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影業出品、克里斯托弗·諾蘭自編自導的傳記電影《奧本海默》今日起正式全國上映。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信條》之后,諾蘭帶來了他迄今為止最為雄心勃勃的力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該片根據普利策獎獲獎傳記《奧本海默傳:“原子彈之父”的美國悲劇》改編,講述了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在二戰期間領導研制原子彈的過程以及他的戰后境遇,包括所遭受到的調查等。
IMAX膠片攝影機帶來的獨特質感、頂級卡司陣容呈獻的精湛演繹、實景實拍打造的真實震撼的感官體驗,這些都是《奧本海默》此前提前觀影活動后觀眾給出的評價,那么對于之后幾天準備去觀看這部傳說有些“觀影門檻”的影片,大家可能需要了解以下這些關鍵詞(不涉及劇透),這樣會更快地進入影片故事和人物內心世界,。
曼哈頓計劃
美國陸軍部于1942年6月開始實施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制原子彈的計劃,也稱為曼哈頓計劃。
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計劃制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整個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在工程執行過程中,負責人L.R.格羅夫斯和奧本海默應用了系統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縮短了工程所耗時間。
影片《奧本海默》則在大銀幕上再現了曼哈頓計劃從組建團隊到計劃完成的過程,包括著重展現了三位一體核試驗。
全新黑白膠片
拍攝《奧本海默》時,諾蘭采用了IMAX 65mm膠片結合65mm大畫幅膠片拍攝,其中包括史上首次采用IMAX黑白模擬攝影技術拍攝的段落。
諾蘭認為大畫幅攝影首先能帶來極高的清晰度,這種清晰度可以讓觀眾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因為《奧本海默》是一個在范圍、規模和跨度方面都很大的故事,他希望觀眾就像是身處在發生這一切的房間中,就好像參與其中,在這些重要時刻與這些科學家進行對話。
諾蘭在拍攝《奧本海默》黑白場景時還用到了一種新的膠片。
最初劇組打電話給柯達公司,問他們是否有65毫米的黑白膠片,柯達的回答是沒有也從來沒做過,后來柯達接受了挑戰,為劇組提供了剛生產出來的全新膠片樣品,測試后效果非常好,于是正式拍攝時諾蘭就用了這款全新制造的膠片。
黑白畫幅
《奧本海默》中,關于奧本海默相關的劇情都是彩色畫面,而小羅伯特·唐尼飾演的劉易斯·斯特勞斯發生的事件是黑白的,這其實不是諾蘭第一次在電影里這么處理。
在《記憶碎片》中,諾蘭也區分了黑白畫幅和彩色畫幅,而在《奧本海默》里因為有不同的時間線,觀眾看到不同色調的畫面就能夠馬上了解到這兩個時間線的區別——黑白畫面是劉易斯·斯特勞斯視角時間線的故事和回憶,而彩色畫面是奧本海默視角。
如上文所說,影片中黑白畫面是諾蘭第一次使用IMAX黑白膠片進行拍攝,它的清晰度是IMAX的清晰度,這能夠打造視角轉換的感覺,讓觀眾更加沉浸。
三位一體核試驗
曾經有網絡謠言稱,諾蘭為了拍攝《奧本海默》中三位一體核試驗的核爆炸火光和蘑菇云,在新墨西哥引爆一枚真正的原子彈。
這當然不是真的,諾蘭是和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特效總監斯科特·費舍爾和安德魯·杰克遜合作制作了電影中原子彈的爆炸場景。準備時諾蘭提的要求是不能使用電腦生成圖像。
于是杰克遜和費舍爾開始進行實驗,他們將乒乓球撞在一起,向墻上扔油漆,調制發光的鎂溶液等等,并用各種幀速率的小型數碼相機對它們進行近距離拍攝。
目前來說,電影中實際的原子爆炸圖像如何制作仍然是高度機密,制作這些圖像的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曼哈頓計劃”,制作團隊就像一個大型的科研項目。
配樂
為了創作《奧本海默》的配樂,克里斯托弗·諾蘭再次找到了奧斯卡得主、作曲家路德維希·格蘭森,兩人曾在諾蘭上一部電影《信條》合作過。
制作時,最初諾蘭對《奧本海默》的音樂沒有預設想法,但他提供了一個初步想法,建議音樂家以小提琴為基礎來創作配樂,因為諾蘭認為小提琴非常適合奧本海默。
“它的音調非常不穩定,完全取決于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它可以在一瞬間非常美麗,也可以瞬間變得可怕或令人不快。所以,小提琴的聲音有一種緊張感,具有神經質的風格,我認為這符合羅伯特·奧本海默高度緊張的智力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