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中國光伏人員在慕尼黑機場被德國警方精準伏擊,已經是本屆Intersolar Europe國際太陽能展上最大的瓜了,沒想到大瓜還在后面。
就在這場全球光伏年度盛會的高光時刻,6月15日,TCL中環用參股孫公司的一場專利訴訟,實現了對通威的精準“狙擊”。
(資料圖)
intersolar europe 2023現場;來源:大會官網
我們經常把企業看作企業公民。尊重專利技術,保護知識產權,就像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要遵紀守法、恪守道德底線一樣,實屬是天經地義之事。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既是道德底線,更是法律紅線。
但是,TCL中環與通威的這場發生在德國的“墻外之爭”,卻遠非一起專利官司那么簡單。至少,這起官司凸顯出光伏產能過剩時代、中國巨頭對決于全球市場,競爭之烈度已趨白熱化。
01
精準的時間
6月14日-16日,全球光伏行業的年度盛會——Intersolar Europe國際太陽能展在德國慕尼黑舉行。
就在同一天,TCL中環參股22.73%的新加坡公司Maxeon,在其官網上發布了一則新聞。
新聞稿部分截圖;來源:Maxeon官方網站
翻譯如下:
“新加坡 2023 年 6 月 14 日 /美通社/
太陽能創新和渠道的全球領導者 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 Ltd.(納斯達克股票代碼:MAXN)今天宣布其子公司 Maxeon Solar Pte.有限公司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對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通威太陽能有限公司提起專利侵權訴訟?!?/p>
對于這樣一起重大事件,Maxeon的表現有些輕描淡寫,只是在其官網的媒體欄內,轉載了美通社的報道,而不是以公司名義發布官方新聞稿。眾所周知。美通社是一家全球性企業新聞發布平臺,很多中國企業都會通過美通社面向全球發布企業商業新聞。
Maxeon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趕碳號并未查詢到其發布相關公告。顯然,這起訴訟并未觸發強制性披露,公司亦未就此進行自愿性披露。公司今年一季度業績大增,在美國的在手訂單甚至也已排到了2027年,殊無必要再節外生枝。
但是,Maxeon沒有發布的公告,參股股東TCL中環卻發布了。6月15日,TCL中環發布《關于知識產權維護的提示性公告》:
“公司作為 Maxeon 的股東,完全支持 Maxeon 公司的上述維權活動,同時在發現同類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涉及損害 Maxeon 的合法知識產權許可授權時,將全力支持 Maxeon 公司,采用包括但不限于法律途徑維護其合法權益?!?/p>
上面這一段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有著強烈知識產權意識與科技情懷的TCL中環,在此大義凜然地表態,要堅決同一切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做斗爭。
無論是Maxeon新聞稿的轉載時間,還是TCL中環的公告時間,似乎拿捏得都非常精準。6月14日是Intersolar Europe國際太陽能展開幕的日子,而6月15日這一天,是展會第二天,既有了大會啟幕后的預熱,亦留有進一步發酵的時間。
TCL中環在公告中說是“近日”接到的Maxeon通知,但具體是哪一天公告中并沒說,趕碳號也沒有查詢到。不過這都不重要了。就像長城選擇在比亞迪新車上市的同一天公開舉報一樣,看上去都是巧合和意外。
趕碳猜測,即使這起訴訟實際發生在2023年SNEC展會之前,TCL中環大概率也不會在那時“起事”。雖然SNEC參展企業很多,但畢竟大多還是中國企業。Intersolar Europe就不一樣了,來自全球各地的2400家企業參展。試想,如果要精準狙擊一家中國公司的全球化,還有什么時間,能夠比在Intersolar Europe國際太陽能展期間更理想呢?
