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頻道 >

邊陲重鎮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

2023-08-21 15:56:43 來源:央廣網

此時正值西藏旅游的旺季,蔚藍的天空、蒼郁的山林,澄澈的山水和厚重的藏民族風情,美景如畫的亞東縣龐達村迎來不少游客。在村內大棚里,種植的上海青、西紅柿、青椒等經濟作物掛滿枝頭,長勢喜人;文創工作室里,一位位村民化身“手藝人”,用巧手和匠思制作著各式各樣的有文化底蘊、有特色的產品……產業蓬勃發展的龐達村正昂首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相關資料圖)

龐達村是上海對口援建的邊境小康示范村,在上海援藏的大力支持下,99戶近452名群眾從海拔4630米的鄉村搬遷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藏式小康村,在此開啟了新的生活。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來自普陀區選派的援藏干部、第十批援藏亞東聯絡小組堅持“文旅先導、三產融合、鄉村振興、智慧賦能”的發展思路,協助當地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民宿旅游、手工文創等特色產業項目,助力興邊富民,強邊固邊。

龐達村(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旅游大巴駛進原始森林

亞東縣位于西藏南部,東臨不丹,西挨印度,是中國著名的邊陲重鎮之一,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如多情湖、曲美雄谷抗英遺址、卓木拉日雪山、帕里草原、康布溫泉、東嘎寺等,有“西藏小江南”的稱號。而龐達村更是擁有廣袤的原始森林,是天然氧吧、康養勝地。但是受限于產業配套、資源宣發、服務能級不足,讓一大批對這片“秘境圣地”興趣濃厚的旅行者和消費者無法涉足。

如何用好得天獨厚的資源為當地村民增收?援藏亞東聯絡小組深入調研,挖掘整合旅游資源,資助人力物力財力,同時配備軟件硬件設施,牽手當地的旅游合作社,推動文旅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亞東小組多方協助,得到了多個部門的支持,由上海援藏資金采購的4輛旅游景觀大巴組織游客免費前往龐達村進行旅游參觀,絡繹不絕的游客讓邊境小康村變得熱鬧起來。

今年“五一”期間,亞東縣全面啟動龐達村旅游觀光新項目,免費為游客提供景區旅游觀光專車服務,為當地商業發展引流。巴加布在龐達村經營一家藏餐館,隨著游客增多,他經營藏餐館的生意越來越好,他高興地表示:“現在藏餐館每天能有700到800元的收入,未來日子一定越過越紅火。”

旅游產業的興起,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就地吸納就業的能力,村民們開起了民宿、餐館,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致富,看得見的崗位就有觀光車司機、保潔、消防、排險、救援、導游等等。亞東縣文旅局局長史飛騰表示,今年“五一”以來導入大批游客,讓更多群眾吃上了“旅游飯”,為搬遷群眾提供了又一增收渠道。

農牧民手工編織(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文創項目挖掘增收道路

亞東縣公務員、西藏青年藝術家索喃次仁出生于西藏日喀則市,西藏大學藝術系唐卡專業畢業的他在閑暇時,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通過藝術手法表達發展中的亞東,今年1月,其個人在滬首次個展“虹光”還在普陀區M50舉辦。如今,他每天都會準時出現在龐達村的工作室,幫助搬遷群眾培訓文創技能。

在援藏干部眼中,索喃次仁的藝術專長也可以賦能鄉村振興。援藏亞東聯絡小組詢問他能否教授文創技藝,通過手工編織、繪畫藝術創作幫助龐達村群眾增收,雙方一拍即合。“能利用專業所學,將廣大農牧民蘊藏的能量凝聚起來、發揮出來,切實推動民族特色文化向特色文旅商品轉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索喃次仁感慨道,亞東縣它不僅見證了西藏近代變遷,也完整保存著傳統文化精粹、龐達村廣袤的原始森林和自然風光,容易激發創作靈感和激情。

今年3月25日,索喃次仁文創工作室正式在龐達村籌備啟動,首批培訓班吸引了56位村民報名,以女性為主,涵蓋20至60歲各年齡段。培訓期間,索喃次仁重點培訓民族刺繡、手工繪畫、手工編織等實用創新技術,作品兼具愛國主義、守邊戍邊、綠色環保、鄉村文明等元素。索喃次仁介紹道:“我們所采用的原材料石頭、木頭均為巡邊路上就地取材,再運用傳統唐卡、壁畫等技藝進行繪畫創作,其中編織則以本地手工羊絨布為面,彩色羊毛線為語言進行創作,每個產品都是限量版,沒有一個復制品。”截至6月30日,手工文創產品銷售手工文創產品12.3萬元,45名搬遷群眾人均增收2733元,越來越多企事業單位紛紛提出定制需求。

為了幫工作室拓寬銷售渠道,援藏亞東聯絡小組一方面協助引進醍醐等文化公司,對工作室及文創產品進行包裝定位,另一方面還通過上海“五五購物節”進行推介展銷。目前合作社即將迎來第一次分紅。索喃次仁說,他計劃從學員中遴選一些有創作潛力的人深度培養,在即將掛牌的龐達小康村手工坊、藝術家駐訪空間中,增強作品的專業性和藝術性,不斷在文創產業發展中帶動村民增收。

木耳培育(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合作模式讓種植帶來更多紅利

援藏亞東聯絡小組結合龐達村特點,積極推進綠色鄉村生態文明實踐項目,協助村里成立高原無公害蔬菜菌類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做實產業配套,投入資金建設了蔬菜大棚。經測算,去年8月以來,龐達村已累計為村民分紅65萬元,為當地群眾帶去了綠色產業的紅利。

龐達村書記拉巴平措介紹,龐達高原無公害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邀請蔬菜種植能手教授群眾技術,種植了蘿卜、西葫蘆、上海青、西紅柿、南瓜等20種蔬菜品種,不僅在下司馬鎮前街開設龐達蔬菜店,同時給中學、下亞東鄉小學等機構定點送菜,保證了銷售渠道。

“村口的蔬菜合作社,我家拿到3000多元分紅。加上其他增收渠道,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三年前,村民白珍家住進上海援建的二層藏式小樓,適宜的氣候條件還改善了困擾她多年的氣管炎。如今隨著旅游產業的推進,白珍家還把二樓改造成了民宿客棧。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通過種植蔬菜大棚,讓更多人接觸現代農業產業,形成現代觀念,實現長遠致富。”普陀區援藏干部,亞東縣發改委副主任陳建偉說,搬遷前,村民們主要依靠牛羊的收入補貼家用,男同胞們則外出務工謀求生計,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穩定就業增收,“回村上班”的人越來越多。

陳建偉還欣喜地透露一個消息,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聯絡組、市駐藏辦及亞東聯絡小組的共同牽線搭橋下,西藏亞東龐達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已正式落戶龐達村,這也是首家在小康村注冊的企業。這家企業將協調統籌協會資源,與龐達村索喃次仁文創工作室、射箭館等文創設施聯動合作,助推龐達村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