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地市 >

“首個行業標準”夯實非遺數字之基

2023-09-01 02:07:46 來源:廣州日報


(資料圖片)

原標題:“首個行業標準”夯實非遺數字之基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批準發布了我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文化行業系列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下稱《標準》),將于9月29日起實施。(8月28日新華網)

近年來,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對非遺的保護、傳承、傳播、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借助數字手段,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以影像、聲音等多元化方式留存下來,方便后人學習和傳承;借助網絡傳播手段,提升了非遺的社會能見度和知曉度。據統計,2022年陜西地區非遺直播超過24萬場,共6.5億人次觀看,秦腔、陜北民歌、商洛花鼓等陜西非遺屢屢“出圈”,讓更多人感受到了非遺之美。而隨著AR、VR等大量應用,“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潮”起來的民間工藝,讓非遺更多地融入了現代生活。非遺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傳統技藝,還是傳統音樂舞蹈,抑或是傳統民俗,一些非遺項目之所以瀕臨消亡,就是因為與現代生活漸行漸遠,才難被看見、乏人問津。現代社會,數字化生活已成常態,非遺數字化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非遺傳承發展的質量。

毋庸諱言,我國非遺數字化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冷熱不均。發達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已經采用數字技術,但一些偏遠地區的非遺項目則無人問津,不少非遺傳承人不具備數字化保護和傳承的能力。二是真假難辨。一些非遺火了,也讓不少人看到了商機。但根據第一次全國非遺資源普查數據,各類非遺資源總量達到了87萬項,其中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已認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就有十余萬,而社會公眾對這些項目的了解依然較少,非遺產品的銷售市場上出現了很多以非遺為噱頭的數字化產品,誤導了公眾,也干擾了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

可以說,隨著非遺數字化實踐的廣泛開展,出臺相關的標準和規范,對龐大的非遺資源進行更系統性、更規范、更有針對性的數字化保護,有著愈加迫切的現實需求。《標準》的出臺恰逢其時。據介紹,《標準》對民間文學等十大門類非遺項目應采集、著錄的內容及其相應要求進行了歸納提煉,既是一份認識非遺項目的“說明書”,也是一份拆解細化工作任務的“線路圖”。依據《標準》,非遺保護機構和從業者在面對形態各異的非遺項目時,可更準確把握采集著錄的工作方向和重點內容,提升記錄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助力非遺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傳承、宣傳、弘揚和振興。而且,對于非遺大數據體系構建、非遺專業人才隊伍培養,乃至提升社會公眾對非遺的認知等方面都產生重要的指導作用。

實踐充分證明,數字化對于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具有“換道超車”的意義。要邁向高速發展之路,非遺數字資源的標準化、規范化采集則是必須搞好的基建工程。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可能進一步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比如,貴州統籌搭建“全球設計師開放平臺、苗繡素材庫、苗繡繡娘數據庫”,正是有了這個數據庫,全球的設計師在設計作品時可以便捷地從“云端”提取使用苗繡元素,讓苗繡走出深山,走上國際T臺。可見,要讓更多非遺項目“活”起來,必須建好非遺大數據體系,扎扎實實做好保護傳承的基礎工作,夯實數字化根基。

非遺大數據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而龐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按照“說明書”和“施工圖”不斷夯實數字化根基,非遺必將在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迸發出全新活力。(譚敏)

關鍵詞: