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季“暴力”開場,城市防汛能力再受考驗。其中,作為上海母親河的黃浦江,受潮汐、臺風、暴雨、上游洪水等多重災害疊加影響,每年汛期都面臨著較為嚴峻的防洪防潮形勢。如何進一步筑牢黃浦江堤壩防洪安全底線,成為水務防汛部門必須答好的一道現實考題。
“希望能在堤防建設中多做貫通,多點濱水景觀,讓我們周邊的居民也能到此休憩健身。”松江區泖港鎮范家村一位村民向市水務部門工作人員這樣提議。
(資料圖片)
既要筑牢防汛安全堤,也要為居民點靚黃浦江濱水區。針對啟動在即的黃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市水務局日前展開調研,實地走訪160公里黃浦江中上游堤防各岸段,聽取多方意見建議,不斷完善工程規劃設計方案,力爭建設一個生態良好、景觀優美、開放共享的堤防工程。
創新提出“河口擋潮閘+堤防”組合韌性防洪體系
2021年7月,“煙花”臺風襲擊本市。其間,臺風、暴雨、高潮位、洪水四重因素重疊,加之上游來水增加、中上游潮位抬升明顯,致使黃浦江上游干流堤防分岸段出現漫溢險情。
記者了解到,“煙花”過后,市水務局便開展了針對黃浦江防洪能力提升的6項專題研究,針對現狀防汛墻、地形水位變化,有針對性地開展黃浦江中上游防洪能力和景觀提升調研工作,通過“解剖式”“蹲點式”等調研方式深入基層,咨詢行業專家、周邊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在他們的建議下不斷改進,最終形成黃浦江防洪能力提升總體布局方案。
“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發現群眾面臨的問題和意見,找到癥結所在,進而獲得破解問題的‘金鑰匙’。要多傾聽基層百姓的意見建議,努力破解工程建設推進中的瓶頸難題。”市水務局局長史家明帶領同事重點檢查薄弱岸段,牽頭開展各街鎮村民與相關部門的問卷調查,廣泛聽取基層民意。
據市水務局介紹,該工程基于國內外類似潮汐河口海岸城市防洪體系分析調研,統籌考慮流域與區域、現狀和未來的關系,創新提出“河口擋潮閘+堤防”組合韌性防洪體系布局,以實現上游段百年一遇防洪標準、中游段千年一遇防洪標準,應對氣候變化難題。
優化設計,把墻隱藏起來把濱水空間留給百姓
不僅防汛標準高,堤防設計還以“更生態、更優美、更具活力”為設計導向,并對標國際,深入調研國內外先進城市相關案例和理念。據介紹,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同市水務局組織開展《黃浦江兩岸(中上游)堤防與生態景觀專項規劃》,以“突出生態優先、錨固生態基底、促進開放共享、彰顯文化特色、聯動區域發展”為理念,在黃浦江中上游沿岸形成“一江五岸段,雙心八節點”空間結構,以實現黃浦江濱水公共空間貫通和品質提升。
“不僅要看到過去和現在,更要看到未來,不要把眼光只放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要高視點全局謀劃,才能處理好防汛安全韌性和濱水空間開放之間的關系。”史家明說,“我們要建設‘韌性堤岸,人民浦江’,摒棄原來簡單的加高建墻方式,通過優化設計,把墻隱藏起來,把濱水空間留給百姓,讓人們得到更好的親水體驗。”
居民群眾也紛紛對濱水空間建設建言獻策。有人表示,江邊路長林多,照明設備、休息平臺、垃圾桶等基礎設施不可少;景觀的提升也要考慮鄉村振興,結合當地特色;希望多一些親水平臺設計,增設部分支河橋梁便于通行。還有人擔心施工會對村里造成交通安全、噪聲、揚塵等方面的影響。對此,市水務局到松江區葉榭鎮徐姚村開展“愛堤護堤,保護水環境”活動,除了普及水文化知識外,還向村民介紹工程改造情況。“主動和群眾交朋友,打消他們的種種顧慮,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水務局共確定89個調研課題,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問卷、座談訪談等方式深入基層一線、深入企業村居進行調查研究,堅持問題導向,把聽民聲、干實事、破難題放在突出位置,廣泛聽取市民群眾意見,深入分析研究,以推動解決本市一系列涉水問題。
作者:張天弛
攝影:周俊超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