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生活 >

不要去褻瀆鄉村 "懂鄉村"才能規劃好鄉村

2023-08-29 19:30:11 來源:鄉村規劃設計

“大批不懂鄉村的規劃師、建筑師、設計師進入鄉村,比鬼子進村更恐怖”!

這是現在鄉村振興中一個很普遍很尷尬的現狀。不懂鄉村的人去改造鄉村,不僅是褻瀆鄉村,更會毀掉鄉村。


(資料圖片)

但另一面,在鄉村振興中,尤其是鄉村旅游打造中,“鄉村人不懂城里人”,“不懂城市脈絡就去發展鄉村”等現象更值得深思。

01

鄉村,是鄉村人的鄉村,也是城里人的鄉村

如果說城市為社會探索一種向前的動力

那么鄉村則為這種動力

提供精神慰藉和穩定后方。

現在的鄉村,已經不只是鄉村人的鄉村,同樣是城里人的鄉村。現在已有不少的返鄉、下鄉創業人士,搭上了這趟“開往春天”的列車,投入到了振興鄉村的工作中,為農村、農民、農業,也為自己創造機遇,尋找到實實在在的“詩和遠方”。

但成功者不多,有影響力者寥寥。鄉村旅游發展同質化嚴重、鄉村旅游業態落后……這種種問題的背后,細究下來,你會發現源于鄉村人不懂城里人的消費觀念,不懂都市消費潮流,更不懂城里人為什么喜歡鄉村。

所以,現在談鄉村振興,不能就鄉村談鄉村,更不能關上門來治理鄉村。我們必須把鄉村振興融入到整個時代發展的節奏中,了解城市,才能更好地發展鄉村。

02

懂城市,才能共享城市資源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很多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時,往往由于“不懂城里人”而無法取得經營突破。

比如,很多人打造一個鄉村旅游項目執著于圍繞當地的民俗特色,卻忽略了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舒適。要知道,從城市而來的游客已經習慣了舒適衛生的生活,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忍受不了過于骯臟的環境與顯得粗俗的東西。

很多人返鄉后打造的鄉村旅游業態,往往過于追求自己兒時的情感記憶,過于講究鄉村的感覺。飯菜追求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房子要恢復土坯泥墻,總之,鄉村要杜絕一切城市化符號的東西。比如咖啡,鄉村怎么能出現這種東西?!

這種個人烙印明顯的“作品”,對于其他消費者,尤其是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城市消費者而言,幾乎完全不帶感。

作為鄉村游主流游客的80后、90后,和70后經營者之間,成長背景、生活場景、思維模式、愛好習慣、格局視野等等幾乎全不一樣。

衣錦返鄉的“新鄉賢”“新知青”以及原住民,大多都是農村出身的70后,白手起家,事業有成之后,一方面想轉型追風口,另一方面意欲回報家鄉。

這種“衣錦還鄉”的背景和心理決定了,他們對于兒時鄉村、對于田園生活、對于逆城市環境的由衷喜愛。

對于出生在城市的80后、90后,他們對于鄉村的概念是模糊的。他們愿意去鄉村旅游完全是因為心中那份對田園的向往,種菜摘果、趕鴨撈魚、花紅柳綠、風和日麗……而不是保守落后、貧困閉塞、條件簡陋、風吹日曬。

習慣了都市品質生活的他們,愿意到農村去,更多是出于新鮮感和好奇,絕非對于農耕文化、對于破門板當桌子、粗瓷大碗喝茶之類生活方式有多熱衷。

所以,忽略掉都市消費心理,忽略城市消費潮流、忽略年輕潮人的訴求,過于在乎“鄉村情懷”,過分強調“以我為主”,經營后果可想而知。

03

不懂城里人,就無法復活鄉村產業

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的振興。如果不懂城里人,無法將鄉村產業與城市需求建立聯系,無法融入社會大分工,就無法把握鄉村產業的脈絡。

比如很多新鄉賢、新知青、新農人回鄉打造生態農業。在突破傳統種植技術、傳統管理模式、傳統營銷模式上,這些人確實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在本質上,它們仍是在農業領域打轉,并沒有突破農業本身屬性,頂多是對傳統農業的優化和升級,根本談不上“跳出農業做農業”,更談不上產業創新。

因為只改變種植技術和管理營銷模式,既無法從規模上解決產業化和品牌化問題,又無法在品控同時解決成本問題,更無法在營銷上解決信任和溢價問題。新農人在解決別人的困境后,又走進自己的困境。

從全球的成功案例看,像臺灣“新農人”那樣 用三產帶動一產、用文化內涵提升農產品價值、用場景體驗帶動在地化銷售、用文創復活傳統產業的操作模式 ,或許才是我們鄉村振興中亟待學習的產業路徑。

所以,鄉村振興,首先是思維的“振興”,思維“振興”的第一步,就是“打開門”做鄉建。我們要把鄉村打造成全社會、全人類共同喜歡的“鄉村”,而不只是鄉村人的鄉村。

因此,只有讀懂了城市,讀懂了社會潮流趨勢,才能共享全社會資源,才談得上鄉村振興。

注:本文圖文來源于大沂河傳媒、網絡,如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