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統戰部駐村工作幫扶紀實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周俊 通訊員 歐陽霞林 李南
你看,大水坪村呈現的鄉村振興畫卷是如此美妙——
【資料圖】
站在位于村中山頂上的清風亭放眼望去——新修的草砂路通組入戶,一路林蔭相護;竹籬、柵欄和青磚墻圍起來的鄉村院落是那么干凈、漂亮,入目怡然;各個山頭和田野上的葡萄園、李園、楊梅園等果園生機盎然;分布在村莊各處的工業廠房,是那么靜謐,讓你聽不到喧囂,看不到污染......不時有鳥飛來翔往,留下清脆、悅耳的鳴叫聲。
你聽,大水坪村奏響的鄉村振興“交響曲”是如此地激越、磅礴、振奮人心——
農人在田園上勤勞地耕作,工廠里的流水線正在繁忙地生產;入夜,鄉親們在村文化廣場歡快地載歌載舞......這一幅幅生產生活圖景,是一個個幸福、快樂的音符。
走入新化縣楓林街道大水坪村采訪,記者看到是的村民洋溢在臉上的笑容,聽到的是他們談起村子里近兩年變化的自豪。
村支部書記蔡殿中告訴記者,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省委統戰部駐村工作隊的大力幫扶和各級各部門的關懷,得益于村支兩委與鄉親們的齊心協力。
串戶訪民問需求 找準方向定對策
2021年5月,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胡非受省委統戰部安排,帶領另3位同志入駐大水坪村開展鄉村振興幫扶工作。
初來乍到,大水坪村便將其“灰頭土臉”的形象一覽無遺地展現在胡非和每個外來人面前——
狹窄的鄉村公路坑坑洼洼;村民房前屋后或荒草叢生,或雞鴨撲騰、糞便遍地;洋樓旁邊參差不齊的雜房、舊房破爛不堪,頂塌墻危;兩個水庫的下泄洪道年久失修;村里沒有一盞路燈;村民沒有文化休閑場所;村里沒有一家像樣的規模企業……
面對村里臟亂差的現狀,村民搖頭,外來人員看了沒有好印象。
大水坪村下轄25個村民小組,有852戶2747人。距高速公路4公里,到縣城5公里,交通區位優勢比較明顯。除水稻種植外,特色水果種植是該村農戶創收的主導產業。因產業結構單薄,經濟發展“馬力”明顯不足。
“我們希望環境衛生能得到改善。”“我們希望鄉村公路能整修好。”“我們希望村里能引進更多的企業,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我們希望獲得資金、技術支持,提升農業產業的附加。”……
在一次次走訪、屋場會上,群眾求變的心理是那么迫切,但卻苦于找不到發展途徑。
經過一番扎實的“走村組、訪村民、看現狀、問民需、聽民心、理民意”,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了解群眾需求后,胡非率領隊員和村支兩委干部反復探討,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制定了幫扶工作思路和目標——
緊緊圍繞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這一思路,明確“黨建引領+產業主導+村級主體+群眾參與+幫扶助力”的發展方向,樹立“黨建有亮點、產業有支點、治理有重點、生態有特點、收入有抓點、文明有看點”的工作目標,力爭經過幾年的幫扶,讓大水坪村早日駛入可健康、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大道。
解了群眾急愁盼 美了村莊暖民心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無疑是鄉村振興幫扶工作中需要破解的難題。胡非從群眾的“急需愁盼”入手,制定了幫扶方案和規劃,并逐一實施。
為持續鞏固前期脫貧攻堅成果,工作隊建立了監測對象動態識別和聯系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工作組在其子女上學、個人就業、家庭創收、看病就醫等方方面面,及時爭取資金扶助,政策支持。
為解決老百姓最關注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環境整治等問題,胡非和工作隊成員四處奔走籌措資金。引進老百姓大藥房捐資100萬元,修建了鄉村文化廣場,并在廣場周邊添置了體育健身設備。籌資240多萬元,將原已破損的15公里村公路改造成了草砂路面。同時籌資60多萬元對村道進行了綠化亮化。投資30多萬元對學校課桌等教學設備進行了更新,建立了圖書館。發動群眾參與,大力對老舊屋場進行改造。組建志愿者隊伍,對公共場所、村民房前屋后進行定期清掃,平時做到見垃圾就掃……
采訪中,老支書蔡和球談到村里變美變亮時臉上滿溢燦爛的笑容。他說:“我們村這兩年的變化,完全可以說是翻天覆地。村中建了文化廣場,山上建了悠閑觀光亭,平整的草砂路和新水泥路連組入戶,公路和居民屋場邊裝上了路燈……”他指著一排排有籬笆小院的居民樓告訴記者:“這些房子本就在村公路旁,以前這些屋側房后要么是豬欄,要么是雜房,要么是廢用的破舊老房,垃圾畜糞遍地,令人很不舒服。你看改造整治后,隨便走到哪里都像花園,我們感覺住農村比住城里還舒服、幸福。”
據了解,自幫扶工作隊駐村以來,到目前近兩年時間內,共為大水坪村籌措投入資金1380余萬元,整修各種水利設施10處,鋪草砂公路15公里,更換全村原有電桿,新增變壓器5個,安裝通訊基站2個,安裝路燈283盞。建易地搬遷安置點一個,安置60戶283人。新建住房27戶,加固24戶,解決51戶住房安全問題。全村居民生活飲用水納入城鄉供水一體化系統,完成農村改廁106戶。完善村衛生室一個,所有脫貧戶、監測戶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簽約醫生不定期上門進行健康檢測。強化易地搬遷戶、脫貧戶產業、就業后續幫扶,組織45名脫貧戶參加技能培訓,組織外出務工1087人。完成5個秀美屋場建設。建立了愛鄉助困基金會,已募善款7萬余元……
產業發展強基礎 更創美好信心足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
工作隊在力抓基礎設施建設、美化鄉村環境的同時,堅持把“想方設法增強村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作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圍繞建設“產業長廊”,工作隊協調湖南農大的果木、土壤、養殖專家,對全村水稻、果蔬種植和生豬養殖進行現場指導,對村里原有的2000畝水果基地全部進行了提質改造。
在鞏固現有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湖南闖天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湖南永飛包裝制品有限公司和湖南菜蔬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3家企業,投資5000多萬元的年加工10000噸的農產品項目落地,年產值1.2億元。已建成標準廠房7000多平方米,正在建設的有10000多平方米,形成了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可新增就業崗位350余個,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引進湖南新五豐公司建設投產的存欄20000頭的生豬養殖基地已建成,年出欄生豬40000萬頭。
先后協調產業發展資金593萬元,新建溫室大棚9568平方米,做到“春育秧、夏栽苗、冬種菜”;引入“一畝田稻菇循環生態種植”項目,引導建立糍粑加工、有機肥生產車間,安置30余位村民就地務工,帶動了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20年的6.96萬元增加到51.56萬元。組織消費幫扶產品對接會,幫助擴大農產品銷路渠道。
工作隊還與孟公、水車、桑梓、石沖口鎮等村對接建立合作關系,探索了“聯合建設、一體發展”的產業發展路子,不斷延伸和完善農業產業鏈。
駐村幫扶中,工作隊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指南,在工農業融合發展上下功夫,力促了“兩個文明建設”齊頭并進。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大水坪村先后獲得了“省級清廉鄉村樣本村”“省級同心美麗鄉村”和“市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村民對村子的變美變亮變好無不心生自豪。村民蔡其暉說:“我們村里有了產業,村民更有了干勁。在黨的好政策扶持下,我們對共同建設美好未來充滿了信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