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文化和旅游工作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8月21日至8月25日,“‘絲路遠航·文潤邊疆’2023西安市文化志愿者邊疆行——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非遺展演展示活動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舉辦。
此次活動由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主辦,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一三七團承辦。
8月22日上午,本次活動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精彩啟幕。現場,秦腔《鍘美案選段》、古琴《漁歌唱晚》、陜西快板《逛夜市》、眉戶曲子《婦女生產大家喜歡》、周至嗩吶《百鳥朝鳳》等具有古城文化底蘊的非遺展演節目精彩紛呈,更有維吾爾族舞蹈《石榴紅了》、敦煌舞《飛天》、表演《中華武術》、歌曲《追光的人》、古箏演奏《四段錦》以及彝族舞蹈《在幸福的大地上》等彰顯各民族地域特色的節目接連上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本次活動第二場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一三七團,在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舉辦演出活動?,F場,蒙古族舞蹈《頂碗》、托布秀爾齊奏《賽罕薩吾爾登》、維吾爾族舞蹈《歡慶》、舞蹈《我們的青春》等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節目接連上演,具有古城文化底蘊的非遺展演節目秦腔《鍘美案選段》、古琴《漁歌唱晚》、陜西快板《逛夜市》、眉戶曲子《婦女生產大家喜歡》、周至嗩吶《百鳥朝鳳》等節目也精彩呈現,同時兵團文化館、兵團音樂家協會副秘書長徐健老師的手風琴演奏《貝加爾湖畔》,送上了對兩地文化共建的美好祝愿。
除了臺上精彩的演出外,臺下還有來自西安市22項優秀的非遺項目展示,西安地區秦腔戲劇臉譜制作技藝、結繩技藝、高陵剪紙、鐘南山鐘馗民俗信仰、纏花、周至木雕、魚化寨泥叫叫、唐流彩等16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一起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活,邀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機關干部、親屬及當地群眾親身體驗各種非遺項目的工藝和手法,互動氣氛融洽、精彩紛呈,現場觀眾興趣高漲,連聲叫好。
本次活動第三場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一三七團阿吾斯奇牧場。阿吾斯奇牧場位于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境內,北面與哈薩克斯坦國交界。抑揚頓挫的秦腔唱調、詼諧幽默的陜西快板、生動有趣的戶縣曲子以及現場精妙絕倫的剪紙表演,都吸引著在場觀眾鼓掌叫好,大聲高喊:“再來一個,再來一個”,歡快悠揚的嗩吶吹奏將演出推向了高潮。
走邊疆、下基層,把有形有感有效的文化惠民活動實實在在的送到群眾身邊,以“文化”為紐帶,結合文化援疆,通過形式多樣的展演展示,來增強文化認同感、融合感,搭建起陜疆幫扶互動平臺,共為雙方文旅發展添磚加瓦。
西安市群眾藝術館館長白利群表示:“我們雙方合作,以文旅志愿服務、公益演出、人才培訓、非遺展演展示、書畫交流等活動為抓手,為兩地搭建文化交流互動的平臺,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流動,扎實推進‘文化潤疆’工程落地生根,加深兩地群眾的友誼,促進合作共建,和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澆灌更加艷麗的中華文化之花。”
據悉,西安市群眾藝術館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深入實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邊疆行計劃,有效開展“蒲公英”文化播種項目,雙方共同達成商議,簽訂了合作共建戰略協議書,建立“春雨工程”長效工作機制。
(相關單位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