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期間,湖北宜昌秭歸縣城里游客很多。不到五百米長的屈原故里非遺小巷格外熱鬧。十幾家門店一字排開,展示的都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艾香、棕編、香椿包子......游客們很感興趣。
(相關資料圖)
巷子頭上第一戶,宜昌市非遺技能傳人宋發龍扶著一個石臼,用石杵叮叮當當地搗個不停。那里面裝的是風干的艾葉,被石杵激發出縷縷清香。
宋發龍用曾祖父流傳下來的石臼做艾香
曾經對“艾”半信半疑
宋發龍是秭歸人,出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他童年的記憶中,艾草是一種神奇的植物。
在醫療條件不發達、不便捷的年代里,宋發龍的曾祖父是十里八村有點名氣的赤腳醫生。附近有誰身體不舒服,都愿意找宋發龍的曾祖父瞧一瞧。秭歸盛產艾草,宋發龍的祖父在治病的過程中也經常用艾草。“遇上失眠的、心神不寧的、關節痛的,甚至不孕的,都用艾灸。”宋發龍說。
制作艾香的艾草和石臼
長期耳濡目染,宋發龍學會了制作艾香的手藝。不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他對制作艾香失去了興趣。而且對隨著接觸的科學知識增多,他對艾的醫療作用越來越懷疑。在老一輩的土辦法里,似乎什么病都能用艾草來治療,這顯然是不科學的。于是,曾祖父搗艾草的石臼被收進了柜子。
宋發龍成了家,娶的媳婦高玉玲是本地人,也是從小學會了制作艾香。成家后,宋發龍出門打工,到建筑工地上包工程。妻子高玉玲覺得,現在市面上的艾灸館越開越多。既然自己有手藝,不如搞一個試試。
當作是小打小鬧,高玉玲開了個艾灸館。“剛開始,原材料都是買來的,但收到貨一看很假,用的都不是好艾草。”
高玉玲萌發了自己做艾香的念頭。
下決心做“艾”的生意
宋發龍干了幾年工地,起早貪黑、風吹日曬很辛苦。有一次腰部不舒服,妻子高玉玲給他連續做了幾次艾灸,情況明顯改善。“以前對于艾灸的作用是將信將疑的,從那次以后,我覺得確實還是有作用。”
宋發龍覺得,老一輩留下來的東西,還是有些道理的。應該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018年,宋發龍做了個決定,不在工地干了,回秭歸做“艾”的生意。他和妻子合計,建立自己的種植基地,用最地道的艾草來制作艾香。
“我們自己在九畹溪搞了五十畝的種植基地。產出來的艾葉,我們請工廠給我們加工,做成艾灸用的艾香。”高玉玲說。
每年端午節是秭歸縣一年一度的盛會。近年來,秭歸縣圍繞端午、屈原、龍舟等歷史文化名片,把端午文化節越做越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走進屈原故里,感受端午文化。
宋發龍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20年,高玉玲和宋發龍都被評為秭歸端午制艾技藝和針灸療法技藝的傳承人。非遺小巷落成后,政府安排他們作為第一批傳承人入駐。
在政府部門和媒體的推介下,非遺小巷很快成為秭歸旅游必到景點之一。宋發龍的制艾技藝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傳播“艾”的使者
一盤艾葉,一個石臼,叮叮當當。
曾祖父的“對窩子”被宋發龍重新找出來,收拾干凈,擺在非遺小巷的店門口。
“不光是國內的感興趣,老外也感興趣。”宋發龍介紹,去年,有一對意大利父女來秭歸旅游,看到他的制艾技藝,非常感興趣。
“我當時給她做了個艾灸,還做了一個肩頸按摩,她說很舒服,還發了小紅書。”宋發龍一邊說,一邊翻出當時的視頻給記者看。
宋發龍給意大利游客體驗艾灸和按摩
隨著經營越來越好,宋發龍和高玉玲把秭歸的艾香帶到了更遠的地方。“我們出去參加一些展會、論壇,就把我們的產品帶到安徽、湖南、浙江、廣東等等。”
以前的艾香,外形粗獷,品種單一。現在,宋發龍和高玉玲一起設計了不同效果的艾香,分門別類,針對不用人群。還有艾草足浴包、艾茶、頸椎枕等產品。
宋發龍研究發出來的新產品
在非遺小巷門口,兩名工人正將兩把長長的艾草斜掛在牌坊上。屈原去世2300年了,端午掛艾的習俗傳承至今,歷久彌新。
宋發龍說:“不管是掛艾,還是做艾香,經過這么長的歷史,都成了一種文化習俗。我們有機會把這種文化傳播出去,很高興。”
(長江云新聞記者 王靜波 責任編輯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