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任曉寧 北京報道
(資料圖)
去年11月起,華映資本董事劉天杰就開始重點看AIGC創業公司,到6月18日記者采訪時,他看了有近100家,最后決定投3-4家。
華映資本成立已有15年時間,目前投資項目覆蓋科技、消費、企業服務和數字經濟等領域,投資回報率在國內風險投資機構中排名靠前。AI是華映資本看好的賽道,用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的話說,ChatGPT引發的生產力革命,是當下低谷中大家看到未來的希望,是人類走向智能時代的開端。華映內部認為,大模型在使得行業決策范式發生本質性變化的過程中,數字化投資將有非常多重做一遍的機會。
不過作為重點看AI領域的投資人,劉天杰相對謹慎,出手并不多。他總會問AI創業者一個問題:“你們都是在開源大模型基礎上做產品,技術壁壘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很少有人能回答他。
這與2015年上一輪AI熱潮截然不同。當時的AI公司有技術壁壘,但缺應用場景,只能在安防、人臉識別等小領域應用。現在是AI技術大爆炸,應用場景無處不在,但誰都不敢保證自己目前的核心技術,明天會不會被ChatGPT顛覆。
最終,在資本市場上,投資公司們對AI投資持謹慎態度。雖然創業者躍躍欲試,技術日新月異,然而進來的錢卻并不像人們期待的那么多。
“在一級市場出手謹慎的不僅華映資本一家,很多機構都處在積極學習和冷靜觀察的階段。”華映資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告訴記者,投資人對大模型的進化和預判,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之前的行業,章高男主要關注“增量市場、高壁壘和行業前三”的公司,在AGI領域的投資,他又加了一個約束條件:必須能夠產生稀缺私有數據。
目前華映資本擬投資的AI公司,主要做大模型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劉天杰相信,AIGC賽道會長出一些大公司,即使不能達到字節跳動的體量,但達到滴滴的體量還是有可能的。只是一切都還需要時間。他一邊謹慎出手,一邊繼續尋找。
【對話】
劉天杰與創業者對談(圖源:受訪者供圖)
看得多,投的少
經濟觀察報:你們覺得AI領域創業,哪些板塊值得投?
劉天杰:我們一直關注AI領域,趕上了幾波浪潮,從2015年就開始投資一些公司,目前已經布局的有數據庫及人工智能基礎軟件獨角獸企業天云數據、AI數據標注和數據管理服務企業星塵數據、AI視覺在零售場景的應用企業零眸智能等。很多華映被投企業,比如金柚網、夸父炸串等的業務也結合ChatGPT等AI領域的技術發展自身的業務。
這一波是ChatGPT出現后我開始重點關注,從去年11月開始看相關的項目。最近有幾家公司都在交割過程中,主要是大模型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這幾家有做大模型本身,有做3D生成,有做大模型介入到工業自動化場景中,甚至介入到機器人中的企業。
大半年時間我們看了沒有100家也得有大幾十家公司。但值得投很少。現在整個一級市場,除了幾個美元大基金出手一些大模型項目外,其他機構都比較謹慎。
經濟觀察報:為什么投資會偏謹慎?
劉天杰:這是因為,第一,現在AI技術進展太快,很難講下一步OpenAI會發展成什么樣,也許你今天很看好的公司,明天OpenAI突然就成了它的競對。第二,國內確實與國外有代際差距,大家投起來意義不大。
經濟觀察報:當前國內出現了一些大模型創業公司,比如minimax、光年之外、百川智能等等。你覺得他們能做出來嗎?
劉天杰:我希望他們能做出來。大模型領域,國內創業公司肯定有機會,但是怎么解決算力問題,成本問題、語料問題等,這些是創業公司需要思考的。
不一樣的創業者
經濟觀察報:今年的AI投資,感覺還沒有去年熱。
劉天杰:是的,很難講ChatGPT的出現對于國內的AI市場來說是不是一個好事。比如說上一波“AI四小龍”,股價都跌得很慘,本來預期能隨著AI熱迎來一波新的高潮,但現在看也沒有復蘇跡象。
經濟觀察報:對于AI新公司來說,如果一直沒錢進來,是不是也很難做大?
劉天杰:現在確實有這個問題。這也是國內AI投資一直以來的問題,大家第一時間會問:你的場景在哪兒?客戶在哪兒?營收在哪兒?但AI這件事,你問OpenAI,這些問題它也回答不了。
經濟觀察報:國內最新一波做AI的創業者,他們之前背景大概是什么?
