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熱聞 >

全國結核病學術大會召開,多項結核防治新成果亮相

2023-07-03 00:23:03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受到疫情影響,全球結核病的發現都出現了斷崖式下降。未來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心還是在加大篩查力度上,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每年仍然會新增1000萬左右的結核病患者,這就需要我們采用更先進的檢測技術,把被動發現向主動發現過渡。”6月30日,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胸科醫院副院長李亮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介紹了未來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點方向。


(資料圖片)

北京胸科醫院副院長李亮在會上發言。主辦方供圖

6月29日-7月2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主辦,廣州市胸科醫院、廣東省醫學會、北京胸科醫院共同承辦的2023年全國結核病學術大會舉行。會議就結核病預防、臨床和基礎研究及有關領域的熱點、難點和前沿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討。

在李亮看來,疫情給結核病的防治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是很好的機遇,讓更多人更加關注呼吸道傳染病。結核病不只出現在小說里,其實也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加強認識,也需要加強防控知識的儲備。同時對于慢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來說,也需要加強人才和診療手段的儲備。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胸科醫院結核病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唐神結在采訪中表示,要提高結核病的診療水平,還是要在全國推廣快速分子診斷的診療方法。以往通過培養來進行診斷,確診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采用分子診斷,幾小時就可以出結果,大大提升了診療的速度,但這種方法在基層,特別是在縣級醫院應用的還不夠廣泛。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北京胸科醫院結核二科主任高孟秋告訴記者,分子診療的精準性也提升了結核病的治療速度。以往我們的結核病治療分為初治和復治,先判斷患者痰里有沒有結核菌,再判斷結核菌是否是耐藥的,這樣至少要耽誤兩個月的治療時間。有了分子診斷,可以在最初診斷時,知道患者是否耐藥,可以說“開始即正確”。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前任副主任委員、廣州市胸科醫院主任醫師譚守勇介表示,在結核病治療中不僅需要藥物治療,還需要營養支持。結核病和經濟水平是有一定關系的,貧困導致結核病發病升高這是一個事實,我們國家很早就把扶貧辦納入到結核病遏制工作中的一員。我們國家中西部地區結核病相對來說發病會比較高,因為營養支持會不夠。營養不夠,也會導致結核病的復發和久治不愈。在我國一些西部的治療計劃中,在結核病給藥的同時還會同時提供一份營養早餐。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副秘書長、北京胸科醫院細菌免疫室主任逄宇介紹,疫苗是控制傳染病的核心技術,在結核病的防治中卡介苗已經用了100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是對重癥結核病兒童比較有效,但對普通結核和成人結核病幾乎沒有預防作用。我們在做的工作就是加速研發,希望能研制一款疫苗取代卡介苗,真正的能消滅結核病。目前,首個從國外引進到中國的結核病預防疫苗,已在國外完成I期以及IIa期臨床研究,被認為是正在開發的結核疫苗中有潛力的優秀產品之一。

會上,北京胸科醫院、北京結核病診療技術創新聯盟與山東魯抗好麗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簽署了“結核病疫苗科研合作項目框架協議”,將推動此款疫苗在中國的臨床試驗工作。

責編:王卓

主編:田茹

校對:喬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