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年來,旌德縣主動適應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新常態,采取因時、因地、因人分類施教的方式,滿足黨員多樣化、差別化、個性化的教育需求,切實提升黨員教育工作質效。
因“時”施教,筑牢黨員教育“精神堡壘”。全盤謀劃“定時學”。提前部署黨員干部全年教育工作,以黨支部為單位制定2023年黨員學習計劃,加強學習“周推薦、月分享”。做好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精品節目“周”推薦,每周五在縣級微信公眾平臺固定推送精品黨員電教片,明確觀看路徑,確保黨員學習周周有內容。在全縣組工干部隊伍中開展“組工悅讀薈”活動,每月推薦一本專業理論書籍,通過線上交流、線下研討的方式交流讀后感,增強黨員干部專業理論知識,確保學習月月有收獲,近三年來累計開展“組工閱讀薈”月讀一本書分享活動29次,參與討論黨員干部超3200人次。靈活方式“隨時學”。充分利用零散時間,以“三言兩語”“板凳課堂”“小院宣講”等形式,組織黨員在手機客戶端觀看《黨課開講啦》活動專欄精品黨課展播和《榜樣7》等專題節目,并以拉家常的方式進行微宣講,把黨員教育變成喜聞樂見的“固定節目”。
因“地”施教,激活黨員教育“紅色細胞”。深挖本地紅色資源,制作黨課教育活教材。結合旌德黨史上的“五個一”和地方紅色資源,實施“111+555”計劃,項目化清單式重點推進課程體系建設,開發5門“四史”類專題黨課,制作《黃高精神鑄忠魂》《信仰不滅》等多部紅色電教片,在先鋒系列平臺展播,推動紅色教育提檔升級,進一步堅定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和奮斗初心。用好本地紅色資源,開展“沉浸式”主題黨日活動,結合“主題黨日+”模式,組織黨員干部到呂輝烈士犧牲地、譚梓生烈士紀念館、龍川村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以重溫入黨誓詞等方式感悟紅色歷史,砥礪奮進力量。用活本地紅色資源,探索紅色陣地黨性教育新模式,如在旌德縣興隆鎮,組織鎮村黨員干部在本地紅色三山紀念館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及全國“兩會”精神知識競賽,以靈活創新的方式讓黨員干部紅色教育煥發新的活力。
因“才”施教,收獲黨員教育“實踐碩果”。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崗位黨員的實際需求,分級分類研究制定“培訓套餐”。針對機關黨員,堅持“滴灌培訓”持續充電蓄能。開展機關干部“會前一刻鐘”學習微講堂,利用每周工作例會會前15分鐘時間,或脫稿演講、或結合ppt進行專業技能知識交流,輪流上臺分享經驗,鍛煉年輕干部“開口能講、提筆能寫、問策能對”綜合能力。針對農村黨員,堅持“帶頭講學”解決急難愁盼。依托“遠教小劇場”遠教品牌,黨員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將農業實用科技、黨的政策理論、等送到田間地頭,實現“課上帶著農民看,基地帶著農民干”,促進黨員電教遠教學用成果轉化。針對企業黨員,堅持“特色送學”提升黨性修養。采取“理論學習+技能培訓”模式,邀請縣委黨校骨干教師、為一線企業職工進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解讀,同時邀請本地勞模工匠人才在生產車間現場進行技術培訓,幫助企業黨員克服工學矛盾,提升專業技能,砥礪奮斗初心。
責任編輯:陳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