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十面觀止——諸家藏重要中國陶瓷”專場拍賣為閣下呈現眾多御瓷,多出自名家雅蓄及遞藏。囊括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瑞士玫茵堂、埃斯肯納齊、大維德爵士等數十例宋元明清陶瓷佳品,格調高雅,盡數帝王意匠卓絕,尤見永宣、成化及盛清三代時期雋品,兼及鈞定諸名窯,因帝王至雅審美與御窯監督殫心竭慮化裁而來,“無美不珍”“高華清貴”。
北京保利2023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十面觀止專場日程安排
(資料圖片)
【預展時間】
2023年6月30日至各專場拍賣前一日
【預展地點】
北京國貿大酒店
【拍賣地點】
北京國貿大酒店
【拍賣時間】
7月6日(星期四)
14:30 十面觀止——諸家藏重要中國陶瓷(A廳)
掃碼跳轉至電子圖錄
Lot 5332
明成化 斗彩葡萄紋杯
“大明成化年制”款
D:7.6 cm
備注:北京重要私人戶出
估價:RMB 2,200,000-4,200,000
本品口微撇,斜弧腹,圈足,口沿和底足分飾青花弦紋,主題以斗彩為飾,一面繪翠竹葡萄,翠竹枝干僅以青花描畫,竹葉以青花勾出輪廓,釉上填以綠彩,盡顯翠竹的生機盎然。葡萄主藤也僅以青花勾勒,葉片在釉下青花輪廓內填繪黃綠兩色,藤蔓覆以黃彩,以表現北方秋日的季節特征。畫面視覺中心為兩串顆粒飽滿,讓人垂涎欲滴的葡萄,其中以成化朝特有的“葡萄紫”彩釉表現已經成熟的顆粒,以礬紅彩填繪未熟籽粒,形象逼真地再現了葡萄成熟時期的自然狀貌。另一面繪桑葚(錦荔枝)紋,主干只以青花勾繪,葉片以青花為廓內填綠彩,個別葉片輔繪黃彩,以凸顯夏秋之交的季節特征。三顆成熟的桑葚,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礬紅分別襯托點染,把桑葚成熟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土坡、草叢僅以青花勾畫,略寫其意。本品以簡練的筆法 、巧妙的布局,提煉了題材中最核心 、最具美感的部分,表現其中的意趣。杯子外壁的兩組紋飾,有主有次,主紋飾是滿架葡萄,間飾竹子,次紋飾是果實藤架,隙地加飾淺草坡石,使畫面呈現出一種清新飄逸、氣韻靈動的感覺。底足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
左圖:成化皇帝畫像
右圖:明成化 御筆 《一團和氣圖》 故宮博物院藏
憲宗本人藝術素養頗高,書法繪畫皆有相當成就,在其統治時期“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此時御窯廠的工藝水平愈發成熟精湛,供御品的遴選制度極為嚴格苛刻。故成窯青花、斗彩、雜釉彩、顏色釉等品種均取得極高成就,其所燒制的斗彩瓷,更因“用色淺深,頗有畫意”而冠絕古今,名品迭出,雞缸杯、葡萄杯、高士杯、三秋杯、天字罐等均為一代絕品。明末谷應泰《博物要覽》載:“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較宣杯妙甚。次若草蟲可口子母雞勸杯、人物蓮子酒盞、五供養淺盞、草蟲小盞、青花紙薄酒盞、五彩齊筋小碟、香盒及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可見時人對斗彩葡萄紋高足杯評價之高,甚至超過盡人皆知的雞缸杯。
葡萄本身象征著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纏繞的葡萄藤蔓則有江山有繼、綿延萬代的美好寓意。憲宗皇帝在太子時期經過廢立之變,入繼大統后又子嗣凋敝,故其本人對葡萄紋的特殊偏愛,也在情理之中。
獨特的滿架葡萄紋飾在清代已被視為成化酒杯的典型紋飾之一,如清代程哲在《窯器說》中就提到了成化酒杯的八種特色紋飾,“成窯酒杯種類甚多,有名高燒銀燭照紅妝者,一美人持燭照海棠也;錦灰堆者,折枝花果堆四面也;秋千杯者,仕女戲秋千也;龍舟杯者,斗龍舟也;高士杯者,一面畫周茂叔愛蓮,一面畫陶淵明愛菊也;娃娃杯者,五嬰兒相戲也;滿架葡萄者,畫葡萄也……又雞缸,上畫牡丹,下畫子母雞,躍躍欲動。”清代文學家、史學家、書畫鑒賞家高士奇偶然一次見到成化斗彩雞缸杯,便寫了一首《成窯雞缸歌》:“世人耳目貴所少,龍勺雞彝競愛賓。……紅妝裊娜蠟淚垂,萬花錦谷揚葳蕤。春陰隔院秋千動,濃香滿架葡萄披。”詩中高士奇細數了成化時期各種花紋的斗彩酒杯,而其中的“濃香滿架葡萄披”描述的正是此成化斗彩葡萄杯。而葡萄紋自元代以來便逐漸成為瓷器紋飾的主要元素之一,但是傳世瓷器的紋飾大部分是折枝或者纏枝葡萄圖案,像此杯如此滿架葡萄紋飾,目前僅見成化一朝。
本品之外壁紋飾除葡萄與竹紋外,其中為桑葚還是金鈴子亦有不同說法。金鈴子在明代被稱作癩葡萄、錦荔枝,此種瓜果開裂后內有紅色果實,亦有多子多福之寓意,而本品果實紫彩之上綴以礬紅彩以示紅果之色,與明人說法更為貼切。
唐詩畫譜之草本花詩譜
成窯酒杯早在明末便已頗具盛名,甚至遠超永宣。萬歷時期的沈德符在《敝帚軒剩語》中提到了當時鑒藏風氣的轉變:“……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蓋兩朝天縱,留意曲藝,宜其精工如此,然花樣皆作八吉祥、五供養、一串金、西番蓮,以至斗雞、百鳥及人物故事而已……”可見在彼時成化瓷器便超過了永宣,而其中的“一串金”便或是成窯葡萄酒杯,在時人心中也超越了斗彩雞缸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瓷-005245
高4.7cm,口徑8.0cm
青花“大明成化年制”款
首都博物館藏
高4.8cm,口徑7.8cm
青花“大明成化年制”款
在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又載:“至于窯器最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金,余兒時尚不知珍重,頃來京師,則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余為吐舌不能下。”明人王世性在《廣志鐸》記載道:“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窯用色淺淡,頗成畫意,故宣不及成。”《廣志鐸》成書于明萬歷丁酉,這段文字清晰的講出了明代宣德與成化官窯的各自精彩之處,及為時人推崇的原因。