劉天杰:現在分成兩類公司。一類叫native AI,就是跟著ChatGPT起來的這波,比如我們投的一個創業者,他是算法天才,也很年輕,剛剛本科畢業。他們沒有經歷過上一波AI的洗禮,整個公司架構、產品思維都是用大模型的邏輯。另一類是之前做過其他AI項目,甚至可能不直接做AI,但是AI熱潮來了后在自己產品中加了一些AI的公司。
經濟觀察報:你更看好哪一類?
劉天杰:我自己個人現在多數精力還是放在第一類公司上,因為我覺得確實不一樣。比如像OpenAI,他們的組織架構、資本架構,與上一代AI公司完全不一樣,他們內部沒有那種層級,完全是小組制和項目制。其實這一代AI公司,有沒有算法天才是非常重要的。
經濟觀察報:現在有的創業者去國外找錢,好找嗎?
劉天杰:很難。因為技術上確實有差距,而且別人也都知道你的算力問題很難解決。前幾天海外有人采訪山姆·奧特曼(OpenAI創始人),問他中國的 AI發展到了什么階段,他回答說他完全不知道。這其實是海外對于中國大模型的代表性態度:我不知道你在干嘛,我也不關心你在干嘛,因為我知道你對我形成不了什么威脅。
經濟觀察報:聽起來很悲觀,這么大一個浪潮,但是我們什么都沒有。
劉天杰:中國人從來都是反應慢,但是比別人勤奮。我覺得還是有機會的,因為國內這么大的需求,不管是做to B的還是to C,其實都有戲。
超車與壁壘
經濟觀察報:你覺得國內AI能長出來大公司嗎?
劉天杰:毫無疑問,國內一定會有一家通用大模型公司。
經濟觀察報:應用層會長出大公司嗎?
劉天杰:應用層我覺得有很多機會,就像SaaS一樣,這是一個基于產業、基于行業的東西,不會有那種特別大的公司出現,但我覺得每個行業可以跑出幾家上市公司。
經濟觀察報:資本端現在對AI不太熱情,創業者他們是什么態度?
劉天杰:創業者現在太過熱情,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但大家都回答不了一個問題——壁壘在哪。因為他們都是在開源大模型上,推一個自己的小模型,這件事成本太低,用一個單卡就能訓練出一個幾十億參數的模型,沒有人能回答壁壘問題。
經濟觀察報:場景比上一輪增多了嗎?
劉天杰:對。這是這一輪AI浪潮與上一輪相比區別最大的地方,當時的AI公司很容易回答壁壘的問題,但不容易回答場景的問題。上一波AI只能用于很單一的功能,比如做計算機視覺,只能識別人臉或只能識別木頭,相對弱智。
這一波大模型浪潮中,理論上來講AI能做一切。但因為底層架構開源性質,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所以使得壁壘很低。
經濟觀察報:這一輪AI即使有投資,投的也主要是B端。C端產品你們有看嗎?
劉天杰:我覺得C端產品是未來AI真正爆發的領域。現在的一些C端智能產品存在問題,比如家庭機器人都不太智能,掃地機器人連掃地路線都搞不明白。但未來家庭機器人一定會更智能,它甚至會成為家庭的一部分,甚至是家庭伙伴。
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做,幾乎所有做to C機器人的創業者都在想朝這個方向發力。to B場景也一樣,比如機器人自由度的增加,毫無疑問是未來很重要的應用。
To C還有一個領域是下一代計算平臺,或者說下一代計算終端,以AR眼鏡為例,它可以作為用戶的一個“器官”,使用自然語言的交互,這大大的促進了VR、AR設備的研發迭代進展,所這部分是我們現在C端較為關注的。
經濟觀察報:你關注的也是C端硬件部分,軟件沒有值得關注?
劉天杰:有一些類似Siri的應用,即所謂的個人助手,我覺得這其中沒什么機會.因為這是OpenAI最核心的一部分,他們一定會自己做,而且一定能做得非常好。
經濟觀察報:所以要創業只能做OpenAI還做不了的?
劉天杰:或者說做OpenAI不屑于做的,一些它懶得做的小場景,它就把API放出來給大家,這其中是有一些機會的。我覺得未來即使是做OpenAI插件也能出一些很大的公司,就像阿里巴巴或微信體系里也出了一些很大的公司一樣。
經濟觀察報:但是更大的就沒戲了?
劉天杰:我相對來說還比較保守,但是誰也說不好未來會怎樣。比如可能突然之間某家企業就做大了,就像這一波AI公司里,誰也沒想到最后跑出來的是微軟,之前所有人都覺得谷歌在AI領域領先很多,最后卻發現微軟把谷歌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