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如何準確跟蹤煤炭產量:2022 年前商品煤、2023 年后原煤。(1)2022 年全國原煤產量增長10.5%至45.6 億噸、最大下游火電發電量僅增長1.4%,但煤價(秦皇島Q5500)年初到年末上漲49%、年內最高漲幅達111%,這尤其讓人費解。(2)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原煤產量是各煤企月度自己上報的數,在保供的大背景下,容易被報高,而商品煤是年度最終銷售的數,因而相對真實。(3)還原洗選損耗后的商品煤和原煤的差值,我們定義為表外產量,該差值/原煤產量在2020-2022 年分別為11%/10%/1%,我們認為在2023 年該值基本歸零,也就是說2023 年,原煤產量數據跟蹤的意義更大。
2022 年誰在增產煤炭?(1)分規模,原煤的角度,中小企業增長得更快,但是從商品煤的角度,大型企業增長得快(產量占62%);(2)分地區,2022 年四個省份(晉陜蒙新)占全國原煤產量81%,貢獻全國91%的增量,其中新疆產量占比9%、增量占比22%(新疆禁止新建120 萬噸以下礦井,增量主要由大型企業貢獻);(3)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 年煤炭開采產能利用率(74.9%)與2021 年(74.5%)基本持平,說明增產主要通過產能擴張實現。
煤炭未來增產空間幾何:2023-2027 年預計共有5 億噸新增產能、增幅約11%。
(1)在保供的大背景下,2022 年全國原煤產量同比+4.3 億噸(+10.5%)、商品煤產量同比+1 億噸(+2.5%),但未來隨著表外產量基本歸零,原煤產量增速將向商品煤產量增速靠近;(2)2022 年擴產主要靠產能擴張,根據汾渭2023年4 月的預測,2023-2027 年全國新增煤炭產能共計5 億噸,2023 年預計增2.4億噸(+5.1%),2023-2027 年總產能CAGR 為1.3%;(3)2022 年國常會7次提及“保供”,2023 年1 月至今再未提及,也預示著原煤產量保供壓力弱化。
煤炭擴產的變數在哪里?(1)2023 年全國煤炭產量增量預計超40%來自新疆(新疆煤炭產量2022 年4.1 億噸、其中外運量0.8 億噸,預計今年新疆煤炭產量5 億噸,其中外運量0.9 億噸),但是新疆煤存在運力和成本雙重瓶頸,這增加了全國煤炭擴產的變數;(2)我們測算秦皇島港5500 大卡動力煤價格低于722 元/噸時,疆煤外運將出現明顯減量,23/6/19 為810 元/噸;(3)大型企業可能自發性控產,例如中國神華煤炭產量2022 年3.13 億噸,但是2023 年計劃3.09 億噸、2024-2025 年計劃3 億噸左右。
供需如何判斷?(1)參照自下而上的測算、以及中電聯關于全國火力發電量的預測,預測今年全國煤炭消費量增長2.3%-3.7%,但這并沒有考慮到全球范圍內天然氣與煤炭的相互替代(煤價/氣價2010 年以來均值中樞為1.8 左右,截至23/6/16 該比值為1.18);(2)預計煤炭產量今年增長1.2%-5.3%(對應的新疆今年煤炭產量分別為3.5 億噸、5 億噸),1-4 月份原煤產量同比+5.5%,因此總體今年煤炭行業是有所過剩的;(3)需求端的不確定在于水電,1-4 月水電發電量同比-13%,水電和火電具有替代性。
投資建議:維持煤炭行業“增持”評級。中期來看,煤炭供給有頂,價格(秦皇島5500 大卡)底部支撐為720-770 元/噸,4 個因素:(1)疆煤外運成本(722元/噸)、(2)海外港口成本(770 元/噸)、(3)山西煤到港平均成本(750元/噸)、(4)坑口長協煤到港成本(770 元/噸)。截至23/6/19 港口現貨煤價為810 元/噸,在年均煤價770 元/噸的情況下,我們測算龍頭企業(中國神華、中煤能源、陜西煤業)對應的PE 為8.8-10.0 倍,仍有一定的配置價值,建議關注中國神華、中煤能源、陜西煤業。
風險分析:經濟失速下滑;海外煤價大跌;在建礦井產能釋放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