首都博物館藏有成窯葡萄酒杯一對,此對杯就出土于北京黑舍里墓,其墓主人為黑舍里氏,為七歲的小女孩。據志文可知,其祖父為清代輔政大臣索尼,其父為康熙時期重臣索額圖。而正是黑舍里氏去世的這一年,高士奇便作“宋鈞窯瓶歌酬蒼林”一詩,便提到成窯斗彩及宣窯霽紅盤價在宋瓷之上,可見時人仍然認為成化官窯瓷器的重要性。
葉夢珠在其《閱世編》中記錄了當時瓷器的相對價格,再次描述了成化官窯瓷器的昂貴,并提到在康熙甲寅年由于吳三桂事件的影響,瓷器價格對于往年而言又漲了五倍,即便如此珍貴瓷器亦不可得。作為康熙重臣的索額圖,為女兒陪葬的是一對當時極為貴重的斗彩葡萄杯,可見當朝權臣亦對成窯酒杯一擲千金。
遍查國內外拍賣記錄,此種成化斗彩葡萄紋器物尚無一例見諸于市,本品或為市場上僅見孤品,其珍罕程度不言而喻。憲宗一朝,御窯廠燒瓷登峰造極,巧絕天工。成化早中期,景德鎮以先帝治下巧工佳瓷為范,尤尚宣德高風。至末年,始見如雞缸杯一類獨辟蹊踁、藝臻技絕之品。二人雖沒有就燒造新品的確切時間及原因達到共識,但均指向萬千寵愛之萬貴妃。成化二十一年(1485),御窯廠耗費龐大,有上書勸止燒造瓷器之錄,是以此類珍品之制作年代,應為二十一年以前十載左右。
明成化 斗彩葡萄紋杯
景德鎮考古研究所藏
成窯以其晚期瓷器著稱,多為小巧靜謐之品,乍看謙遜,不為陳列而制,卻宜于把玩掌中。此時朝廷對御窯廠監控嚴謹、要求縝密,是以成化瓷質較前朝大大提升。劉新園認為成化年款以憲宗少時墨跡為范,而斗彩上慣見之雙方框款,則為成化晚期創新。此類品亦有見葡萄高足把杯例,明代人稱之為“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在其出現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明代宣德官窯高足杯最美,此杯問世后,更受世人喜愛。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七年挨肩劉希文、王太平交來“銅鍍金包鑲什件畫太極圖洋漆器箱二件,內一件盛成窯茶圓六十二件。內一件盛成窯茶圓七十四件,傳旨各配鑲棕竹邊錦匣。”可見雍正皇帝對于成窯酒杯之珍愛。而清宮所貯成窯酒杯數量極為少有,如乾隆十五年各作成做活計檔記:“太監胡世杰交:……成窯五彩葡萄酒元二件。”可知臺北故宮現藏三件成窯葡萄杯,本品或與其中一例成對。雍正乾隆時傾慕前朝,多有仿制而不得,與成窯相去甚遠,難得其神韻。故宮博物院藏有數例雍正、乾隆所制仿品,可資參考。
清雍正 斗彩葡萄紋杯
故宮博物院藏
成化斗彩需先以青料雙勾圖案的外輪廓線,局部用青料點繪,入窯燒制青花半成品;經檢驗合格后,再在半成品上填黃、綠、紫等釉上彩顏料,入爐烤燒;又經一次嚴格挑選,再以礬紅彩填畫入爐烘烤,出爐后無任何瑕疵方可被選作御用瓷器。一般來說,每一件成化斗彩瓷器要經過三次入爐燒制、三次挑選,從而導致成化斗彩瓷器成品率極低。
從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成化斗彩成品得知,成化時期帶有礬紅彩的斗彩瓷器被摧毀率極高,且被淘汰的原因幾乎都是礬紅彩出了問題,而其中絕大部分又是因為燒成溫度偏低,紅色脫落嚴重。礬紅彩的色調既與原料配置有關,也與彩燒溫度、彩燒時間關系密切。同樣的礬紅顏料,如果彩燒溫度和時間掌握得恰當,就能得到鮮艷的紅色;如果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則會使部分氧化鐵溶入底釉中而使紅彩的色調閃黃(應該是發暗無光澤)。由此得知,成化時礬紅顏色特別嬌貴,燒成溫度浮動范圍非常有限,當年的窯工在燒制斗彩瓷器的最后一道工序——礬紅彩時,只能全憑經驗,既要控制窯爐溫度不能超過前期黃、綠彩釉的燒成溫度,又要達到一定溫度把礬紅燒熟。這樣導致的結果,往往是燒成溫度低于預期溫度,從而只能就地掩毀,大大降低了成化斗彩成品率。
成化斗彩杯傳世極為罕有,萬歷便有值錢千金之說,市場流通之例多高價釋出。如仇焱之舊藏一例,釋出于2014年香港蘇富比,編號0001,成交價2.8億港幣。檢閱公私收藏,相類之葡萄杯,可見首都博物館藏一對例,為赫舍里氏墓出土。亦見故宮博物院藏一高足把杯例,所繪紋飾相近。目前從存世數量來看,除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品外,遍查國內外公私收藏,明成化斗彩葡萄紋器物,目前所見約有四種樣式:
1、斗彩葡萄紋高足杯存世約10件,分別收藏于兩岸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等機構;
2、斗彩折枝葡萄紋杯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3、斗彩葡萄花果紋小碟僅存2件,收藏于臺北故宮;
4、斗彩葡萄桑葚(錦荔枝)紋杯僅存5件,其中3件藏于臺北故宮,為清宮舊藏。另外兩件于1962年出土于北京海淀區黑舍里墓,現收藏于首都博物館。本類樣式為后世摹制最多的樣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皆有制作精良的慕古之作存世。
Lot 5355
明初 官鈞月白釉鼓釘三足洗
“六”款
D:21 cm
備注:
1.歐洲私人舊藏
2.倫敦蘇富比 2001年11月14日,編號89
估價:RMB 3,800,000-5,800,000
鈞窯為宋代名窯,窯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河南有諸多窯口產燒鈞瓷,寶豐清涼寺汝窯也在其列。較之宋代其他名窯,鈞窯器胎土精實,其形制素簡、掛釉稠厚均有賴于此。燒造期間,釉中水分由素坯孔隙吸收,燒成后釉衣更顯盈實。官鈞以各式花盆類器皿和出戟尊為主,專為宮廷燒造,不僅質精且數量相對豐富,獨成體系。
官鈞產品,特別是花器引人注目,它們大小不一、造型多樣,且具有統一的風貌,制作考究,端莊穩重,宮廷風顯著,器底多帶有數目字印刻款,有的還有清宮后刻的殿閣款。這些氣質非凡的官鈞作品歷來為皇家貴胄、文人雅士所珍視,今見多為兩岸故宮清宮舊藏,也有部分清末民初流失海外者,后入藏世界各大博物館或私人機構,如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等,市場上可供流通且來源有序者則是鳳毛麟角。