02
精確的地點
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
除上時間上的“巧合”以外,地點也同樣“巧合”。
專利訴訟案所在地德國,慕尼黑是Intersolar Europe國際太陽能展的舉辦地,同時德國本身也是歐洲第一光伏重鎮,兵家必爭之地。
Maxeon的子公司Maxeon Solar Pte. Ltd.選擇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對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 Tongwei Solar GmbH 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
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很有名,審理專利案件的數量,一直位列德國三大專利法院之首,審理過寧德案、小米案等等,當然也審理過光伏領域的眾多專利案件。
光伏人并不感到陌生的是,自2019年以來,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幾乎成了韓華在歐洲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專利訴訟的“主場”。
2019年3月和4月,韓華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等地,發起針對部分中國光伏公司專利侵權起訴,聲稱晶科、隆基等侵犯了其鈍化技術專利。而該專利,其實就是如今行業內普遍應用的PERC技術。
2020年6月18日,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宣判,判處晶科、隆基和REC?Solar(中化集團在挪威奧斯陸的孫公司,為歐洲最大組件企業,2021年出售給印度首富)非法使用其專利鈍化技術,侵犯了韓華Q-Cells的知識產權。
2022年12月15日,同樣是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判定天合光能侵犯韓華新能源專利,并對涉案相關產品下達了在德國的禁售令。
也是在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隆基綠能與韓華鏖戰四年多,最終在上個月,雙方才達成和解,算是中國光伏企業為數不多的勝利之一。
總結TCL中環此次發難,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選擇一個精確的時間,選擇一個萬眾矚目的場合,選擇一起成本極低的訴訟,構成了這次精準的狙擊。之所以說是成本低,是因為通威在回應中披露,此次訴訟標的為100萬歐元。
趕碳號忽然想起幾句題外話。
古語有云,春秋無義戰,但也有不少規矩,比如“不鼓不成列”,必須擊鼓之后才開始交戰,比如“不以阻隘”,戰場不能在危險的地方埋伏,必須是平原。當然,到了戰國以后,這些都近于“迂腐”了,人們更相信,“兵者,詭道也”。
商場如戰場。從本質上看,專利訴訟,也是商戰的一種形式,運用法律工具,主張自身利益。所以,即使選擇在了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場合,即使是用參股的新加坡公司對中國公司下手,也都能夠理解。生意人就是這樣,當然不能用圣人的標準來衡量。
一直以來,光伏圈的企業家,學歷都很高,大多是文人。光伏企業間這么多年下來,競爭一直很激烈,但也大都“文質彬彬”,暗中較勁。此次的反常之處在于,TCL中環的行動果敢老辣,已不似中環以往風格,非但不遜色于韓華,也頗帶著些家電快銷行業刺刀見紅的一股子彪悍。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這是平頭百姓都懂的道理,更何況,中國光伏企業在當下艱難出海,真心不易。但是現在,已經顧不上這么多了。只不過,中國光伏行業都是子彈喂出來的兵,在“雙反”、“反規避”、“涉疆”等各種打壓之下,已久戰成王,早已不再是一出去就“兩眼一抹黑”、被動挨打的懵懂少年了。
03
通威的回應
來源:通威股份官網
在TCL中環發布《關于知識產權維護的提示性公告》后,通威花了五天時間,“初步收集分析相關情況”,并做出了回應,回應的風格也很“通威”。
先說第一條回應。
“……公司珍視品牌和聲譽,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構建和維護。公司自主研發疊瓦組件技術以來,一直密切關注相關專利,并積極進行全球布局,構筑了自己的知識產權體系。公司產品推出之前,已經由內部技術、法務和外部知識產權機構進行系統性的自由使用檢索和分析。公司堅信,我們的技術和產品與行業其他伙伴不同,并獨具優勢。目前資料尚無法表明公司相關產品侵犯Maxeon方該項歐洲專利。公司已聘請德國當地的律師積極應訴,依法主張自身合法權益?!?/p>
首先,通威回應的形式極為“克制”,就是在公司官網上做了個聲明,并沒有發公告。針對多位投資者的問詢,公司也只在互動易簡單回復。
另外,通威的回應比較藝術——“我們的技術和產品與行業其他伙伴不同,并獨具優勢。”還記得前段比亞迪是如何回應長城舉報的嗎——“插混技術不像同行想的那么簡單”。光伏行業的風格,一直和電動汽車行業有很大不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看上去通威的底氣很足。通威說,自己的疊瓦組件在推出前,已經經過“技術”、“法務”、“外部知識產權機構”這三方的專利風險檢索分析。至少,通威在專利風險控制上的想法和做法,讓人感覺到比較專業。
當然,通威對于疊瓦專利風險的謹慎,可能也是因為有前車之鑒——硅片雙龍頭、中環的直接競爭對手隆基。2020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駁回了隆基請求,維持Maxeon所屬疊瓦專利權有效。
