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復旦大學在中國大陸地區高校中首創以培養文學寫作者為宗旨的創意寫作專業碩士點,同一年成立的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中心是國內高校中最早開設的創意寫作專業之一。這一年因此被認為是中國創意寫作“元年”,此后,創意寫作以學科、課程或其他形式在中國高校迅速發展。今年4月,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九所高校在滬聯合成立“中國大學創意寫作聯盟”,推動高校資源共享助力創意寫作學科建設,這一舉動備受學界及社會關注。
上海是中國創意寫作“高地”,6月25日,“上海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揭牌儀式暨“2023·中國創意寫作再出發”高峰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作家何建明受聘擔任研究院院長,現場還發布了《中國創意寫作白皮書》與第二屆“何建明中國創意寫作獎”征文啟事。
白皮書提出,因天然的“跨學科”屬性和“人人可以成為作家”的“人民性”,創意寫作迅速參與到“新文科”建設和新時代全民寫作浪潮中。不過,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形式、寫作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意寫作其實早于2009年就已在國內萌發、實踐。白皮書試圖全面梳理創意寫作學科在中國的發展狀況,探討創意寫作本土化生發、中國化發展的事實以及創意寫作“中國學派”創生的可能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許道軍表示,白皮書梳理了創意寫作中國化的完整歷程,其實也是一個思考再出發的過程,是尋找學術理論查漏補缺的過程,更是學科未來如何發展定位的過程。在團隊的設想展望中,創意寫作學科如今基本完成了從引進到本土化的過程,未來應該更多參與到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公共文化服務之中,也需要更深入推動文學創作進入時代各個場域之中,發揮創意寫作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在國內高校,“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一度成為一種“共識”。曾長期在中國作協和多個文學期刊工作的何建明觀察到,許多中文系出身的文學界人士并不太會寫文章,“我一直在思考這個現象,直到注意到上海大學在創意寫作方面的建設工作,這和我對高校能不能承擔培養作家的思考不謀而合。”“創意寫作的出現打通了引入作家駐校教學的機制,但能否培養新一代寫作者,培育越來越多知名作家,關鍵還在于教學思維是不是同步創新。”何建明表示,他始終抱有培養新興寫作人才的心愿,特別是“有一個在上海創造當代文學高峰的夢想”,在與上海大學創意寫作學科的十余年交集中,見證了這一學科從草創到壯大的發展歷程。此番加盟上大,他放棄薪酬,將其全部投入創意寫作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何建明在現場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的“研究”二字能否有一天去掉?這一提問觸及創意寫作學科的“隱痛”。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旭光告訴記者,創意寫作學科搭上為時代、為社會服務的“新文科”快車,發展迅猛,但其學科“正當性”尚未得到完全解決。“傳統中文學科目錄中沒有‘創意寫作’,‘創意寫作’只能掛靠其他學科。有的高校自設了隸屬于現當代文學的二級學科點,但創意寫作的研究范式與現當代文學并不完全一致。”能否去掉“創意寫作研究院”的“研究”二字關涉另一個問題,“創意寫作專業的學生能否依靠創作實踐成果取得學位?除了極少數高校,大部分創意寫作碩士點仍是學術型碩士。”
在何建明看來,創意寫作教學不能“從理論到理論”。劉旭光認為,好的創意寫作人才應該“自己能寫,能教別人寫”。他介紹,上海大學將在中國語言文學本科生中開設創意寫作特色班,嘗試將創意寫作融入本科教育。
當天下午,“2023·中國創意寫作再出發”高峰論壇拉開帷幕,論壇分兩個半場,與會專家就拓展新時代上海都市寫作新境界、創意寫作視域下的寫作詩學與作家研究、連接教育、社會與世界的創意寫作等議題展開討論。
本文作者:施晨露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項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