類平臺企業和新業態中的勞動者在工資報酬、獎懲方案、工作時間、勞動定額、工傷保險、帶薪休假等方面與企業主進行協商,在尊重適度利益差別基礎上,促成利益認同、形成共享自覺,實現“勞資兩利”與“縮差共富”。
第二,強化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首先,要強調民營企業的法律責任,從對職工和消費群體擔責做起,過渡到對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其次,既提升民營企業家素質,又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和制約,合理賦予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最后,黨和政府要通過規范有序的政治參與方式和政治安排激勵民企對社會責任的履行,完善保障民企履行社會責任的協作和維權服務機制,并突出對民企履行社會責任的道德引領和精神激勵。
第三,引導民營企業公平實施初次分配。作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方式之一,初次分配的公平非常重要,其實質就是民營企業與自己的職工共謀共富。其中,提高員工勞動報酬,是初次分配環節促進共同富裕最有效的措施。可行方案包括提高職工的勞動收入,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以及推行全員職工持股制度和股份合作制,使得企業能在工會和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支持下,形成對管理層薪酬和分配機制的內在規制。
第四,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民營企業不僅肩負對員工、社會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共富”責任,而且還負有不斷創新產品并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擔當,以協調和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效統一。應積極完善社會慈善激勵機制,如構建配套三次分配稅收體系,探索適當減免房產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等。同時,探索建立以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為依托的“三次收益分配”調節機制,引導民營企業通過慈善公益方式積極參與社會財富再分配。
手段創新
第一,加大反壟斷監管力度。一方面,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積極落實相關法律,針對企業壟斷行為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監管體系,聯合反壟斷監管、金融、工信、網信和公安機關等部門建立超級協同機制,同時引導大型平臺企業降低不合理的抽成比例、服務傭金和推介費比例。另一方面,要運用柔性執法,強化企業中黨組織的作用,普及法律和政策宣傳培訓,讓公平競爭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營造全社會崇尚公平的市場環境。
第二,積極縮小地區和城鄉發展差距。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上,大型民營企業尤其是產業鏈龍頭企業要積極幫帶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民族邊疆地區進行產業改造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政府也要積極落實產業后續發展問題,如給予財政金融扶持和協助人才引進,解決企業在中西部地區持續發展的人力財力難題,吸引并鼓勵東部地區的大型企業將產業鏈技術鏈轉移至中西部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在促進城鄉協同發展上,一方面,以鄉村特色資源為投資主要方向,將技術、人才、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投入鄉村產業發展實踐;另一方面,大型電商平臺企業可以幫助鄉村建立數字化平臺和配套物流體系,擴大特色農產品銷路,助力農業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制度保障
第一,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一方面,要減弱市場風險對中小企業的沖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減少因上游供應不穩定對下游企業的影響。可以由政府統籌產業鏈供應鏈的戰略規劃,借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立各環節各部門聯動協調和信息暢通機制,強化風險評估和預測預警并及時發布監測信息,指導各級企業制定風險防控應急預案。同時對生產經營暫時困難但市場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協助企業渡過難關。另一方面,在資金保障上,不僅要精準落實中央的減稅降費政策,還要為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創新融資策略,擴大直接融資比重。
第二,加強企業產權保護。產權問題是決定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良好的產權保護能夠提供持續的創新激勵動力,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加強產權保護力度,既要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及其細則,突出保護企業科技創新成果,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加以嚴厲懲治并建立賠償制度,更要加強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注重憲法對公共和私有財產的平等法律保護,以此引導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給予私有財產同等的保護傾向,增強群眾財產安全感。同時,要在個人破產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重點領域建章立制,實施統一產權保護。
第三,構建社會創新體系,打造企業創新創業一體化系統。依托各地產業實際,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建立產學研協同機制,借助高新技術的服務支持,激發民營企業活力。鼓勵并引導民營企業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創新的核心要素,加快建立創新服務體系,以科技創新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運用現代科技和先進產業組織方式武裝、改造傳統產業鏈,構造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供應鏈。加強數字賦能建設,著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通過增量發展促進存量轉型,全面優化配置產業空間布局。
第四,加快完善要素共享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序流動和平等共享,掃除妨礙要素流通的各種規則障礙和隱性壁壘,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構建要素自由流通的市場化平臺。尤其是要大力推進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重構供應鏈和價值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助力民營經濟更高效地助力共同富裕的推進。
第五,著力改善民企營商環境。創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既要明規則、劃底線,引導民營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又要以負面清單的形式,清理各類歧視民營企業的政策,并以服務的姿態,主動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各類問題,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企關系。同時,要不斷構建以公平為準則、充滿活力的民營經濟發展生態。通過深化民間投資改革,破除制約民資的各種障礙,促進政銀企項目合作,積極釋放民資活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