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下午,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第三次工作會議召開前,三省一市生態環境等部門簽署多項備忘錄,“數據共享”“共保聯治”是兩組關鍵詞。
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需要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數據高效共享和安全利用,提升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生態環境部門負責人共同簽署《協同推進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數據共享合作備忘錄》《建立長三角區域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環保信用監管信息共享機制備忘錄》。
(資料圖)
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明確,搭建數據共享橋梁,全面推進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數據共享、資源整合和安全利用,支撐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高水平保護。到2023年,生態環境數據共享機制全面建立,重點領域數據共享取得積極進展;到2025年,生態環境數據共享機制高效運行,數據高質共享。
各方將建立專項工作機制,組建工作專班,負責數據共享的統籌協調、政策制定、規范編制和技術保障等相關工作,推動形成“標準統一、動態管理”的數據共享規范體系,實現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數據高效安全共享。
統一評價指標體系、監管信息共享互認,將助力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就建立長三角區域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環保信用監管信息共享機制達成共識,逐步實現環保信用監管信息共享互認。
各方將共同組建共享工作專班,負責相關監管信息共享互認政策制定、監管信息推送共享工作,實現長三角區域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協同監管。根據計劃,今年年底前,共享處罰案件信息、推進信用監管信息發布共享;2024年12月底前,通過長三角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共享共用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實現長三角區域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環保信用評價信息互認;2025年12月底前,實現區域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統一。
“數據共享”外,“共保聯治”是另一個關鍵詞。
長三角三省一市地緣相近、水氣相連,生態環境需要聯防聯治。為建立密切協調、運行有效的聯動工作機制,江蘇省、安徽省生態環境部門負責人簽署《蘇皖交界地區跨界河湖共保聯治備忘錄》,浙江省、安徽省生態環境部門負責人簽署《浙皖“2+5”交界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備忘錄》。
蘇皖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區域為兩省所有跨界水體,重點是水質難以穩定達標的跨界河湖區域。蘇皖雙方將建立輪值聯席會議制度、聯合開展水質監測、強化聯合執法、實現環境信息共享、強化技術幫扶等。相鄰市、縣(市、區)將常態化開展跨界河湖巡查,加大環境執法檢查力度,視情開展跨界河湖區域10公里范圍內聯合執法,嚴厲打擊違法排放水污染物行為,及時發現各類影響水環境質量的污染隱患并督促整治。
浙皖兩省生態環境部門明確,建立工作機制,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保衛戰,實現兩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共商、共治、共贏、共享。
聯防聯控區域為“2+5”區域,“2”即浙江、安徽兩省;“5”即浙皖兩省交界地區5個城市組成的聯防聯控區域,包括浙江杭州、湖州、衢州3市和安徽宣城、黃山2市。皖浙兩省將建立輪值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項目環評共商、移動源污染防治、防治技術合作交流等。
根據備忘錄,5市主導產業中涉及石化、化工、水泥等重點行業的,應邀請毗鄰地區生態環境部門進行會商并參與園區規劃環評審查。新建、改建、擴建可能對毗鄰地區大氣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應征求毗鄰地區生態環境部門意見。環境影響報告書評估應邀請毗鄰地區生態環境部門參與,審批部門應吸納毗鄰省市部門及專家意見。
協商共治、協同共進,三省一市生態環境等部門不斷深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動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責任編輯:陸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