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飛揚)“盡管孤獨癥人士有心智的障礙,但在某些方面具有接近甚至超過常人的潛能。這些孩子無法自由地表達和控制自己,但他們能在音樂里找到歸屬。”近日,在陪伴孩子們排練的間隙,深圳市愛特樂團團長孫莉莉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資料圖片)
8月31日,2023第九屆中華慈孝文化節開幕式暨年度中華慈孝人物頒獎盛典在浙江杭州舉行。經過公示,“2023年度中華慈孝人物/團體”名單正式揭曉,并在活動現場進行頒獎,深圳市愛特樂團入選。孫莉莉說,“愛特”是孤獨癥英文“Autism”的諧音,也有“愛這群特殊小孩”的寓意。
深圳市愛特樂團成員在活動現場表演。主辦方供圖孫莉莉的孩子貝貝(化名)在5歲那年確診孤獨癥。“當時醫生和我們講,只有通過訓練才可以讓他慢慢康復,但也不代表能完全康復。”孫莉莉說,在短暫的絕望后,她和丈夫沒有放棄希望,“除了工作,我們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他身上,語文、數學、生活自理等課程輪流上,十遍不行就教上百遍千遍。”
時光飛逝,今年,貝貝迎來40歲的生日,是樂團里年紀最大的“孩子”。在樂團演出的視頻花絮中,他的笑容燦爛天真,高興時會手舞足蹈,難過時也不會傷害別人,只是默默掐、咬自己的手,顯得有些孩子氣。
無關年齡,孤獨癥患者都是困在時間里的“大齡兒童”。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如何用音樂感受人世間?
貝貝20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孫莉莉和丈夫發現了他對鋼琴的興趣,由此發掘了他的音樂天賦。沉浸在音樂世界里的貝貝能安靜下來,5年時間便通過了業余鋼琴10級考試。
“后來,通過媒體的曝光,貝貝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和支持,所以我們就想,是不是能把孤獨癥的孩子組織起來,讓他們一起學習、訓練,這樣既能提高他們自身的能力,又能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幫助他們慢慢改善‘活在自我世界里’的情況,逐漸融入社會。”孫莉莉說。
2013年10月,深圳市愛特樂團由6位孤獨癥孩子的家長發起,并在該市民政局注冊成立。孫莉莉介紹說,樂團現有正式團員12名,10年間,樂團的孩子們接受了1000多堂音樂培訓課,參加演出超100場,獲得榮譽獎項10余個。
“樂團的孩子們每周一到周四都會安排專業的老師授課,有練習電聲樂的,也有練習打擊樂的,大家漸漸磨合成一個整體,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孫莉莉說,除樂團外,還有一種形式是公益音樂培訓班,部分熱愛音樂但沒有條件學習的孤獨癥孩子可以免費上課,“培訓班里有30多個孩子,通過培訓后進步大的,可以吸收進樂團。”
關注孤獨癥兒童生活狀況30余年,孫莉莉也在社會層面見證了一些令她感到欣慰的變化。
“30多年前,為了貝貝讀書的事,我們四處奔走,但有些學校的老師連孤獨癥是什么也不清楚,后來想盡辦法找了幾所小學,也都因為有家長投訴貝貝影響正常教學而退出。”孫莉莉表示,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孩子得以進入學校學習,他們的父母也被允許陪讀。
孫莉莉告訴記者,樂團中有個孩子叫天天(化名),今年16歲,如今在一所高中就讀,“他能和別的孩子一起正常上學、放學,感到難適應的課程可以選擇不上,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下,孤獨癥孩子更容易融入集體。”
樂團成立以來,每年他們都要舉辦一場“星星的孩子”音樂會。頒獎當日,樂團成員也在活動現場為大家帶來了動人的旋律。雖然在成長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但有音樂與彼此相伴,舞臺上的孩子們顯得無比耀眼。
同時,為讓更多人關注孤獨癥孩子的就學與社會融合問題,并推動和改善公眾對這一群體的認知,樂團于2020年7月注冊了抖音賬號,在上面分享日常排練和表演的視頻。截至目前,其在該平臺已擁有40.1萬粉絲和1217.4萬次點贊。
走過10年,孫莉莉對樂團的未來充滿期待。“全國各地有許多孤獨癥孩子的家長都希望他們的孩子能有機會接受音樂教育。今年9月,我們會在廣西桂林正式開辦公益性的非洲鼓班和聲樂班作為試點,并逐漸擴大規模。”孫莉莉說,這條路,他們會一直走下去。
據悉,本次活動由中國新聞社、杭州靈隱寺主辦,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新聞發展中心、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浙江分公司承辦,并得到《中國新聞》報、中國慈善家雜志社、民革浙江省委會、杭州市佛教協會、杭州云林公益基金會、杭州交通經濟廣播 FM91.8的支持。(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