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全媒體記者王春雷
巴東縣是長江入鄂第一縣,水土保持工作一直是巴東縣筑牢生態屏障、守護綠水青山的重中之重。多年來,巴東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始終以立足大生態為導向,把綠色環保作為項目建設的準入門檻。在該縣項目落地過程中,水土保持工作往往具有“一票否決權”。
對生產建設單位來說,水土保持工作流程復雜,即便有巴東縣水土保持局工作人員的全程指導,方案編制審批也需耗時近一個月、花費數萬元編制費用,此外還有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的水土流失監測費。面對水土保持這盞紅燈,不少項目被迫踩了“剎車”,放慢速度。
一邊是保護綠水青山的“生態賬本”,一邊是巴東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經濟賬本”,兩本賬,該怎么算?
今年,巴東縣推行水土保持區域評估改革,算好“生態”和“經濟”兩本賬。生產建設項目在做好水土保持的基礎上,對工作環節進行優化,在巴東縣有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園區(開發區)等范圍內推行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將過去以單個生產建設項目為對象的水土保持單個評價改為以園區(開發區)整體為對象的整體評價。
一個園區(開發區)只需編制一個總體區域水土保持方案,統一開展水土流失監測。區域內的單個項目只需編制報告表實行備案制,不再單獨開展水土流失監測,精簡流程,減輕企業負擔,保證項目建設一路“綠燈”。
在巴東縣平陽壩高鐵新區,有平陽大道工程、神農溪平陽壩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巴東縣北站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等7個單體項目。以往,這些項目需要逐一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再由縣水土保持局審批。通過實施水土保持區域評估改革,平陽壩高鐵新區進行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后,區域內所有項目無需再次審批,7個項目可節約60天審批時間,節約審批成本經費18萬元。
自實施水土保持區域評估改革以來,巴東縣共有30個市場主體受益,為企業節省資金超9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