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生活 >

全球頭條:《云襄傳》:一部闡釋俠義精神的新武俠劇

2023-06-27 20:21:35 來源:中國藝術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吳月玲

如何定義古裝武俠電視劇《云襄傳》?說它是武俠劇,可是劇中的男一號不會武功,劇中還夾雜著明末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商戰、期貨、經濟泡沫等元素,因而有人稱之為“新武俠劇”。其究竟如何?中國電視藝委會日前召開專家研討會,圍繞該劇進行了分析探討。

劇中,公子云襄背負云臺門中的使命和滅族的仇恨,步入血雨腥風的江湖。云襄在暗流涌動中巧算人心、謀篇布局,意外結識勁颯女俠舒亞男、世家公子蘇鳴玉、柔情女博頭柯夢蘭、快手刀客金十兩等幾位好友,眾人在波譎云詭的江湖紛爭中成長蛻變,一步步撥開往事迷霧,最終守住天下大義。這部劇被出品方定義為“奇謀劇”,《云襄傳》的出品人、完美世界影視負責人曾映雪提出,相較于其他武俠題材,以江湖為棋盤、俠客為棋子的博弈更令主創覺得有意思。此外,這部劇營造的詩意氛圍,例如雪中初相遇的場景,讓人耳目一新,一開場就拿捏住了觀眾的審美。“《云襄傳》仿佛化身一幅靈動飄逸的水墨畫,落地江湖,意在人心。”她說。

該劇的總制片人、總編劇梁振華談到這部作品的創作初衷時說,“俠義情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我理解的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已諾必誠、舍生取義、為國為民的大義。當然,也有特立獨行、逍遙灑脫的快意。誠信、大義、快意匯聚了一個武俠夢。我們想努力去試一下,武俠文化在今天是不是還有生命力。”他坦言,這是一次嘗試,探討止戈為謀、以謀勝武,不管是在廟堂、江湖、民間,還是在歷史上,智士和武力、文化和暴力,到底哪個更有“領導權”?

該劇改編自方白羽創作的小說《千門》,在改編成電視劇時,編劇顏西進行了女性視角的改編。她說,劇中的女性主角、配角都不再是男性江湖世界的“工具人”,不會以愛情為自己最大的使命。她們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清醒獨立,有自己的目標,也絲毫不回避自己對利益的衡量,還有非常與之相配的干脆利落的行動力。她認為,“這大概就是《云襄傳》不同于傳統武俠劇的一個方面,也更符合當下女性的價值觀。在感情線的設計上,我們采取了男弱女強的設計,也是反傳統的,把‘戀愛腦’設定給男性。”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指出,當下觀眾審美已經升級,有輕外部動作而重人物內心的趨勢,《云襄傳》順應了這種趨勢,讓劇中人物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心情感表達。他認為,這部武俠劇對傳統的俠義精神、俠客行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這些人物身上體現的精神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價值和意義的維度來理解,其中有明顯的作者思考深度。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李勝利認為,《云襄傳》展現的不是個人的英雄主義,也不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交集。“云襄放棄了最后的復仇,把南宮放走了,希望換來的是整個社會的和平;蘇鳴玉作為一個商人,本來應該是唯利是圖的,但是他卻選擇毀家紓難,再加上舒亞男解散分舵,種種情節使得作品最后在價值觀上能夠把表層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深層的中國傳統價值,包括當代所強調的價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徐海龍認為,這部劇在武林江湖氣的基礎上,更加向現實主義市井文化貼近。他認為,該劇通過商戰的內容把筆墨集中到更加豐富的社會階層中,也指向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一眾角色的人生經歷內化呈現出所處民間的公序良俗。新的網絡文學環境下影響的武俠作者,他們不是在解構武俠的“武”,而是要重新詮釋武俠的“俠”。傳統武俠里面的俠的含義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天下蒼生最終要勝過俠客個人的恩怨情仇。(吳月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