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史洪芳)3月9日下午,記者從安徽省委宣傳部召開的“深化一產‘兩強一增’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我省將堅持以“兩強一增”為牽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糧食產量保持在820億斤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機化率繼續保持全國領先;農民收入增長8%左右,其中脫貧群眾收入增幅繼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
2022年,安徽提出實施一產“兩強一增”行動,出臺了《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行動方案(2022-2025年)》。安徽多措并舉推進“兩強一增”行動落細落實,引領帶動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全面加速。2022年,全省糧食總產達820.0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比全國高3.6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3%、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增長6.5%,增幅高于全國0.2個百分點;其中脫貧群眾收入增幅高于全省7.2個百分點。
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200萬畝
(資料圖片)
今年,我省將聚焦“頭等大事”,全力夯實糧食生產根基。“兩強一增”行動部署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小田變大田改造、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設等任務,我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重要工程來抓。今年,我省將新建高標準農田200萬畝,畝均財政投入提高到2500元以上,改造提升210萬畝,累計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達6200萬畝以上。
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造和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設,新增“小田變大田”改造513萬畝,除險加固小型水庫205座,新建和改造機井1.5萬眼、塘壩4.9萬座,加快完善從水源到田間、田間到溝渠的灌排體系,基本實現旱能灌、澇能排。
建設“科技特派員+”示范點30個以上
聚焦“科技裝備”,著力強化農業發展支撐。圍繞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我省“兩強一增”行動部署了深化“科技特派員+”、種業強省建設、農機研制補短板、全程機械化推進等重點任務。
今年,我省將鞏固提升科技特派員“一對一”服務行政村實效,建設“科技特派員+”示范點30個以上,新建省級科技特派員團50個,長期穩定幫扶點力爭突破1500個。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新收集一批農業種質資源,再建成10個左右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場(區、圃、庫)。繼續實施小麥、水稻等農作物及畜禽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加快選育一批高產穩產、高抗廣適、專用特用的新品種,助推科技強農向全鏈條延伸。
同時,扎實推進農機補短板,完成大型智能農機裝備、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等農機裝備研發任務50項;新增水稻育插秧中心120個、糧食烘干中心180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30個,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占比由18%提高到2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83%提高到84%,助推機械強農向全過程覆蓋。
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萬億元
聚焦“重中之重”,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我省“兩強一增”行動就種養業提質增效、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等作了重點部署。
我省將綠色食品產業納入全省十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支持。今年,我省將深入推進“雙招雙引”,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助力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力爭全年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萬億元、增長10%。深入實施“158”行動計劃,推動安徽長三角綠色農產品服務中心掛牌運營;新建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00個。新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800個。
此外,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新增產值超10億元龍頭企業10家、產值超50億元加工園區3家,創建3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徽州臭鱖魚、淮南牛肉湯、符離集燒雞等預制菜產業,力爭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10個左右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建設2-3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2023年全省鄉村休閑旅游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
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3%、83%
聚焦“綠色生態”,加快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省在“兩強一增”行動中,專門部署推進農業綠色循環發展。今年,我省將深入實施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動計劃,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比上年再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93%、83%;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分別由82%、75%提高到83%、80%。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面積80萬畝,累計超過710萬畝。全面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推動江豚等瀕危物種加快恢復。
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再增加30元以上
聚焦“農民增收”,持續釋放農村改革紅利。我省“兩強一增”行動圍繞農民增收四大塊分別作了部署,在穩定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同時,通過用好改革這一法寶,著力提高財產性收入,將農民手中的“沉睡資源”變成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今年,我省將繼續深化“大托管”服務改革,爭取“大托管”服務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將“大托管”打造成安徽深化農村改革的樣板工程;因地制宜探索“小田變大田”多種實現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例再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達到60%,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再增加30元以上。提高農村“三變”改革質量,開展“三變”改革的村占比由78%提高到83%;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占比由15%提高到18%,開展分紅的村占比由16%提高到21%。堅持把脫貧群眾增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舉措,多方拓寬增收渠道,確保脫貧群眾收入繼續實現較快增長。
責任編輯:王振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