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鴉片戰爭之后,曾經的亞洲第一強國清朝,在歐美列強的侵略瓜分之下,一步步滑向覆滅的深淵。甲午之戰中,清朝再度遭遇一次空前大敗,亡國滅種的危機迫在眉睫。清朝那些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們,開始積極行動起來,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在此背景下,以譚嗣同、梁啟超等仁人志士主導的“戊戌變法”浪潮應運而生。
紫禁城之中的光緒和慈禧,兩個大清帝國的領路人,在面對“戊戌變法”的態度上卻產生了尖銳對立。年輕而銳氣十足的光緒,對維新變法興趣濃厚,并且全力支持,希望清朝由此走上強國富民之路。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王公貴族,卻頑固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生怕維新變法會危及到他們的權力地位與財富,對變法持強烈反對態度。 在這場事關清朝命運的較量中,勢單力薄的光緒最終成為失敗者。光緒試圖拼一個魚死網破,想依靠軍閥袁世凱的力量,發送兵變“圍園殺后”,徹底鏟除慈禧,最終因袁世凱的背叛而失敗。光緒此舉深深觸怒了慈禧,為了發泄心頭之火,慈禧把光緒從此囚禁起來,并且產生了廢掉光緒之意,想重新確立一個聽話的傀儡皇帝。1900年1月慈禧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最終確定,立皇族宗親溥儁為皇儲,即俗稱的皇太子,準備庚子年元旦讓他繼承皇位取代光緒。溥儁,端郡王載漪次子,當時年方14歲。之所以會選中他,完全是慈禧處于自己的私心,因為溥儁的生母,正是慈禧的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肥水不流外人田。
后來溥儀退位后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也曾秘密立過一個“太子”,但清朝滅亡時間公認是1912年,因此溥儀的這個“太子”已經不算清朝太子,充其量只能算偽“滿洲國”太子。因此從法統意義而言,溥儁才是名正言順的清朝最后一位太子。這個溥儁自幼出身豪富貴族之家,從小飽受寵溺,在金山銀山里長大,完全就是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蟲公子哥兒。他對讀書習武一概毫無興趣,每天變著法兒地淘氣玩耍,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吃喝玩樂盡情享受,是他生命全部的意義。至于自己的前途,還有國家大事,他都一概不聞不問,毫無興趣。
溥儁不讀詩書,卻從小酷愛聽戲,小小年紀就是名聞四九城的老戲迷和老票友。他對當時的當紅京劇名角譚鑫培等人的唱腔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對胡琴小鼓嗩吶等樂器樣樣精通,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他身為大清國未來皇帝,卻一天到晚沒個正形,除了唱戲,就是專心致志捉蟈蟈,養鴿子。
庚子之變中他跟隨慈禧倉皇西逃,衣服金銀什么都沒帶,唯獨把京劇樂器帶了個全套,還帶著20多只蟈蟈,十幾只鴿子。一路之上人人驚慌失措,他卻一路吹拉彈唱,滿不在乎,視之為出門旅游。但因為這場變亂,加之慈禧顧慮重重,他就此與皇帝之位擦肩而過。
光緒和慈禧死后,溥儁失去了靠山,光緒留下的帝位也被溥儀接替,他灰溜溜地出宮回到家里。依靠祖上留下的房產積蓄,他還是維持著大手大腳花錢享受的派頭。幾年之后坐吃山空,房產田宅也變賣一空,溥儁淪為無家可歸的窮漢,落魄街頭。
好在他的妻子是民國蒙藏院總裁塔王塔旺布里賈拉的妹妹,塔王不忍心看妹夫妹妹無家可歸,把他們接到府里養起來。但塔王死后,塔王的夫人對溥儁非常討厭,大冬天把他趕到馬廄里居住,每日殘羹冷炙,連一頓熱湯面都吃不上,最終在窮困潦倒中死去。溥儁的一生,成為清朝皇族悲劇人生的一個縮影。
參考資料:《宮女談往錄》《清史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