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法制 >

洪澇災害后的健康防護小知識

2023-06-23 18:42:44 來源:武岡疾控

暴雨洪水不僅會引發

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


(資料圖片)

還容易給各種傳染病制造“生存機會”

洪災會帶來哪些疾病?

該如何做好個人健康防護?

1.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以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為主,特點是潛伏期比較短,發病急、傳播快、傳染性強、危害性大。洪澇災害后由于衛生條件被破壞,人畜糞便、動物尸體等污染環境、蔬菜水果或飲用水水源,而夏季氣溫高,食物易腐敗變質更會加劇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流行與暴發。常見的疾病有痢疾、傷寒、副傷寒、甲肝、戊肝、霍亂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等。

預防:認真做好“三管一滅”(即管理好飲食衛生、飲水衛生、糞便衛生和消滅蒼蠅)。

2.鼠傳疾病。洪水會導致各種生物群落結構改變和棲息地的變遷,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造成人與某些疫源動物如鼠或鼠的排泄物接觸機會增加,引起相關疾病感染機會增多。鉤端螺旋體病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通過接觸含鉤端螺旋體的鼠尿污染的水而感染,或在飼養或屠宰家畜過程中因接觸病畜或帶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臟器等而受感染,亦可食用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經口腔和食管黏膜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熱可通過吸入攜帶病毒的鼠類排泄物(尿、糞、唾液等)污染的塵埃后形成氣溶膠而感染,或被鼠類咬傷或破損傷口直接接觸帶病毒的鼠類血液和新鮮排泄物而感染,亦可通過進食帶毒鼠類糞便污染的食物經口腔或胃腸道粘膜而感染等。這些疾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搶救不及時易引起死亡。

3.蟲媒傳染病。由于降水、氣溫、氣濕和地面植被等條件變化,促使蚊蟲孳生,繼而引起流行性乙型腦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蟲媒傳染病增加。流行性乙型腦炎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感染后會出現高熱、意識障礙、抽搐、病理反射及腦膜刺激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下嚴重后遺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由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新發傳染病,由蜱蟲叮咬引起。該病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伴乏力、明顯食欲缺乏、惡心、嘔吐等,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預防:做好防鼠滅鼠、防蚊滅蚊的工作;家養動物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對豬圈、馬廄附近的蚊蟲孳生地要定期進行藥物處理;鉤體病和血吸蟲病的疫區做好滅螺的工作;避免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接觸疫水。

4.呼吸道傳染病。洪澇災害發生后,災民集中居住,人口密度高,衛生條件差,人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呼吸道傳染病傳播,如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百日咳、麻疹等。

5.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由腸道病毒引起,本病傳染性極強,人群普遍易感,發病率高,傳播很快,且發病集中,如不及時隔離、治療和預防,在一兩天內可引起全家感染,有時甚至一兩周造成班級、單位和村的流行,大流行期間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課、停產、停市,給人民生活、工作和社會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洪災后,4大方面要注意

一、注意飲水衛生

飲水衛生是災后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措施,做好水源保護,防止水源污染;

要推行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對飲水進行消毒,確保受災群眾喝上合格飲用水。

二、注意食物衛生

所有食物都應煮熟煮透后食用,過頓的食物再次食用時要徹底加熱;

不吃淹死、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魚、蝦等;

不吃經水浸泡后的糧食;

不吃變質、發霉的食物。

三、注意環境衛生

及時清洗及暴曬被水浸濕或受潮的衣物、被褥等,做好環境的清潔與消毒;

防鼠滅鼠,滅螨防螨;

對被洪水淹過的房屋內外要消毒殺菌。

四、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做到飯前便后要洗手,把住“病從口入”關;

避免用臟手接觸眼睛及口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