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小王表示,他在6月21日認購了端午節專屬理財產品,這樣在這個小長假期間也能享受到一些額外的收益。"
(資料圖片)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期間,《華夏時報》記者盤點了銀行推出的專屬理財產品。通過在中國理財網搜索“端午”關鍵詞,發現有三款端午節專屬理財產品推出,且發行銀行均為城商行和村鎮銀行。
理財魔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金融專家馬永諳在6月22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大型銀行,中小銀行面臨更大的展業壓力,因此發行端午專屬理財產品是借勢營銷的一種方式,讓閑置資金在假期也能獲得收益。
與往年相比,今年銀行對端午節專屬理財產品的推出顯得較為“冷淡”。記者通過走訪發現,近一兩年銀行較少推出節日專屬理財產品。多個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客服人員表示,往年他們會推出一些端午節相關理財產品,但今年并未查詢到類似的產品,節日期間發行的理財產品與平時差別不大。
此外,今年部分銀行推出的端午節活動大多與理財產品無直接關聯。例如,光大銀行推出了名為“財富禮遇季”的活動,用戶可以通過打卡、學習理財干貨以及邀請好友等方式獲得不同的獎勵,如微信立減金、打車優惠券和旅行優惠券等。而有些銀行將目光投向了“夏日理財季”和“理財夜市”,向消費者推介更多理財產品,并普及理財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部分中小銀行推出了端午節專屬理財產品。例如,河北銀行推出了名為安益111號(端午節)的產品,起購金額為五萬元。湖南銀行推出了名為富盈系列23034號的端午節新品理財產品,起購金額為一萬元。禾城農商銀行推出了端午節專享的“豐收·豐禾”值型理財產品,個人投資者的起點認購金額為一萬元,機構投資者為五十萬元,產品首發認購期截至2023年6月28日18:00。
馬永諳表示:“產品本身不會有特別大的差異,只是在營銷口號和賣點上可能會掛上類似‘節假日’的熱點。”
具體來看,一些假日專屬理財產品的賣點是“讓閑錢不閑置”和“假期也能有收益”。在產品的投資性質方面,主要為固定收益類產品,風險屬于中低水平,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上限最高可達到4.5%。
馬永諳認為,中小銀行更關注假日理財產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浮動收益化的推出,大型銀行在產品管理方面具備更大優勢和更高的靈活性;另一方面,隨著存款利率的不斷下調,中小銀行此前高利率產品的競爭優勢逐漸削弱。面對這兩個壓力,中小銀行面臨更大的展業壓力和競爭壓力,因此它們會更加發力理財產品。而端午節專屬理財產品的推出,也使得閑置資金在假期期間能夠獲得收益。
過去家庭財富結構往往是二元化的,資金大部分投入到存款和住房方面,這種結構對投資者來說存在風險。銀行理財機構推動端午節理財活動,一方面幫助投資者進行理財,一方面銷售自家產品,使得投資者的資金從原本的二元結構向更多元的結構轉移。馬永諳表示:“多元的投資方式一定優于原來的二元結構,無論是對投資者個人還是對資本市場來說都是有利的。”
馬永諳談到近年來節日理財產品發行偏少、吸引力下滑的現象時表示,投資者日趨成熟,他們的投資規劃和投資范圍更加合理和廣泛。對于理財產品而言,僅僅銷售產品是不夠的,這只能解決一部分客戶的理財需求。從長遠來看,銀行需要提供持續的后端服務,將活動性營銷轉變為常態化營銷,并以持續服務為主,例如建立獨立的投資顧問部門。
對于投資者來說,如何選擇節日專屬理財產品呢?馬永諳表示:“應該進行長遠規劃,根據需求購買理財產品。”理財是根據需求進行的,而理財需求不會因為一個節日而發生變化,所以購買理財產品不能像參加618大促銷一樣,看到促銷就購買,或者看到廣告口號就購買。
購買假日專屬理財產品時,應充分了解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個人的資金狀況和投資偏好,同時也要正確認識凈值型理財產品的風險,并綜合考慮產品的風險、收益和流動性等因素。與銀行存款不同,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與凈值的變動有關。此外,對于金融機構推出的各類理財產品營銷宣傳資料,消費者應該仔細甄別,警惕使用“高收益”、“有保障”等字眼的宣傳,以免上當受騙。
如果投資者恰好有理財需求,并且該假日專屬理財產品在綜合考量下表現良好,那么購買這類產品也是合適的選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