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關注 >

聚焦:“新高考地區”如何報志愿?注意兩個邊界原則

2023-06-25 19:20:52 來源:陳志文觀察?

對于新高考地區,之前講的專業、學校、地域三原則都適用,也是核心,但我們需要根據新高考志愿填報規則進行調整。

先科普一下新高考志愿填報的底層邏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高考改革在志愿填報上更強調專業,同時簡化批次,賦予學生更大選擇。

首先,志愿填報從過去的“學校+專業”模式變為“專業+學校”模式,簡單說,就是從報學校,變為報專業,3+3地區尤為突出。

過去高考報志愿是先填學校,再報這所學校的6個或5個專業。而現在,則是先考慮專業,再考慮學校。打個比方,如果你想報計算機專業,理論上可以填40多個甚至80多個計算機專業:1. 計算機,清華;2. 計算機,北大;3. 計算機,華中科大……等等。

當然,最后各地并沒有完全按這個邏輯,上海等地則平衡了專業與學校,沒有絕對按專業,更接近于原來的報考邏輯。

新高考的志愿填報基本演化為“專業/專業大類”與“專業組”兩種模式。

以專業為核心報考,一所高校在一個地方少則幾個人,多則十余人,與過去的招生方式相比,就容易出現事實上一所高校在一個省只招幾個人的現象,導致無人敢報考。在高考改革的實踐中,為應對各種復雜的問題,尤其是報考的問題,學校只能合并同類項,而無法絕對按專業選報。

同時,也考慮學校培養對知識結構的需要,高校在制定填報規則時,基本演化為兩種模式,一個是平行到專業,一個是平行到專業組。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一下這個變化。

第一種,按專業或專業大類報志愿。

前面我們已經用計算機專業舉過例子,學生可以填報不同高校的同一專業。但在現實操作中,許多高校不是拿單個專業出來招生,而是把學校的所有專業分為幾個大類。

這種分類,一般情況下是按照相近原則,比如電子信息、計算機、網絡等歸為一個大類,文史哲歸為一個大類。有些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則把所有文科歸為一個人文專業大類。學生被錄取到某個大類后,要在大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再進行二次分配,到大類中的某個專業進行學習。

填報時,一所院校的一個專業就是一條志愿,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這種游戲規則下,填報志愿個數比較多,比如浙江80多個,山東96個,沒有調劑之說,學生不必擔心被調劑到沒有填報的專業或專業大類。

第二種,按照院校專業組報志愿。

這種做法更接近原來老高考報考模式,是把一所高校的所有專業分成幾組,在一個組內,各個專業要求的選考科目都是一樣的。當然,并非所有選考要求一樣的專業都歸在一個組里,學校往往根據需要,把選考科目要求一樣的專業會分成不同的組。

填報志愿時,一個院校專業組即為一個志愿,每個志愿即這個專業組里可以填報多個專業,可以選擇調劑或不調劑,調劑限于同一個專業組內,也是平行志愿投檔。

這種游戲規則下,一個組里的專業,差距有可能比較大。一些學校往往借此把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放到一個組里,希望用熱門專業帶冷門專業。2021年某著名大學計算機類中,既有人工智能、軟件工程,也有土木、水利、海洋等專業,備受爭議。

這種填報規則下,不得不注意專業的二次分配問題。

無論是專業或專業大類,還是專業組,各高校在各地的招生專業數大幅下降。這兩種填報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考生不敢報考的問題,也簡化了報考的復雜程度。但不足之處在于,都面臨專業的二次分配問題。對于專業大類,一般在入校一年后進行專業的二次分配;專業組則在填報時就需要在專業組中填寫服從調劑或不服從調劑。

新高考改革地區志愿填報,務必注意兩個原則或者說邊界。

新高考的志愿填報表面上看變復雜了,比如最多的需要報100多個志愿,超過了很多家長的認知水平。

但高校為了保護考生利益,吸引考生報考,都做了“包包子”的應對,即所謂平行到專業大類與專業組的做法,把原來復雜的志愿填報簡單化了。多數省市可以一次報40個以上的志愿,又搞平行志愿,即從高到低分數最大化的投檔做法,和老高考志愿填報相比,強調專業,填報數量又多,考生擁有了絕對的主動權,報考風險大幅減少,志愿滿足率往往逼近99%。

但在這種新的規則下,我們尤其需要注意其中的變化,不能用老高考思維處理新高考志愿填報。這其中主要把握兩個原則。

第一,首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自己的分數范圍內,每一個考生的選擇其實都是有限的,這時務必把自己最想去、可能去的專業與學校想清楚,都寫進去,寫到前面。大家想想,幾十個志愿,足以覆蓋所有可能的學校專業了。不必過于精準算計基本就可以涵蓋,風險大幅減少,這是新高考的一大優勢。

第二,我們也務必想清楚自己的負面清單,不要填寫進去。新高考一般不分一批、二批,只分本科與專科,一次填報一次錄取。因此,千萬不要因為志愿沒有填滿就瞎填,把自己不想去的填上去。2017年新高考第一年在浙江落地,就出現了97個一段考生被錄取進獨立學院的現象,原因就是一些考生為了不讓志愿空著,前面填的太高,未被錄取,后面的又太低,最后被錄入了三本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