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至7月2日(農歷五月十三至十五),溆浦縣將舉辦第三屆“大江口·大端午”龍舟文化節。
“寧愿荒掉一壟田,不肯錯過扒龍船。”這是溆浦人民對屈原的天地深情和對楚辭文化的尊崇與傳承。
(資料圖)
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石紹尚,從15歲開始學習制作燕尾龍舟,至今已精心制作近20條船,并把這門技藝傳承給了下一代。
佇立沅水江邊,面對滔滔江水,57歲的石紹尚腦海中浮現出龍舟競賽、奮楫爭先的熱鬧場景。
他走過的這一路有太多的記憶與燕尾龍舟密不可分。
(口述:石紹尚 整理:羅藝瑤 陳小勇 石亞玲)
15歲開始學習制作龍舟——從小憧憬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兩千多年前,屈原對溆浦龍舟比賽有此描述。
大江口地處沅江和溆水的交匯處,兩千多年前,屈原就是從這里乘船進入溆浦的,發出“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的感嘆。
千百年來,溆浦江口民眾一直有賽龍舟的傳統。據村里的老人說,就是為了紀念和緬懷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不同的是,別的地方賽龍舟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而溆浦龍舟節的舉辦時間一般選擇在農歷五月十五。老百姓稱這天為“大端午”。
我叫石紹尚,1967年出生于溆浦縣大江口鎮沅楓村,從小就聽著龍舟節的起源和傳說長大。
我父親當年是鎮上船廠的工人,擅長制作龍舟。我們鎮上,掌握龍舟制作技藝的人不少。由于龍舟比賽是當地群眾最為熱衷的傳統節日,我的父親憑借高超的手藝在當地很受尊敬。
從小我就憧憬:我長大了也要學習制作龍舟,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15歲初中畢業,我一邊在家務農,一邊跟著父親開始學習制作龍舟。
一共制作20多條龍舟——砍、刨、削、鑿絲毫不馬虎
沿江兩岸的村落,村村都有龍舟,有的村還有2條龍舟,停放龍舟的長長的風雨亭多達80多座。江口民眾自古以來就在賽龍舟上下足了工夫,具有許多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創意,從砍樹造船到槳手挑選,從下河競賽到民眾觀看,無不充滿了神秘感。尤其是龍舟,更是創造了多項全國之最。
在溆浦,龍舟已超越了本身,賦予了太多古老而獨特的民族文化。
“豬嘴、蟒蛇身、燕子尾。”這是燕尾龍舟的獨特造型。大江口燕尾龍舟形體保留了楚國崇鳳的圖騰,形制古拙,舟長人多,尾巴高翹,氣勢雄偉。
燕尾龍舟多達26個艙,1米6寬,龍舟的船尾翹起2丈多高,呈燕尾形,且與龍舟是一個整體。這樣的龍舟上的人員可高達72人。
打造龍舟全靠手工作業,砍、刨、削、鑿,讓堅硬的木頭編織出更結實的船身。最有講究的是龍頭翹起的部分,這個部位我們稱為“分水片”,安裝要精準,角度不對的話,會影響“吃水”,阻力大劃不快。
選木材、畫線、切割、拼接、刷桐油、上色……學了五年的基本功,20歲那年,我制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只龍舟。不過,技術還不到家,這只龍舟的分水片沒安裝精準,一般人看不出來,同行“看穿不說穿”。雖然賣出去了,但我心里虛,耿耿于懷。
我意識到,要真正做好一只龍舟,并不是簡單的事情,還要加強學習。
在不斷學習中,我的技術逐漸嫻熟,成為遠近聞名的龍舟制作人。
時代向前發展,龍舟制作也在與時俱進。過去,溆浦端午節是進行“扒”龍舟比賽。每次四條船進行比賽,當船與船靠近時,坐在船頭的劃手們就進行力量較量,直到把對方的選手推入水中,落水多的一方為輸。
因此,船體比現在的龍舟體型要大一些,規格為36艙,寬1米7。
后來,由于“扒”龍舟這項活動存在安全隱患,在政府的引領下,把“扒”龍舟改為賽龍舟。賽龍舟,要求的就是速度快,那么,船體得輕。
根據行情需要,我將龍舟的體型從36艙、1米7寬,改為26艙、1米6寬。另外,以前燕尾龍舟都是用一棵天然的大樹來制作,現在為了保護環境,我基本上采用杉木,木質輕、木紋平直、易加工、耐朽、不易受蟲蛀,船劃起來也更快更穩。
從15歲開始學習制作龍舟以來,我已經制作出20多條龍舟。
兒子18歲開始學習制作——這門技藝千萬不能丟啊
在溆浦縣大江口鎮,幾乎每個村都有我制作的龍舟。制作龍舟工期長,一般要90天左右。我一年最多能制作4艘。保管得好的話,一艘能使用30年至40年。
把獨木龍舟做好,把手藝傳承下去是我最大的愿望。為了讓技藝繼續傳承下去,多年以來我收了不少徒弟,包括我兒子在內,我會毫無保留地將技藝傳授給他們。
在這里,沒有男兒不愛賽龍舟。不管外出多遠,節日期間很多村民都要回到家里,一起參加村里的龍舟賽事。如今,平時在村寨里很少見到的年輕人,龍舟節一到便成群結隊回鄉。
我兒子15歲便跟著我當劃手參加龍舟比賽,18歲高中畢業就跟著我學制作龍舟。
他勤快,肯動腦筋,想象力豐富,技術好,制作的龍舟質量好。
制造龍舟很枯燥,而且利潤很低,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過去3年,多地沒有舉辦龍舟賽,因此,我們也沒有接到訂單。
為了維持生活,兒子去了長沙打工。出門前,我囑咐道:“今后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制作龍舟這門技藝千萬不能丟啊。”
手記:
“龍”的傳人“舟”的傳承,傳統工藝綿延不息。
如果說文物是浸潤時光的歲時之美,那么一技一藝就是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守一門“藝”,傳一脈“情”。
“父親將手藝傳給了我,如今,我將手藝傳給了兒子。今后,我還要代代傳承下去,當做家規要求后代都要學會制作龍舟這門技藝。”石紹尚堅定地說道。
石紹尚表示:“龍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多地恢復了賽龍舟這項傳統活動。況且,今年溆浦縣也在大力推廣這項傳統文化,舉辦龍舟賽。這也讓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充滿了信心。今后,我想把自己制作的龍舟銷售到全國各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