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2023年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亞洲-中國年鄒至莊講座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舉辦。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本·伯南克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什么導致了美國新冠大流行時期的通貨膨脹?”(What Caused the U.S. Pandemic-Era Inflation?)。
本文參考公眾號:財稅趣公
活動由白重恩教授主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首先,伯南克先生簡要介紹了新冠疫情以來美國推出的空前財政刺激政策和隨后的通貨膨脹,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間,美國出臺了3項財政刺激計劃:2020年3月通過了2.2萬億美元《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CARES),2020年12月出臺的9000億美元的新冠救助計劃,以及拜登總統于2021年3月簽署的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援計劃,財政刺激規模總和達金融危機后一攬子計劃的4.5倍。
這些政策對于通脹的影響如何?是否會有持續的高通脹產生?彼時有兩種觀點,主要分歧集中在勞動力市場對通脹的回饋作用機制上,樂觀主義者認為,考慮到菲利普斯曲線很平坦以及美聯儲的可信性,嚴重的通脹不會出現;批評者則擔心空前的財政刺激可能會改變通脹預期,使得菲利普斯曲線變陡峭,最終導致通脹。
為了討論這兩種觀點哪種正確,伯南克先生構建了一個包含工資、物價、通脹預期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模型的創新之處在于區分了短期和長期通脹預期,允許兩者擁有不同的產生機制,并且引入了工資增長對于物價水平的追趕效應——當人們發現通脹超過預期時,會要求雇主提高工資用于補償購買力的損失,從而推動工資水平的上漲。
通過這些假設,模型捕獲了上述觀點中關于通脹預期通過改變勞動力市場工資,從而進一步回饋影響通脹的作用機制。這一機制的重要性,在模型中由兩組參數所刻畫,其一是通脹適應預期的調整幅度,其二是刻畫追趕效應的工資-通脹調整系數。當前者更大時,預期被更好的錨定,短期的成本和勞動力市場沖擊產生的通脹作用將更為溫和而短暫;而當后者更大時,工資對于通脹的反饋作用更為顯著,通脹將反應更為強烈和持續。
來源:伯南克論文、長平投研
隨后,伯南克先生使用1990-2019年期間的季度數據,采用結構向量自回歸的方法對模型的關鍵參數進行了估計。估計發現追趕效應的幅度很小,而通脹預期的錨定程度很高,這說明供給沖擊對通脹的作用是比較溫和而短暫的。
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樣本內分解顯示,疫情期間美國通脹的來源,主要由能源價格、供應鏈短缺的外生沖擊導致,而勞動力市場摩擦上升貢獻的幅度有限。由于這些外生沖擊的持續性并不強,伯南克先生對于未來通脹的走勢保持樂觀態度。
來源:伯南克論文、長平投研
最后,伯南克先生總結了研究結論。
第一,雖然大流行是不同尋常的事件,但無需改變對這次事件中通脹的理解,簡單的工資-價格動態模型能夠很好的擬合樣本。
第二,通脹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價格和工資波動互相影響,預期通脹起到重要作用,且存在許多滯后的、動態的、間接的影響機制。
第三,實證結果表明,在最初,通脹主要來自于價格沖擊,但由于回饋效應很弱,這些沖擊正處于自行消退的過程中。因此,無需放緩經濟或干預勞動力市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通脹。
第四,盡管勞動力市場過熱不是通脹的最初成因,但隨著時間推移,它的重要性逐漸上升,且較價格沖擊其影響更持久。這意味著,要使通脹下降到更加合理的水平,就需調整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程度。這一措施對失業率的影響取決于貝弗里奇曲線,如果曲線保持不變,則該措施將使失業率進一步上升,但如果曲線能夠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則該措施對失業率的影響相對較小。
分享之后,伯南克先生與線上線下的師生進行交流互動,老師和同學們就講座內容競相提問,伯南克先生認真解答。#
【長平投研】補記
伯南克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布蘭查德(Oliver Blanchard,原IMF首席經濟學家)上月發表了合寫的論文 What caused the US pandemic-era inflation?
他們建立了一個價格、工資、短期和長期通脹預期的簡單動態模型,來分析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沖擊對價格和名義工資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并量化美國新冠大流行時期通貨膨脹和工資增長的來源。
兩位學者發現,美國始于2021年的通脹飆升,大部分源于工資的價格沖擊,這與早期的擔憂相反——即通脹將由勞動力市場過熱刺激。這些沖擊包括商品價格急劇上漲(反映總需求強勁)和部門/行業價格飆升,后者是由于需求水平和部門構成的變化以及部門供應受到限制造成的。盡管到目前為止,緊張的勞動力市場還不是通貨膨脹的主要驅動因素,但他們發現,勞動力市場過熱對名義工資增長和通貨膨脹的影響比產品市場沖擊的影響更持久。因此,控制通貨膨脹最終需要在勞動力需求和勞動力供給之間實現更好的平衡。
那么這一切對宏觀經濟學有什么啟示?兩位作者認為,大流行的破壞性極大,使預測和決策變得困難,但他們認為,最近的經驗證明還是不能拋棄現有的工資-價格動態模型。“我們能夠用一個簡單而傳統的工資、價格和通脹預期相互作用的模型來模擬大流行時期的通脹。”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膨脹可能是一個復雜的現象。政策制定者必須警惕通脹壓力可能來自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例如,通過投入成本的意外變化或與非彈性部門供給曲線相沖突的需求變化。此外,通過各種機制,來自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通脹壓力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加強。”
從經驗上看,作者發現產品市場沖擊的第二輪和間接影響相對溫和,這意味著,正如早期批評者所警告的那樣,勞動力市場平衡最終應該是央行試圖維持價格穩定的主要關注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