拍品原為鈞窯宮廷陳設花器之盆托,因其形制古雅精致,置于案頭亦賞心悅目,后世文人遂以之為筆洗。洗呈圓形,模制而成,典雅規范。斂口淺腹,平底,下承三如意云頭足。足尖澀胎,胎色淺灰,質地堅實縝密。外口沿棱紋兩道,其間環列鼓釘紋一周,近足處亦環列小鼓釘紋一圈。通體釉呈月白色,靜穆湉謐,浩瀚如空,內底釉面清晰可見鈞瓷特有之『蚯蚓走泥紋』。口沿、出筋等釉薄處顯醬褐色。整器釉面光亮,勻凈細潤。外底涂醬褐色釉汁[護胎釉],器底支釘痕跡明顯,戳印“六”字款。此種施月白釉的鈞窯器物釉色均勻,需要窯工掌握高超的溫度技巧方可不出現窯變現象,因此月白釉的鈞窯器物比普通窯變鈞窯器更加難以燒造。此器品質上乘,可謂諸多官鈞之名貴因素集一身,可遇而不可求。
宋 鈞窯月白釉鼓釘三足洗
故宮博物院藏
明早期 鈞窯月白釉鼓釘洗
北京拍賣會,2021年11月27日,編號0605
成交價:RMB 9,257,500
“六”字款為戳印,位置接近中央,筆畫深而粗,字跡內澀胎無醬褐色釉汁,為入窯前原作。研究表明此類型官鈞的數目字款,多為印款,位置也相對固定。編號從“一”至“十”,不一而足。后人總結并發現規律,即“一”字起首,器形為大,以此類推,“十”字最小。也就是說數值越小,器物越大。成書于乾隆年間的《南窯筆記》云:“北宋鈞州所造,多盆奩、水底、花盆器皿。顏色大紅、玫瑰紫……有一、二數目字樣于底足之間,蓋配合一副之記號也。”
宋 均窯月白釉鼓釘三足洗
“一”字 “瀛臺”“涵元殿用”款
故宮博物院
宋 均窯月白釉出戟尊
“三”字款
故宮博物院
檢索目前已知的公私收藏,此種鈞窯鼓釘洗極為罕有。其中兩例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皆為玫瑰紫釉,館藏編號分別為:故瓷-017198及故瓷-017474。另見一例收藏于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器底另刻有“永安寺”及“悅心殿用”銘文。還有一例藏于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同一館藏之內另見一件鈞窯天藍釉圓形花盆,除戳印“六”字款外,另刻“重華宮”及“靜憩軒用”。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張宗憲御制瓷器專場拍賣中售出一件玫瑰紫釉鼓釘洗,外底刻“四”字款,可對比參考。
本品
Lot 5330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卉葵口笠式碗
“大明宣德年制”款
D:23 cm,H:8 cm
備注:
1.加拿大外交官舊藏,1950-70年代之間得自東南亞
2.加拿大私人收藏
出版:《MAIOLICA IN RENAISSANCE VENICE--Ceramics and Luxury at the Crossroads》,Cat.10
展覽:《MAIOLICA IN RENAISSANCE VENICE--Ceramics and Luxury at the Crossroads》,No.10
估價:RMB 3,300,000-4,3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本品為宣德窯業興盛之佳例,為六瓣葵口式,斗笠形,沿襲宋瓷定窯、官窯之式;造型別致,自見趙宋洗練簡約之美,盡顯曲線變化之佳妙,造型似仿自汝官宋器。胎質細膩堅致,釉汁瑩潤亮青,全器內外紋飾疏朗而飽滿,外壁裝飾兩重紋樣,上為六組折枝瑞果紋,下為六組折枝花卉紋,交錯布置,內壁口沿綴飾十二式花果紋,下承六組折枝花卉紋與外壁紋飾相對應,碗心則是繪以折枝壽桃紋。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為經典的紋飾,本品涵括了所見的主要品類,祥花如菊花、牡丹、蓮花、茶花,瑞果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櫻桃。其繪畫寫實逼真,諸花妍放生姿,眾果飽滿誘人,充分借鑒國畫的筆墨意韻,得其法度,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線條粗細并用,青料濃淡兼施,從而令畫面富具蒼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渾之美。底部淺圈足,胎骨細膩,露胎處微微泛黃,撫之光潤如玉。底落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
據著名學者劉新園先生考證,宣德朝御瓷款識的粉本應出自當時大書法家沈度之手,沈度的書法深得圣意鐘愛,宣德皇帝常以之為師,故《萬歷野獲編》贊宣德皇帝的書法“學顏清臣,而微帶沈度姿態。”沈氏對明初宮廷文化生活影響頗大。明焦竑《玉堂叢話》卷七“巧藝”條記述:“度書獨為上所愛,凡玉冊、金簡,用之宗廟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貞石,必命度書之”。今審沈度著名墨跡《張桓墓碣銘》中的“宣德”、“年”三字與瓷器上的款式如出一人之手,無論其點之大小,劃之長短,運筆之輕重,間架之疏密均非常相像,可見宣德瓷器上的年款是由沈度書寫后,再交工匠臨摹上瓷的。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卉瑞果紋葵口碗
香港保利,2020年12月2日,編號1008,
成交價:HKD 10,384,000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卉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Lot 5329
明永樂 青花纏枝牡丹菊花玉壺春
H:27.3 cm
備注:北京拍賣會,2006年4月22日,編號1467
估價:RMB 2,200,000-3,200,000
本品底部圖
本品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繪五組青花紋飾,以雙線相隔。頸飾卷草紋和蕉葉紋;腹繪四朵纏枝蓮花,枝葉相纏。此器造型秀麗俊俏,發色鮮明,釉色瑩潤。永樂青花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之說法,在紋飾和造型上都出現了新的風格,逐漸擺脫了元朝的遺風。青料采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發色青翠濃艷,背花紋飾泛出點點銀黑色結晶斑,與前朝所用之國產青料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明早期青花瓷器的經典佳作。
