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法制 >

湯包小店,挖掘煙火氣里的“南京味” 全球訊息

2023-07-06 05:43:00 來源:南京日報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朱凱黃琳燕

編者按


【資料圖】

城市小店連接千行百業、服務千家萬戶,是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抓手,也是暢通經濟微循環的“毛細血管”,與百姓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密切相關。今年以來,南京深入實施“小店計劃”,給數量眾多的城鄉小店補元氣、添能量、增活力,半年來已惠及10余萬家小店。本報今起推出《探小店·看活力》系列報道,實地探訪南京街頭巷尾的“寶藏小店”,深入挖掘小店發展的“創業史”“生意經”,在升騰的煙火氣中感受小店經濟的蓬勃活力。

探小店 看活力

“里面請,要點些什么”“來了,您的兩籠湯包”……7月3日上午10點多,還未到中午飯點,位于太平門的老鼓樓湯包店里已經忙碌了起來。

湯包、桂花酒釀元宵、鴨血粉絲湯、鹽水鴨、炸鵪鶉……小店一角,游客伊海濤一家人點了滿滿一桌南京小吃。他告訴記者,2003年第一次嘗到南京湯包便印象深刻,此后基本每年都會專程來品嘗,“這家店的口味非常好,我一個人能吃好幾籠。以前開車6個小時過來,這次全家一起坐高鐵來,到南京第一餐就要先吃湯包。”

面皮薄軟、肉餡鮮嫩、汁水豐盈、咸甜香相得益彰的湯包是南京特色美食之一。在老鼓樓湯包創始人耿娟心里,她不僅要傳遞老南京人的舌尖記憶,還要讓全國各地的游客愛上南京味道、了解南京文化。

“我父母是以前雞鳴酒家的職工,雞鳴酒家拆除后,當時在媒體工作的我經常接到讀者電話,詢問哪里能吃到雞鳴湯包。我從中感受到南京人對湯包的感情,便想到,既然父母的手藝猶在,不如讓他們重新出來做一做,讓老味道再回歸。”耿娟告訴記者,2003年她的父母在三牌樓開了一家小店,當時口碑就很好,2008年她自主創業,在太平門開了第一家老鼓樓湯包店。

面積從60平方米擴張到180平方米,從一個門店到十多家分店,經過十余年的耕耘,老鼓樓湯包的生意越做越好,名氣也越來越響亮。

疫情期間,面臨堂食暫停、收入減少等現實困難,耿娟積極轉變經營思路,瞄準機遇步入預制菜新賽道。“當時雖然堂食暫停,但還是有不少客人來店里買現做的半成品帶回去,我就想到做速凍湯包,大家買回去既好存放,吃起來也方便。”很快,老鼓樓湯包在江寧建起了中央廚房,專門研發速凍湯包,并和社區團購合作,讓大家足不出戶也能吃到原汁原味的老鼓樓湯包。“現在我們的速凍湯包已經售往全國各地,很多外地游客來店里就餐后,都會購買速凍湯包寄回去。”耿娟說。

今年以來,隨著消費市場強力復蘇,老鼓樓湯包的生意也蒸蒸日上,“五一”假期,又一家新店在夫子廟景區開門迎客。除了湯包、鴨血粉絲湯等菜品,新店還推出了炸鵪鶉、糟鴨舌等新菜品。

“今年南京成為旅游熱門城市,很多人來南京先到景點打卡,再尋找當地的特色小吃。”耿娟表示,地方美食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除了還原湯包的純正口感,她還在挖掘更多的南京美食,“我們推出了30年前曾在夫子廟流行的炸鵪鶉,復原《紅樓夢》中記載的金陵小吃,讓南京市民吃到記憶中的味道,也讓更多的外地食客在美食中感受南京文化。”

店里,美國游客Lauren正帶著孩子品嘗湯包、鴨血餛飩等南京美食,“這次是來南京探親、旅游,我覺得南京美食非常好吃,小孩也很喜歡。”

記者手記

熱氣騰騰的小籠湯包、香氣四溢的鴨血粉絲湯、甜而不膩的桂花糖芋苗,地道的南京美食吸引著八方來客。今年,街頭巷尾重燃的煙火氣既是城市經濟活力的見證,也是萬千小店主們堅持努力的成果。

“2019年以前,我感覺生意很好做,疫情來襲后,切身感受到了艱難。”耿娟對記者說的這句話,也是眾多小店主的心聲。

辦法總比困難多。店里人手不足,老板帶著員工齊心協力加班加點;堂食暫停,就開啟外帶、社區團購等新方式;生意受影響,就積極觸網、推出新品、創新場景千方百計吸客引流……采訪中,記者看到了小店店主迎難而上的拼勁、咬緊牙關的韌勁、求新求變的闖勁。

市場冷暖,“小店”先知。

“今年南京人氣很旺,我對小店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從“緩過來”到“火起來”,耿娟操持的湯包店是南京消費市場快速恢復的一個縮影。在“小店計劃”的帶動下,萬千小店正重拾發展信心,元氣滿滿地迎接新的春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