通威的第二條回應,同樣耐人尋味。
“長期以來,公司與TCL中環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作為TCL中環疊瓦組件生產所需電池的長期供應商,雙方就疊瓦電池生產技術持續保持著溝通交流。公司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全球多個國家與地區深度布局疊瓦技術,業已形成多項知識產權成果,公司樂意與包括TCL中環在內的所有合作伙伴協同發展,共同保持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更好地服務于人類能源轉型?!?/p>
首先,這個回答讓人感到有些困惑。
通威竟然是中環的疊瓦電池供應商,并且雙方在疊瓦電池技術方面長期保持著溝通。這至少說明,通威擁有疊瓦電池技術和產能,TCL中環顯然不只是知情,而且是很熟悉的。但是,TCL中環此前的公告給外界的印象,好像非但毫不知情、而且在接到子公司通知后還很生氣的樣子。
另外,即使被人在背后突施了冷箭,通威仍然保持著風度,圍繞海外多個市場的疊瓦技術,愿意和TCL中環繼續協同發展,繼續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這是能源轉型的行業大義
關于行業大義,TCL中環在公告中也有句話,值得學習—— “尊重及保護知識產權對光伏產業的有序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公司作為公眾上市公司及光伏行業技術創新引領者……始終堅信尊重知識產權就是維護市場秩序”。這個表態擲地有聲,一下子就站上了道德制高點,樹立起了假想敵。
04
疊瓦的往事
疊瓦組件結構示意;來源:帝科股份官網
先簡單介紹下什么是疊瓦。
傳統的組件封裝技術,使用焊帶將電池片串聯起來,由于受到應力的影響,電池片之間一般會有間距,同時由于匯流條的存在,電池串邊緣與組件邊框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間距。對于光伏發電來說,這些區域都是不能發電的無效區域。正是由于這些無效區域的存在,才使得組件的效率顯著低于電池效率。
疊瓦技術,其目的就是在組件封裝環節提升轉換效率,減少組件內的封裝留白,從而使得單位面積的發電量更多。疊瓦組件,通過將電池片切片、把每小片進行前后疊片的方式連接,排版的方式要么橫排要么豎排,最后再利用專用的導電進行串聯/并聯起來,最后再進行層壓封裝。
疊瓦組件擁有輸出功率更高、隱裂風險低等優點,但也有兩個缺點,第一是成本高,第二就是專利風險。
在2019年以前,我國曾有多家公司布局疊瓦。
目前,除通威、協鑫集成等極少數公司擁有獨立知識產權和專利以外,在全球范圍內,疊瓦技術和專利主要掌握在兩家公司手中——Sunpower和Solaria。其中,Sunpower與中環合資成立了東方環晟,后者從而獲得專利授權。賽拉弗、一道新能等光伏企業則獲得了Solaria的疊瓦專利授權。
剛剛成功上市的光伏老兵阿特斯,在這兩家公司身上都栽過跟頭。
2020年,Solaria對阿特斯提起專利侵權訴訟。2022年6月10日,雙方和解,雙方均不承認有任何責任或不當行為,也無需支付任何款項,但未來的七年之內,阿特斯疊瓦組件不得在美國銷售。
同樣是在2020年,疊瓦組件專利的另一擁有方Maxoeon在日本對阿特斯提起專利訴訟。2022年6月30日之前,雙方達成和解,阿特斯的疊瓦式太陽能電池組件在2025年6月30日之前,不得向日本地區銷售。
兩起專利訴訟期間,正趕上阿特斯在科創板IPO,并在招股書中做了詳細披露。趕碳號判斷,兩起官司均和解于去年6月份,也許是阿特斯考慮盡快掃清上市法律風險和障礙,不得已才做出了讓步。
來源:美通社;2020年Maxeon起訴阿特斯的新聞稿,竟和“通威版“如出一轍
在Maxeon和Solaria兩家公司疊瓦專利的圍追堵截中,也有勝出者。協鑫集成就是國內極少數獨立擁有疊瓦專利的公司。
2022年12月,協鑫集成宣布,收到澳洲專利局頒發疊瓦專利授權證書,表明協鑫集成疊瓦產品除了擁有國內專利外,已獲得澳大利亞知識產權局專利認證,此外,其疊瓦專利在美國、日本市場正在申請過程中。
協鑫集成在2014年時,就成立了高效切片技術與高效疊片技術的專項科技研發團隊,其推出的金剛高密度組件應用了創新型的疊片技術,并在2016SNEC上進行了展出。
就是在2016這一年,協鑫集成在美國加州遭到了Solaria的訴訟,對方指控協鑫集成竊取Solaria商業機密,后來雙方在一年多后達成了和解。
尊重他人知識產權,尊重專利,當然是一切商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但是,在很多時候,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往往是專利陷阱。一些公司甚至將專利作為開展不正當競爭的工具,扼制中國企業的發展。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遠的有華為,近的有被美國巨額罰款的大疆。
后記
2010-2022 組件出貨排名TOP10
回顧韓華對中國光伏企業發起專利狙擊的這四年,幾乎就是其自身出貨量排名不斷走下坡路的四年。當然,如果站在韓華的角度上,或許可以這樣戲言,正是因為中國光伏企業用了韓華的專利,所以才超躍了韓華。但是,這話得有人信才行。
其實,很少有公司能夠通過專利工具甚至專利陷阱保持住競爭優勢。把“專利工具”運用到爐火純青的一些日本公司,對此應該深有體會:
日本抱守等離子專利,結果被整個面板行業所拋棄;最早坐擁混動專利的其實是豐田,最終卻淪為給比亞迪打工;在光伏行業,三洋是異質結技術的發明者和專利擁有方,禁錮了異質結整個二三十年的發展,自身最終卻沒能享受到異質結的任何紅利。
在未來,光伏行業的全球競爭,其實就是中國頭部光伏企業之間的競爭了。
END
原文標題 : TCL中環:全球太陽能展上的一次精準狙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