明永樂 青花纏枝蓮紋玉壺春瓶
香港佳士得,2021年12月3日,編號2941
成交價HKD 21,850,000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
永宣青花素為歷代藏家所重,以得之為榮事,故終明之世,精光不泯。清人藍浦于《景德鎮陶錄》中贊譽「永窯……土埴細,質尚厚,青花深翠,式樣精妙,若后來仿制者殊差!」。清雍正、乾隆時官窯曾仿造此梅瓶,造型、釉色較接近原物,唯青花的鐵結晶斑點過于均勻、細潔,與永樂青花自然暈散的風格有別。
傳世品中永樂玉壺春瓶不為多見,比執壺更為珍罕。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與本器相同的玉壺春瓶,見1963年香港出版《故宮藏瓷,明青花瓷一)44-45頁。另有兩件永樂玉壺春瓶器頸中層繪蕉葉紋,下飾靈芝紋,器腹飾野菊和蝴蝶,上有如意紋和牡丹紋,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和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亦可比較玉壺春二例,現存于北京,載于《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紅(上)》,香港,2008年,圖版32;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另一帶蓋例,曾展于《適于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17年,編號52,紋飾較為相近,可資比較。
Lot 5373
清乾隆 冬青釉模印洋蓮開光粉彩花鳥錦雞圖鳩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H:43.5 cm
備注:
1.洛赫爵士 (Lord Loch of Drylaw) (1821 - 1900)舊藏
2.阿爾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1897)舊藏
3.英國放山居(Fonthill House)舊藏
4.倫敦佳士得,1971年11月1日,編號480
估價:RMB 4,500,000-6,500,000
放山居(Fonthill House)位于英格蘭西南部的威爾特郡,毗鄰聞名遐邇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已經有超過150年的歷史。這里原本是19世紀紡織業大亨、英國首富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一座鄉村私邸,莫里森家族一直將其作為藝術收藏品的陳列地。
左圖:阿爾弗雷德·莫里森 Alfred Morrison (1821-1897)
右圖:Henry Brougham Loch,1st Baron Loch(1827-1900)
阿爾佛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至1897年)是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次子,詹姆斯于1857年去世后,莫里森繼承了放山居及價值75萬英鎊的股票及股份。他利用龐大的遺產,收藏了一批極為可觀的藝術瑰寶。
起初,他的收藏目標以雕刻和中國藝術品為主,從1861年起,他向洛赫爵士(Lord Loch of Drylaw,1827至1900年)購置了大批中國陶瓷和金屬胎琺瑯器精品,該批珍藏俱是中國流散在外并由洛赫運返英國的宮廷重器。為安置這些中國藝術珍藏,莫里森特地委聘國際知名的建筑師瓊斯(Owen Joans)在放山居內增設了一件陳列室,這也是“放山居”之所以能夠擁有一個如此飽含中國意境和詩情的中文名字的重要原因。
佳士得曾舉辦過三場放山居中國藝術珍藏專拍,分別在1965年5月31日、1971年10月18日、及2004年11月9日舉行。每一次都在全世界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上引起巨大轟動。
清乾隆 青釉錐拱纏枝蓮紋開光花鳥圖雙螭耳瓶
香港佳士得,2001年4月29日,編號556
本品撇口外侈,呈喇叭形,頸部兩側分別塑貼雙螭耳,腹部圓潤而修長,下承高圈足。整器造型挺拔俊朗,技藝卓絕,集青釉、模印、粉彩、描金等高低溫釉彩及釉上釉下裝飾融于一身,完美詮釋乾隆瓷藝之爐火純青。瓶腹部開光,以粉青釉上繪粉彩錦雞鳳鳥圖案,姿態各異,作唧喳鳴叫狀,充滿鬧春的活潑生意;下部湖石間有橘、粉牡丹競相爭艷,立于湖石上的雄雉成為環繞的中心,雙目圓睜,尾羽在牡丹襯托下愈發顯得華美勁健。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本品真實而細致地表現了禽鳥的體態和習性,在形似圖真方面繼承了明代“院體”花鳥畫的優良傳統,狀物精細逼真,鉤線細柔流暢,賦色深重鮮艷,頗有“濃郁璀璨奪目”之感,樹石亦工謹細致,繁鉤密皴,頗具凹凸之形。整個畫面營造出喜慶歡快、吉祥富貴的氣息,滿足了皇室的審美需求。通面表達了富貴長春,鸞鳳和鳴的吉祥寓意,融匯中國工筆重彩的構圖與技法,粉彩的造形、色彩、線條的制作都非常講究,線條工細流暢,形象生動。
本品與2001年4月29日香港佳士得上拍編號556的一只清乾隆 青釉錐拱纏枝蓮紋開光花鳥圖雙螭耳瓶原為一對,均屬于莫里森(放山居)之舊藏。此對瓶于1971年11月1日倫敦佳士得上拍并從此分開,而本件拍品自1971年上拍之后即被買家珍藏至今。與本品紋飾相近者可參考一例首都博物館曾展出的乾隆粉彩錦雞圖天球瓶(參見:《首屆世界華人典藏大展》,第158-159頁)。又可參考一例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之康熙斗彩雉雞牡丹紋缸,其紋飾亦有與本品相近之處(參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 瓷器卷(清代)》,第26頁,圖版15)。
放山居
放山居中國瓷器陳列室
