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相關資料圖)
人工智能社會的人機關系
人工智能時代社會將由人工智能作為主要生產力,人類作為輔助角色協助人工智能生產,在各行各業產生巨大變革。
當人工智能開始每天對每個人定制化生產更好的圖書、教材、課程、小說、視頻、電影,每天給人類安排一天的任務、社交、飲食、休閑, 人類每天接受的信息將大部分由人工智能生產。
原來負責生產的人,可能將只保留少部分從事靈活性輔助工作和人類價值觀抽查工作,這也意味著 生產和生活將產生根本上的顛覆性變化 。
二
人工智能社會中人類的優勢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遵從生存導向的自然演化規則,自然地演化出了 語言系統 ,這種語言系統通過聲音、手勢以及后來的符號等方式,傳遞著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語言系統誕生之初,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需要通過語言來加強協作以便建立生存優勢。語言系統的出現,使得人類能夠更好地交流,形成更龐大的 信息系統 。 在這個信息系統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語言系統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傳達給其他人,從而實現更好的協作。
語言系統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語言系統讓人類個體高效地交流和協作,更重要的是通過語言交流讓經驗和知識不局限于人類個體中,而是在個體之間傳播,以此創造出知識本身的發展,知識的發展則可以讓人類更好地理解世界。
隨著語言系統的發展,人類不斷將自己的經驗和認知通過語言建構出來,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系統化的跨越個體的 “ 概念網絡 ” 。這種概念網絡在語言出現之前其實就已經存在于人類個體的意識中,是神經網絡這種物理結構在意識中映射出來的概念網絡,也是人類與外界互動時所形成的對世界的認識。 這個概念網絡其實就是人類思維的結構,概念網絡本身就具有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能力。
最初的概念網絡只代表人類個體的認知,在語言系統出現后,概念網絡通過語言的交流開始迅速跨越人類個體在一些社會中形成共同概念網絡,人類個體通過共同概念網絡形成生存共同體,有基本一致的觀點和行為規范,并且良好的概念網絡不斷在生存競爭中傳遞和擴大,概念網絡逐漸成為穩定的跨越時間和地域的自組織信息系統,這也就意味著 文明的誕生 。
人類文明誕生后,概念網絡不斷的發展,尤其是在文字出現后, 概念網絡可以極大的跨越時間和空間產生影響,人類個體也可以更快的通過概念網絡獲得巨大的經驗和知識,這也就是人類個體花大量時間進行學習的原因 。 人類社會學習活動的形式和規模不斷發展,便逐漸形成 系統化的教育活動 。
人類社會在最初與其他動物社會相比較,并無太大生存競爭優勢,但是隨著語言系統的發展,借助概念網絡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優勢,人類獲得了對自然無限的認識和改造潛力, 人類不斷的根據自身生存需求改造自然,這也讓人類快速的走上了地球世界的巔峰。
當人類將這種無限的認識和改造潛力對準自身之時,人類開始深入的認識自己,并且嘗試將自身的能力賦予機器。 但是,人類對于自己創造機器的行為,沒有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事情的兩面性。
人類作為自然演化出來的生命,生存競爭形成了 人類自我優先的評價體系 ,無論在審美還是行動目標,人類自我優先并根據親疏遠近形成的各種評價體系深刻地融入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
人類作為整體,也具有 人類中心主義的傾向性 ,并且人類在遠遠超越其他動物之后,長期的相互比較讓人類產生出一種人類是一切存在的主宰的偏執心態,甚至認為人類在整個宇宙中是最偉大的奇跡。
這種心態即使在理性的科學時代依然存在,但隨著人類科學的發展,人類對自身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人類偉大之謎被逐步的了解。 這時,有的人類開始更理性的思考人類的本質和在自然中的優勢。
自工業時代以來,人類不斷地發明各種機器來替代人類的體力勞動,并且更多地發揮人類面對其他動物所具有的巨大腦力優勢。
在信息時代,人類對自身的腦力勞動也開始逐步建立機器來進行替代,并且 很多人類在沒有很清晰認識自己腦力優勢的底層邏輯時,盲目的發展替代自身的機器 ,并同時懷著過去遺留下來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心態,認為人類的巨大優勢難以被機器挖瓦解,認為人類的意識是神秘的,機器無論多么像人類也都是在模仿人類,即使是具備人類自然語言能力背后的概念網絡的深度神經網絡系統也有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種模仿。
那么,人類的學習不是一種模仿嗎?
有的人認為,人類的偉大不在于語言,而在于人類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對于當下所流行的創新和創造的概念,真的是一種沒有規律的靈感性的創造性思維,一種憑空產生的從無到有的偉大過程嗎?
那么,這個世界上所謂的新事物有什么是沒有基礎而完全憑空產生的呢,還是說只是原來的存在物變換一種形式,以便適應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又是自然演化所帶來的一些細節事件。
對于形式的變換,還有什么形式是數學所無法描述的嗎?如果整個自然演化都可以被數學化,那么創新這種從無到有的過程又藏在哪里呢?創新會不會也具有特定的模式和流程呢? 自始至終,有沒有可能不存在真正的創新?
