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法制 >

全球觀熱點:看過來!端午傳統習俗保健養生有講究

2023-06-23 23:38:05 來源:南寧晚報

端午時節,濕邪較重,人們常感身體困重、食欲下降,甚至皮膚過敏、濕疹,尤其脾胃虛弱者易出現便溏、腹瀉。外界環境中滋生的蚊蟲毒物病菌等從外而感,成為穢濁之氣侵襲人體,會導致皮膚、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所以,許多端午習俗就具有除濕化濁辟穢的養生保健之道,諸如熏艾草、做艾灸、喝雄黃酒、佩香囊等養生保健的傳統習俗。那么,用這些傳統方法進行保健是否有科學道理?有哪些講究?值此端午節到來之際,南寧晚報·南寧寶客戶端特邀廣西國際壯醫醫院治未病中心主治醫師李筱為市民進行解讀。

端午補陽祛濕正當時


【資料圖】

李筱表示,現代人體質多寒熱錯雜,補陽怕上火,滋陰怕生濕,祛濕怕傷津液。步入毒五月,濕氣重、病邪多發,正氣又容易被耗損。避外邪、祛濕瘴、補正氣就格外重要了。所以,這段時間的養生重點,就是要祛濕毒、辟外邪、養心陽。

俗話說:“端午洗個藥水澡,一年四季瘡疤少。”端午藥浴,不僅可以散寒、祛濕、排毒、去穢,還可以健體強身、防病保健。藥浴中的藥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處,并經吸收,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里,因而產生效應。藥浴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泡后不用清水沖洗,有利于對藥性的吸收,草藥的清香會帶給人舒爽的感覺。現代藥理也證實,藥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肌膚的彈性和活力。

艾灸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林女士是一名35歲的寶媽,她是典型的寒性體質,常年手腳冰涼,自從聽說艾灸可以調理這種體質后,加上她又了解到端午前夕做艾灸效果最好,于是她最近就網購艾盒和艾條,根據商家提供的人體穴位圖自行艾灸。可是幾天下來,她發現經常綁隨身灸的部位被燙出一個水泡。初時并不覺得疼,就沒當回事,可是三四天后,長水泡的地方竟愈發疼痛,細看之下,才發現傷口已經感染,出現紅腫,嚇得她急忙到醫院就診。經醫生檢查發現,林女士的皮膚低溫燙傷已非常嚴重,須住院治療。

李筱表示,《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至是一陰初生,由陽盛轉為陰生的關鍵時刻。李筱表示,利用好夏至及三伏天這個時機來艾灸,可扶陽化濕,改善體質,亦可預防疫癘之邪。

艾灸,利用點燃的艾條、艾柱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通過加速血液循環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功能,廣泛應用于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等。芒種、端午前后氣溫上升、雨水較多,天氣比較悶熱潮濕,人體也更容易出汗,這樣容易導致陽氣外泄。此時可以艾葉熏灸穴位,則溫經通絡,流暢氣血,調和臟腑,可提高肌體免疫力。

“如果艾灸使用方法不當,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還可能造成低溫燙傷。”李筱提醒,中風后遺癥、糖尿病等病人對溫熱等刺激敏感性差,對疼痛也不敏感,更要慎用艾灸療法。另外,根據不同人的癥狀、體質和皮膚耐受力,艾灸對穴位、溫度、時間的把握都有講究,最好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李筱還提醒,艾草在燃燒時會產生煙霧、塵埃等,對支氣管有刺激作用,有哮喘、鼻炎等呼吸道舊疾的人不主張熏艾草,以免誘發。

喝雄黃酒不當易引起中毒

俗話說“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近日,蔡先生的妻子腿上長了幾個癤子,朋友說是蟲咬造成的,自制了一瓶雄黃酒給蔡先生的妻子外擦。蔡先生心想,過去端午節有喝雄黃酒的傳統,便嘗了幾口。誰知喝過之后上吐下瀉,被送往醫院急救。經診斷,他是砷化合物中毒,經重癥監護室救治,終于轉危為安。

據李筱介紹,端午節有飲雄黃酒的風俗,雄黃性辛溫,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的功效。喝雄黃酒不僅達不到驅邪、解毒的目的,反而會中毒。雄黃內含砷、汞等有毒物質,遇熱極易分解為三氧化二砷,有劇毒,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重者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甚至會致人死亡。

“與其喝雄黃酒來解毒,還不如直接將其外涂在毒蟲叮咬和長包長癤、生痱子的地方更有效。”李筱表示,在沒有碘酒和紅藥水消毒的年代里,用白酒浸雄黃,再泡上幾塊白礬,待酒揮發干了,便成了雄黃礬,將這種雄黃礬用水打濕后涂抹在被蚊蟲叮咬的皮膚上,可起到“消毒解癢”的作用。她透露,配制雄黃酒的方法極為簡單,將雄黃研成細粉,加入白酒或是酒精,用筷子調勻就能直接涂抹在患處。“由于涂抹量很少,一般不會出現中毒反應。但最好別給小孩子用。”

孕婦嬰兒不宜佩戴驅蚊香囊

民間自古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端午節有佩戴中藥香囊的習俗,也可將香囊掛于床頭。“我們每年端午都有自己制作香囊的習俗,有的掛在家里床頭,有的給孩子帶在身上。”陳女士表示,前幾天,覺得蚊子特別多,于是她和家人制作了一些香囊驅蚊。出門溜達前,她還特地給剛滿三個月的寶寶也佩戴了香囊。“我帶寶寶出門溜達的時候,鄰居提醒我,出生不久的寶寶不適宜佩戴香囊。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陳女士疑惑地表示。

對此,李筱表示,驅蚊配方由藿香、佩蘭、蒼術、石菖蒲、山柰、檀香、丁香、小茴香、白芷、艾葉、肉桂等中藥組成。方中藿香、佩蘭辛平芳香能祛暑化濕,蒼術健脾燥濕,石菖蒲化濕開胃,山柰、檀香行氣溫中,丁香溫中降逆,小茴香理氣和胃,白芷散風除濕,艾葉、肉桂溫經散寒,這些中藥大多含有揮發油類物質,諸藥合用氣味芳香,可避瘟驅蟲。

需要注意的是,孕婦及嬰兒不宜佩戴;過敏性鼻炎、哮喘患者等過敏體質人群禁用。香囊只適合放置于貼身的上衣口袋或吊在胸前,也可以掛在車內、室內、衣柜,置于枕邊等。不能拆開內服。為了保證藥效,香囊要保持干燥,如果在佩戴期間自覺不適,請停止佩戴。另外,驅蚊香囊的香氣一般維持10~15天,一旦香味沒有了,驅蚊效果就消失了,此時需要換新的香囊。

指導專家

李筱,廣西國際壯醫醫院治未病中心主治醫師,師承于全國名老中醫鄧家剛教授及廣東省中醫院陳秀華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陳氏針法第五代傳承人。擅長運用扶陽法辨證及理濕療法防治肺系、脾胃系疾病,婦科疾病,失眠,肩腰腿等各種痛癥及慢性疾病,濕疹,帶狀皰疹等皮膚疾病,并配合運用中醫、壯醫等多種外治療法,內外兼治。同時通過中醫體質辨識改善偏頗體質,進行疾病預防等養生服務。

來源 | 南寧晚報·南寧寶客戶端 記者 葉禎/文 宋延康/圖 通訊員 王煜霞

編輯 | 陸麗

校對 | 韋一璞

審核 | 奚林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