乾隆御窯瓶類作品盛行以各式祥瑞之物堆塑雙耳,如螭龍、夔鳳、蝠磬、如意等,本瓶所用螭龍耳亦為之大器。瓶身滿施粉青釉,釉色清澈亮麗,為青釉中最佳色調之一。清代景德鎮繼承龍泉青瓷的優良傳統,燒出了深淺不一的各類青釉瓷器,雍正時達到了呈色均勻、穩定的燒造水平,乾隆時期制作技術更為成熟穩定,對于顏色控制自如,燒成了琳瑯滿目的青釉質瓷器作品。青釉燒造,已有近四千年歷史,自創始之初,便為世人所鐘愛。南宋龍泉偶有所見,后或失傳,元、明之瓷均不能與其比肩。至清雍正一朝,此等釉色再現于世,多以小件為主,兼飾浮雕者,則更只偶有見之。清時御窯所出素胎,土色潔凈純白,配此清透釉色,更顯精美異常,與錐拱圖案相映成趣,渾然天成。
細觀本品,裝飾繁簡得宜,收放有節,寓意吉慶溫馨,堪可體現十全老人乾隆帝之盛世情懷與完美瓷藝,誠為清代御瓷之精絕妙品。此瓶甚為獨一,類者極罕。乾隆皇帝,尤其喜愛繁縟之風,更將瓷器燒造作為體現其圣王理想途徑之一,上有此好,則下必盡心為之,在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督陶官唐英等努力下,瓷器藝術臻于巔峰。誠如寂園叟在《陶雅》中所說:“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于鬼斧神工。”本品必為其中佳作。
“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于鬼斧神工。”
——《陶雅》
Lot 5307
清康熙 五彩蘆塘鴛鴦碗
D:17.2 cm
備注:
1.Iver Munthe Daae(1845-1924年)收藏
2.香港蘇富比1994年11月1日,編號68
3.馬錢特,倫敦,1997年3月24日
4.美國私人收藏
5.紐約佳士得2014年9月18日,編號835
展覽:《Qing Porcelain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馬錢特,倫敦,2015年
出版:《Qing Porcelain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馬錢特,倫敦,2015年,編號24
估價:RMB 2,000,000-3,000,000
明 林良 《荷塘集禽圖》
天津博物館藏
清康熙 五彩荷塘鴛鴦圖碗
上海博物館藏
Lot 5321
元 青花荷塘鴛鴦盤
D:29.2 cm
估價:RMB 1,000,000 - 1,500,000
備注:
1.埃斯肯納齊舊藏,倫敦
2.瑞士玫茵堂舊藏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39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本品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卷2,編號639
元 青花纏枝蓮鴛鴦紋盤
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元 青花鴛鴦臥蓮紋花口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Lot 5325
明宣德 白釉暗花蓮子碗
“大明宣德年制”款
D:20.8 cm
備注:瑞士玫茵堂舊藏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49
估價:RMB 1,300,000-1,5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本品出版
本品碗敞口,深弧壁,圈足。盤心暗刻花卉蓮子紋,外壁口沿處暗刻回紋,暗刻一周雙層蓮瓣紋,若隱若現。通體施甜白釉,純若凝脂,素猶積雪。整體造型端莊典雅,充分彰顯甜白釉之純美,甚愜心賞,當為宣德御制瓷器之珍。
明宣德 甜白釉劃花碗
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 甜白釉劃花蓮子碗
故宮博物院藏
亦有考證此類碗應貢茶道之屬,明初洪武、永樂、宣德、正統四朝之寧王朱權,著《茶譜》一書,繼承唐宋茶風,開啟明清寫著茶書之風氣。其自述「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以巨甌大碗點茶,其后分茶于「啜甌」飲用,并于「茶甌」條內以推崇茶碗以「饒瓷為上,注茶則青白可愛」。此后,以白釉碗呈現茶湯之色,即受名家推崇。如明代萬歷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箋》「茶箋」,即稱贊此類「宣(德)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欲視茶色黃白……惟純白色器皿為最上乘,余皆不取。」明晚期如文震亨《長物志》、屠隆《考盤余事》、高濂《遵生八箋》等在他們的著作亦有提及。「宣廟有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這里文震亨特別提到「宣德尖足茶盞」確與傳世宣德甜白雞心碗特征相同。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Lot 5333
明萬歷 斗彩八吉祥紋碗
“大明萬歷年制”款
D:16.5 cm,H:8.6 cm
備注:
1.小山富士夫舊藏
2.日本重要私人舊藏
估價:RMB 1,300,000 - 2,3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本品包裝
明萬歷 斗彩八吉祥碗
故宮博物院藏
明萬歷 斗彩八吉祥蓮花紋碗
香港蘇富比,2012年4月4日,編號0044
成交價:HKD 6,020,000
Lot 5339
明萬歷 五彩仙人云龍紋淺碗
“大明萬歷年制”款
D:9.3 cm
備注:瑞士玫茵堂舊藏
展覽:“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龍紋瓷器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20年
出版:
1.《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713
2.保利藝術博物館:《龍翔九天——元明清龍紋御用瓷器展》,2020年,編號32
估價:RMB 350,000 - 55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Lot 5304
清康熙 青花五彩石榴花神杯
“大清康熙年制”款
D:6.8 cm
備注:
1.徐展堂先生舊藏
2.思月堂舊藏
3.倫敦蘇富比,2002年6月19日
