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為何暫停“紙黃金”業務,各銀行的回復基本一致:一方面是根據監管層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投資者權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譚浩俊表示,監管層、銀行此前叫停“紙黃金”業務有其道理,因為紙貴金屬業務開展起來風險確實比較大一些,如果交易過程不規范、投資者行為不規范的話會進一步放大風險,“其本質就像股票炒作一樣的,確確實實風險大,所以一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就不要去操作‘紙黃金’,銀行叫停這項業務,也是為了避免這方面的風險給銀行的經營帶來影響,一旦如果這方面的風險比較大了,引起投資者的不滿意,會對整個銀行的形象帶來影響”。目前來看,重啟的可能性極小。
2021年底,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共同發布了《關于促進衍生品業務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對銀行開展紙貴金屬業務也作出了明確要求,金融機構發行的不涉及標的物實際交割的記賬式貴金屬、大宗商品、外匯類等賬戶類產品參照本意見管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我們和銀行從業者調研的情況來看,當前監管層對于銀行衍生品的監管是趨嚴的,目前這種態勢還在延續”,某券商宏觀分析師稱。他表示,之前“紙黃金”業務被叫停,的確是出于監管層處于銀行風險性的考量,因為國際環境可控性差、“紙黃金”的波動性過大,加之“原油寶”事件的后續影響,所以監管方面為銀行此類直接面向普通零售用戶的高風險業務踩了剎車,“擔心誘發局部或者系統性風險”。
另外,黃金類金融產品供給豐富,投資者還是可以理性選擇。“今年黃金價格的確有相當幅度的上漲,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譚俊浩介紹,原因無外乎俄烏沖突帶來的國際經濟形式不穩定、通貨膨脹風險加劇等因素。他認為,今年黃金的價格應該會比較堅挺,價格上漲的概率比較大。
“如果大家想投資黃金,其實國內的黃金類金融產品的供給還是比較豐富的”,上述券商宏觀分析師表示,對于高凈值、風險承受能力高的人群來來說,可以選擇黃金期權類產品,因為可以加杠桿,潛在收益高;對于普通中產階層來說,可以選擇國內交易所的黃金期貨,因為有人民幣匯率的“安全墊”,投資者的風險相對可控;對于一般的投資者來說,選擇黃金股的ETF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既可以享受行業紅利,也可以分享相關公司的估值提升的紅利。
“從我了解的情況來看,不管是銀行出售的黃金還是期權類產品,今年以來前來資訊或者辦理業務的人數都有顯著提升”,該分析師這樣說。
不過譚浩俊認為,普通投資者應當選擇實物黃金,“類似真正的金塊、金條,而不是黃金飾品”。當然,投資者也不應該指望實物黃金會像股票一樣短期內有大的漲幅,更應該關注其穩定性,“可以每年買一點,但不要一下子買太多,還是要理性投資”。
文章來源:第一黃金網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溫馨提示] 文章來源于第一黃金網,由整理發布。轉載注明原文出處,此文觀點與無關,理性閱讀,版權屬于原作者,若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