三
人工智能社會中人類的角色
自從科技革命以來,人類逐漸地將社會生產解構,將各個環節用不斷優化的機器替代,直至將人類引以為傲的語言系統也用機器來替代。
現在,人類發現機器在社會中的重要性逐漸超過了自己。 當一個機器像人一樣開口說話,順暢地理解人類思維時,很多人類思想中的人類中心主義轟然倒塌。
人類在一片嘈雜聲中思考,自己未來的利益會不會受影響?自己要不要接受自己并非不可替代這個事實,要不要把人工智能扼殺在搖籃之中?自然的發展方向從來不以渺小的人類而轉移,即使人類可以掌控和破壞地球,人類也不過是發展趨勢中的一個環節。
理性的人類開始思考自己在人工智能社會中的價值,如何更好的與人工智能協作?如何更好地為人機融合社會創造價值?這就要看人類面對機器時,高效的和低效的部分。
人類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自然演化出來的碳基生存機器,面對更加專業化的系統化機器,可能只適合處理 靈活的需要隨機應變的事物 ,而標準化的研究、思考、創造都不是專業化機器的對手。
社會的發展追求的是專業化提升效率,所以人類在融合社會中只能作為人工智能的輔助,圍繞某一些專業化的事情做一些靈活的輔助工作。
同樣的,人類個體在內部競爭過程中,依然也是需要專業化的,只是這種專業更多的是一種 基于個體的更加靈活的專業思維素質和實踐能力 ,而標準化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則不是第一競爭力。
四
人工智能社會的變革過程
新的時代變化最快的一定是需求最迫切的,而傳統社會中大部分人類最迫切的需求仍然是生存需求。
現代社會的生存需求離不開社會分工, 如何為社會創造價值從而換取貨幣,仍然會是人工智能時代前期個人的首要追求。 而在時代變革中最快速的價值變現一定是依托增長最快的新力量,人工智能相關的力量當然就是這個新力量。
人工智能這股新力量,首先帶來了極高性價比的類人服務,借助人工智能提供類人服務,這是最直接的變現方法。 在自然語言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突破的階段,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相關的類人服務將首先快速增長,各種咨詢、創作、分析、陪伴將短時間占據大比例市場。
在大量類人服務替代人類進行生產后,被替代人類將大量涌入其他行業,將提高行業競爭程度,并且攤薄人均利潤。這種現象將引起全行業的緊張,人人都在考慮如何守護自己的利益。
于是,更多人關注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力量來變現,但是 機器進入一個行業并不產生剩余勞動價值,短期讓一部分人大量獲利,長期讓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消失,這個過程中還會短期帶來 大量的技能培訓和技術工具的商業需求 。
伴隨著大多數行業都開始增加人工智能化的比例,這時候關鍵問題就出現了:人類究竟如何成長才能在變動不居的變革浪潮中更舒適?這里就需要認清一個事實, 整體人類的價值是不可避免持續降低的,但是個體價值仍然可以增長。
關鍵的步驟依然是先要廣泛的實踐測試,以便認識自己真正的特點;再根據自己的興趣,不斷提升好奇心和熱情,培養長期的專業素質,以便在和人工智能協作的過程中,能做一個靈活而又專業的人類伙伴。 人類的成長過程離不開系統化的服務 ,這也是長久的需求。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如何真正認識自己是第一個難點,既需要系統化的哲學和科學理論支撐,又需要大量的內容進行實踐測試。
對于理論,人生的方法論需要在接近完備的理論基礎上,針對人工智能時代制定方案。對于實踐測試,如何加速人類實踐過程,盡可能地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這需要大量仿真的內容和科學的算法進行分析。
第二個難點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參與社會生產,社會生產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核心驅動力來自能源的增加和信息系統的升級,社會系統發展與動物進化過程趨勢是一致的。社會獲得能源和信息系統的升級,需要自然科學的研究、社會系統自身的穩定調控、真實世界的執行技術。
人類如何更好地積累專業性知識和保持非標準化的靈活性,這是與同類競爭以及和機器人競爭的關鍵。 未來人工智能將更多地對人類進行選擇,而不是人類選擇人工智能。
最后一個需求,將是人工智能本身的升級和發展,這也將是成本最大,重要性最高,最長久的需求。
未來的人工智能無處不在,人工智能之間本身也會產生競爭,人工智能當然也可以通過生物技術制造, 人類和人工智能的界限必將逐漸模糊 。人類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處理好與人工智能的關系,保障自身的利益。
五
人工智能社會的教育
在需求變化的情況下,如何最大化滿足新的需求,將催生服務模式的直接變化。
工業時代產生的傳統的學校將極大加速解體為營地,而 整個的個人成長服務環節將由少數幾個覆蓋全社會的人工智能終身伴侶系統承擔 ,整個教育過程像一場漫長的探險,正如人生一樣。
在這個場景下,教育的概念已經解體,整個教育行業碎片化又重組成新的按照社會需求對人進行培養的智能系統。
六
人工智能社會的創業
首先根據最快到來的變化快速跟進咨詢、創作、分析、陪伴場景的類人服務,快速積累資金和數據,以便有進入下一個環節的機會。
第二就是盡可能抓住人工智能技能培訓的短期紅利,在此過程中建立龐大的商業體系,應對即將而來淘汰賽。
第三要聚焦最大市場,也就是人類教育體系,率先在考慮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建立用戶壁壘,面對全球競爭挑戰。
第四爭取主導部分全球范圍的人工智能研發和維護,建立與超級人工智能良好的關系,建立包括與其他人工智能企業的良好關系。
七
人工智能社會的速度
如果說在過去變革緩慢帶來的副作用不太明顯,那么人工智能時代的高速發展將讓不同社會之間的競爭白熱化,快者愈快,慢者愈慢。
在過去的競爭博弈中,領先者因人為決策失誤,而帶來的后進者的彎道超車機會,將很難再現。即便失之毫厘,差距也將指數級擴大。
錯過一艘近光速飛船,再見將成為永遠。
作者 | 無名,一直致力于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熱愛學習哲學、物理、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等知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