估價:RMB 1,000,000-1,5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此杯造型小巧靈秀,胎質縝密,輕薄若紙。通體罩施白釉,胎釉結合緊密,堅致純凈。外壁以五彩繪石榴一株,枝干橫斜,婀娜多姿。其上以綠彩飾葉,紅彩繪花,黃彩為果,設色恬淡雋永,雅麗怡人。樹下青花繪茵茵碧草,發色清新淡雅,青花五彩,兩相得宜。背面書唐孫逖詩句:「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尾隨篆體「賞」方印。
本品所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當為康熙中期,運筆遒勁,秀逸而不失鋒芒。整器胎釉精良,構圖疏朗,意境幽淡,杯上以青花書寫的詩文取自于《全唐詩》,與所繪花卉相對應,清新悠遠,形神兼備。可見石榴花者極少,僅見香港佳士得1995年5月1日售出一件石榴花花神杯,lot 734。另一例青花者,由香港蘇富比2000年5月2日售出,lot 662。
瑞士玫茵堂舊藏
十二月令花神杯是康熙御窯五彩佳作,依月令之數為一套。一花一月,并配詩文,十二杯分別以迎春、杏花、桃花、牡丹、十石榴、荷蓮、蘭草、桂花、菊花、月季、梅花和水仙為繪。素來即被視為康熙朝官窯瓷器之名品。所奉十二花神為:正月梅花神壽公主,二月杏花神楊玉環,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麗娟,五月石榴花神衛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賢妃,九月菊花神左貴嬪,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陶雅》有贊:“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質地甚薄,銖兩自輕。……若欲湊合十二月之花,誠戛戛乎其難。
Lot 5305
清康熙 五彩加粉彩內四季花卉鈴鐺杯
“大清康熙年制”款
D:8.3 cm
備注:
1.英國大維德爵士舊藏,編號PDF887,1968年
2.倫敦蘇富比大維德專場lot139(另一只PDF886展覽于大英博物館)
3.思月堂舊藏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因此得名鈴鐺杯,也稱為仰鐘杯、金鐘杯、磬式杯,此種造型源自明嘉靖仰鐘式杯,明成化以來多有燒制,康熙時期的鈴鐺杯更加修長秀美,是康熙朝特有的器形之一。通體內外皆施白釉,釉色純凈無暇,外壁僅口沿及底足裝飾青花雙弦紋,其余皆潤白如玉。內壁則以紅、綠、紫、褐、黃五彩繪飾梅花,牡丹,桃花,蘭花四時花卉。線條勾勒準確,填彩精到,細節描繪恰到好處,與大明五彩自由奔放、粗獷酣暢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康熙五彩嚴謹精細,設色素雅沈靜,以清新秀雅取勝。底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字體雋秀,為典型康熙時期官窯款識。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Lot 5308
清康熙 斗彩九魚龍紋捧壽大盤
“大明成化年制”款
D:55.5 cm
備注:倫敦蘇富比,2008年11月05日,編號103
展覽:保利藝術博物館,“貢之廊廟光鴻鈞——康熙奇珍·郎廷極藝術展”,北京,2023年3月28日-4月16日
估價:RMB 750,000-1,050,000
本品尺寸碩大,侈口,弧腹,圈足。盤心內飾迎面立龍,龍敷濃妍綠彩,瞠目低掌,如橫空出世,利爪捧一壽字,四周填以五彩祥云,更顯雍容華貴,龍舞九天,氣勢非凡。盤壁飾以波濤巨浪,九條錦鯉躍然浪中,似有魚躍龍門之祥瑞意象。整器構圖繁密,畫意華美絢爛,與釉下青花相映成趣。盤底青花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相類紋飾作品亦多見于各類康熙官窯中,如上海博物館所藏一例康熙礬紅描金團壽龍紋盤,盤心立龍亦做捧壽狀,龍首頗為兇猛,利爪鋒利無比,與本品如出一轍;亦見有一黃釉刻龍紋捧壽盤,原為大維德基金會舊藏,后為瑞士玫茵堂遞藏,售出于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7日,編號0025,其中龍紋與本品亦十分相類,或出自一人之手。可見此種捧壽龍紋盤或為景德鎮御窯廠所貢,為康熙祝壽所制。
Lot 5301
清康熙 郎紅釉撇口尊
H:26.5 cm
備注:
1.慶寬家族舊藏,后由北京市文物局退還(退還編號00383)
2.日本藏家舊藏
展覽:保利藝術博物館,“貢之廊廟光鴻鈞——康熙奇珍·郎廷極藝術展”,北京,2023年3月28日-4月16日
估價:RMB 650,000-850,000
北京椿樹胡同趙家(慶小山)花園舊照
慶寬繪 平定太平天國戰圖
北京保利,2010年12月4日,編號3651
成交價:RMB 6,100,000
慶小山(1848-1927),名寬,號松月居士。隸正黃旗。工書善畫,供職于醇親王府,由醇親王府進入清宮內務府,內務府是清代掌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凡帝后的衣食住行用都由內務府管理。內務府自清初順治時設立后,各朝沿置不變。慶寬在內務府歷任內郎、堂郎中、晉三院卿,三院指上駟院、武備院、奉宸院,屬正三品,在大清內務府的歷史中,能一身而居三院卿者僅慶寬一人。
庚子事變后奉慈禧之命負責散落宮外的器物的重新收集工作,尤其以宋瓷名窯、及清三代御窯為盛。由此,成為故都在古玩收藏中,與郭世五齊名的兩大收藏大家之一。郭氏藏瓷于40年代全部捐贈故宮,而慶寬家族藏瓷于1980-90年代,歸于其十幾位后人,并偶有市場流通,時有所出必為90年代北京拍賣公司的器物封面。
Lot 5310
清18世紀 青花山水米點皴筆筒
D:18 cm
備注:國營文物商店舊藏
估價:RMB 100,000-200,000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本品通體紋飾以青花繪就,以米點皴法通景繪青花山水圖。整幅畫面青山迭出,云墨幻化,半山樓閣隱現,濃淡筆墨散染樹叢,疏密有致,宛如仙境。同時,江面及半空留白處,又以極淡之青色暈染,猶如煙云變換,意趣高遠。整幅畫面構圖嚴謹,筆墨恣意,意在筆先,惟不失天真爛漫之情。
北宋 米芾《春山瑞松圖》
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青花器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紋飾優美而久負盛名。而本品構圖師法郭熙,用筆追慕二米(米芾、米友仁),以文人意趣入畫繪制而成,遠非庸工俗匠所能為之。宋元以來米家山水尤仕人所重,如明人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贊曰“米家山謂之士大夫畫”。眾所周知,康熙皇帝以推崇董其昌而著稱,故連帶其而推崇米家山水,上行下效,故被康熙時期文人繪畫所重視,而本品的設計和制作,或是在這一獨特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
Lot 5340
明崇禎 五彩雙龍戲珠紋筒瓶
H:47.5 cm
備注:
1.英國大維德爵士舊藏,1935年3月9日購入,并入藏于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
2.英國布魯特父子(Bluett&Sons)舊藏,購自大維德基金會
3.歐洲重要私人收藏,購自布魯特父子(Bluett&Sons)
估價:RMB 600,000-800,000
筒瓶尺寸甚大,外壁通體以五彩繪祥云滿布,云中騰躍紅、綠兩條四爪行龍,其雙角上翹似鹿,面長似馬,鬃毛披散于龍首兩側,身軀占據畫面主體空間,尤顯形象威猛,頸部飾暗海水江崖紋。龍紋身形虬曲,須發飄揚,碩口怒目,利爪怒張,粗獷中透露著威嚴之感。
本品或為有明一代藩王訂造瓷器當中最為名貴之物,其胎骨堅致瑩白,頗為沉重,一如康熙時期之糯米胎,龍紋幾近萬歷官窯之風格。此種龍紋裝飾紋樣十分鮮有,見有落“甲戌春孟趙府造用”款之五彩龍紋大盤之龍紋樣式與本品如出一轍,本品除龍首方向不同外,繪畫技法等如出一轍。瓷器繪正面龍者,最早見于明代嘉靖時期,因龍首居中,左右對稱,似正襟居坐,又稱為“坐龍”,與本品頗有相似之處。
明崇禎 五彩雙龍紋筒瓶
巴勒特爵士舊藏
大維德爵士所藏中國藝術品清單,本品為462號
英國大維德爵士家居內景,本品置于重要位置
Lot 5312
清康熙 釉里紅雙龍紋碗
“大清康熙年制”款
D:14.8 cm
備注:
1.1973年10月28日,購自多倫多古董商“The Hundred Antiques”,800美元
2.北京保利,2019年6月6日,編號5805
估價:RMB 350,000 - 550,000
清康熙 釉里紅云龍戲珠紋碗
香港蘇富比,2017年10月3日,編號3692
成交價HKD 650,000
Lot 5309
清康熙 青花海屋添籌福祿壽三星盤一對
“大清康熙年制”款
D:15.8 cm
備注:上海私人珍藏,落實政策退還
估價:RMB 250,000 - 350,000
Lot 5361
清乾隆 青花纏枝牽牛花八方獸耳倭角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H:23.5 cm
估價:RMB 600,000 - 800,000
清雍正 《古玩圖》卷六 (局部)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
明宣德 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倭角瓶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花牽牛花紋倭角瓶
南京博物院藏
Lot 5370
清乾隆 天藍釉六方花囊
“大清乾隆年制”款
H:16.3 cm
備注:埃斯肯納齊舊藏,倫敦
估價:RMB 2,200,000-3,200,000
本品造型古樸,呈六方體形,平口圓唇,斜直頸,方腹外弧,下足外撇。下方呈醬褐色六方圈足,內外通體施天藍釉,釉色純凈均勻,如天空自然之景。瓶身拼接成形,燒造難度極大,胎體厚重,卻不乏圓潤之感,剛柔并濟中盡顯沉穩大氣,極具雍正單色釉靈動素潔的風韻。內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雍正 天藍釉四螭耳六方尊
香港保利,2015年10月6日,編號3519
成交價:HKD 5,428,000
天藍色,化裁于宋柴、汝,宋人孝天敬地,文品殊絕,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以天青為至尊至貴之色。至柴、汝之后,絕于世間,后經五百載,未遇盛世,則此色不復出矣。康熙末年天藍復現,乃政治清明、盛世再現之征兆。其釉色淺而發藍,通透純凈,似天青,故名「月白釉」或「天藍釉」,屬單色釉名品,為景德鎮御瓷專用色。發展至雍正,其技術在前朝基礎上愈加純熟。此后漸趨斷絕,且其數量極少,相比其他顏色釉可謂鳳毛麟角。
此器屬乾隆朝景德鎮上乘官作之典范、時匠精湛瓷藝之代表。雍、乾兩朝,單色瓷品多仿古器。本瓶如是,意取上古青銅壺形,此類形制為官窯藝匠首創。為了追求最佳的摹古效果,乾隆皇帝往往不惜下發內府典藏的宋官窯古物讓御窯廠對照臨摹。正是雍乾父子二人的執著與追求,清宮御瓷摹古成就獨步古今,成就了中國陶瓷史上一段不朽的傳奇。
Lot 5365
清乾隆 仿官釉貫耳方瓶一對
“大清乾隆年制”款
H:14.5 cm
備注:瑞士玫茵堂舊藏
出版:《玫茵堂藏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二,頁216,編號874
估價:RMB 1,100,000-1,5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本品出版
貫耳瓶造型源于上古青銅器,宋代官窯首先將其運用于瓷器之中。清代貫耳瓶器形多樣,有圓、方之分、大小之別。如本品式樣八方貫耳瓶,常見有兩種,一類高度為14公分的小尺寸貫耳瓶,一類高度為30至40公分的杏圓貫耳方瓶,本品即為小尺寸者,手可盈握把玩,查閱各大博物館館藏及近年拍賣市場資料,不過寥寥數例。
據《陶成紀事碑》載,仿汝釉器乃按照清宮所發宋代器物而制的記載相合。「廠內所造各種釉水、款項甚多,不能備載。茲舉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盤、杯、盅、碟、瓶、罍、罇、彝,歲例貢御者五十七種,開列與后,以志大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兩件造型及尺寸相若之仿汝釉與仿官釉制品,分別于器底題刻乾隆皇帝御題詩,其中「簪花勝酒斟」「擷芳攜取供吟興」兩句,表明是為花器之用,可見于《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臺北,2012,頁188、189,圖85、86。
Lot 5366
清乾隆 粉青釉小蒜頭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H:10 cm
備注:瑞士玫茵堂舊藏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853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本品瓶造型選戰漢時期蒜頭瓶為藍本,并于大小及形狀上均作調整,體積比漢壺更為小巧精致,壺腹較之漢壺圓扁,蒜頭口,通體別無繁飾,整體效果依然帶有西漢的影子,卻又蘊含著濃濃的乾隆摹古韻味;瓶身通體罩施天青釉,此種釉色于乾隆時期較為罕有,極見勻凈雅靚之致,蕩漾著婉約含蓄之氣息。線條舒展柔美,富有韻律感,線條天藍一色結合宛如天成。工藝精湛細致而無造作之痕,予人觀之深為其輕逸媚人之風韻所折服。三乳釘足,仿有鐵胎;底施天藍釉,正中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此種三足荸薺蒜頭小瓶極為珍罕,現知唯一例出自 Fuller 舊藏,售于倫敦佳士得,1965年6月28日,編號97及1995年6月5日,編號190。本品之乾隆窯器,應取自雍正器形化裁而來,形作長頸蒜頭口瓶。同類器可見仇焱之舊藏,與本品一致,售于香港蘇富比2008年4月11日,編號2991。如本品之獨特造形,反映雍、干兩帝容瓷人取高古器形,加以創新,以求至臻美感。
Lot 5372
清乾隆 粉彩加金纏枝西番蓮紋雙耳瓶一對
“大清乾隆年制”款
H:15.5 cm
備注:
1.香港蘇富比,1988年11月16日,編號374
2.瑞士玫茵堂舊藏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775
估價:RMB 850,000-1,0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本品撇口、長束頸、球形鼓腹、高圈足外撇,頸部兩旁飾有礬紅地描金螭龍耳,足底內凹,足沿圓拱似“泥鰍背”,口沿及露胎處皆以金彩覆繪,內外通體皆施松石綠釉,外壁松綠地上以金彩描花,粉彩填飾。口沿、頸、腹、足頸處分繪如意云頭紋、纏枝西番蓮及蝙蝠、壽桃、回紋紋等圖案,輪廓描金,色彩華美。纏枝蓮正面盛開,其間花蕊蔓生出壽桃及枝葉,祥蝠振翅,令福壽吉慶的吉祥寓意不彰自顯。底內施釉,底心以金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香港蘇富比,1988年11月16日,編號374
清乾隆 松綠地粉彩描金纏枝番蓮小瓶
香港佳士得,1994年5月1日 編號676
清乾隆 粉彩綠地勾蓮紋螭耳瓶
故宮博物院
此器最為別致的是運用了描金勾線填彩的技法,增加了粉彩瓷器在色彩對比上的美感,是乾隆粉彩的稀有品種。運用各種裝飾技法來仿制其它工藝的外觀效果是清代盛世瓷器的重要成就之一。雍正在位年間,景泰藍并不甚受重視,但至乾隆之時,弘歷對銅胎掐絲琺瑯器尤為鐘愛,除大規模制作外,嘗下命以瓷仿效,本品當屬其中。以松石綠釉摹仿景泰藍之色地,以金彩勾勒替換掐絲,紅黃綠三彩尤見景泰藍之本色,而紋飾之中絕不缺少寶相花紋一項,因其是景泰藍最主要的紋飾之一。本品所繪寶相花紋之花瓣與花蕊色澤濃淡交替,正是追求景泰藍填施彩料之效果,可謂仿古暗合。
Lot 5354
元 鈞窯堆花雙耳三足大爐
H:35.3 cm
備注:
1.徐展堂先生(T.T.Tsui)舊藏
2.紐約佳士得,1999年3月22日,編號0260
估價:RMB 1,200,000-2,200,000
爐口厚唇,淺盤口,直短頸,鼓腹下垂。頸中部粘燒長方形沖天耳,與唇口相接,高出口沿寸余,沖天耳中空,其內粘燒細長附耳,連接肩部與唇口,以為固,亦增加雙耳層次感,在鈞窯爐中頗為少見。頸及腹部采用貼塑技法裝飾,腹部飾有獸面,腹部腹下置三足,短小敦實。整體施天藍釉,釉面肥厚瑩潤,工藝頗為精細。通體施釉色泛月白,釉面肥厚瑩潤,局部泛出玫瑰色紫紅斑塊,紅藍相映,分外奪目,尺寸之巨亦頗為罕見。
鈞釉三足爐 1309年紀念款
1970年出土于呼和浩特附近的白塔村
現藏于內蒙古博物館
宋代官鈞器消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是金、元代民窯鈞瓷的興盛,鈞瓷的形制釉色更加多元多變。元代宮廷民間大事禮佛,因而鈞窯大量燒造佛具,其中香爐遺世最多。然畢竟民窯作品質量多參差不齊,個中精品亦為罕見。此爐體量巨大,高達35公分有余,壁厚釉腴,而雙耳造型亦殊特。古窯作大器容易變形走樣,而此器敦實厚重卻不失協調勻稱,不知幾中揀一,殊為難得。
Lot 5350
明 定窯白釉刻花卉玉壺春
H:15 cm
備注:
1.Zetterquist Galleries,2010年,紐約
2.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QT10
估價:RMB 400,000-6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河南焦作金代墓壁畫局部
北宋 定窯白釉劃花玉壺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Lot 5345
明 白釉細頸撇口瓶
H:24 cm
備注:大熊古美術舊藏
估價:RMB 400,000 - 600,000
本品包裝
Lot 5352
明 湖田青白釉瓷塑羅漢
H:13.5cm
備注:詹姆斯及瑪麗蓮·阿爾斯多夫珍藏,芝加哥
出版:《Chinese art from the Collection of James W. and Marilynn Alsdorf》,芝加哥藝術博物館,1970年,編號c30B
展覽:Chinese art from the Collection of James W. and Marilynn Alsdorf,芝加哥藝術博物館,1970年9月21日至11月13日。
估價:RMB 550,000-85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下,具體信息請聯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
本品出版
南宋青白瓷羅漢像
瑞士玫茵堂舊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